【原文發表於2024年9月22日】
今天,我們來講第三階段研究的第2篇文章。
這篇文章,錨定的問題是中藥炮製,準確地說,是毒性中藥炮製輔料的選擇。
大家知道,毒性中藥具有很高的安全風險,沒法直接用於臨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採取了一系列的方法來減毒。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炮製減毒,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選擇炮製輔料和方法。
那麼,炮製輔料怎麼選呢?對於一個特定毒性的中藥來說,哪些輔料適合用於減毒炮製呢?
本篇文章,就是從“湯液經法圖”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文章題目叫做,基於《輔行訣》所載“湯液經法圖”的辛味毒性中藥炮製輔料的藥味規律研究。
文章首頁
(一)
也許有人會說,金老師,“湯液經法圖”是展示中醫組方配伍原理的理論,怎麼又和炮製扯上關係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炮製的本質,就是配伍,尤其是用輔料的炮製。而且,這種用輔料的炮製,是一種比較簡單的配伍,因為一般只涉及2箇中藥。
既然是配伍,就可以用“湯液經法圖”去解釋和研究。
大家知道,五味的組合有10種。這10種組合,在“湯液經法圖”裡面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同一臟腑的補味和瀉味組合,例如辛味和酸味,苦味和甘味。還有一類是不同臟腑的治療組合,例如辛味和鹹味,苦味和酸味。
其中,前一類組合非常特別,因為它們具有相反的作用趨勢 。
例如,肝德在散,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根據這句話就知道,對於肝木疾病的治療,辛味和酸味的作用是相反的,辛味補肝,酸味瀉肝。也就是說,酸味藥會減弱辛味藥補肝的作用,辛味藥會減弱酸味藥瀉肝的作用。
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就能透過配伍酸味藥,為辛味毒性中藥減毒。
同理,脾德在緩,以甘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燥之。除了辛味藥與酸味藥的組合具有相反的作用趨勢,辛味藥與甘味藥的組合同樣具有相反的作用趨勢。而其他的組合,辛味藥與鹹味藥、辛味藥與苦味藥是不行的。
辛酸配伍與辛甘配伍示意
所以,根據“湯液經法圖”原理,我們就能得到,辛味藥與酸味藥配伍、辛味藥與甘味藥配伍,都可以引入相反的治療作用而減毒。
我們認為,這就是辛味毒性藥減毒炮製輔料的選擇方法和依據。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呢?
(二)
為了搞清楚真實情況,我們進行了統計分析。
統計的目標,是2020版《中國藥典》記錄的全部48種辛味毒性中藥,包括天仙子、川烏、仙茅、全蠍、附子、半夏、雄黃等。確定了辛味毒性中藥目錄之後,我們在藥智網和蒲標網的資料中搜尋這些辛味毒性中藥的炮製規範,歷代的,各省市的,我們都收錄進來。
收錄進來之後,我們就進行了簡單的頻次統計,來看看在這些炮製規範收載的輔料裡,究竟是哪個藥味的輔料最多見。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中藥的統計結果。
第一個,附子。
據統計,炮製附子的輔料有6種,出現頻次從高到低是甘草(22次)、膽巴(22次)、黑豆(17次)、豆腐(4次)、米(2次)和生薑(2次)。
大家看,出現頻次最高的甘草、黑豆都是甘味,而膽巴是酸味。
為什麼說膽巴是酸味的?因為膽巴與滷鹼非常像,而滷鹼是白色晶體,能夠治療大熱煩渴,風熱目赤。大家看看,這不就是酸味藥補肺、瀉肝和收心的功效嗎?
附子(手機截圖)
第二個,草烏。
據統計,炮製草烏的輔料有10種,出現頻次從高到低是甘草(25次)、生薑(11次)、白礬(6次)、黑豆(6次)、豆腐(6次)、金銀花(5次)、皂角(5次)、醋(3次)、訶子(2次)、生石灰(1次)。
大家看,出現最高是甘味藥甘草,而把白礬、豆腐、醋和訶子加起來,酸味藥也有17次,出現頻次也不低。所以,烏頭鹼中毒時用醋解毒,是有道理的。
至於白礬是酸味藥,大家看看《中國藥典》就明白了。
第三個,半夏。
半夏的炮製輔料特別多,有30餘種,其中辛味藥18種,甘味藥4種,酸味藥4種,苦味藥3種,鹹味藥3種。雖然辛味輔料品種多,但是從頻次看,出現頻次最高的依然是酸味藥,即白礬87次,其次才是辛味藥生薑54次,甘味藥甘草50次。
看到這個結果,可能有人會說,金老師,用生薑炮製半夏得到的姜半夏,是辛味藥加上辛味藥的模式,屬於同向增毒啊,這個怎麼解釋呢?
答案很簡單吧。
姜半夏雖然叫做姜半夏,但是炮製輔料裡面,除了生薑還有白礬,炮製方法也是白礬與半夏共煮透。所以,依然是辛味藥與酸味藥的配伍模式哦。
姜半夏炮製方法
(三)
好,其他辛味毒性中藥就不舉例了,想看的同志們去看原文。
在這裡,我們再多說幾點。
第一點,我們在做中藥炮製的研究時,往往會強調某個炮製方法是來源於某個古籍,這樣做沒錯,但我們應該多想一步,為什麼古籍中會有這樣的記載?是大量試驗得到的結果嗎?是偶然碰巧得到的結果嗎?
都不是。
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根本不需要這種盲目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去尋找一箇中藥的炮製方法。相反,我們只要搞清楚這個中藥的五行屬性,就可以根據五行生剋的方法,就可以根據五味補瀉的對立關係,直接確定哪些輔料是可能存在解毒作用的,然後再選擇最合適的進行實踐檢驗即可。
這個思路可能聽起來很難理解,但仔細思考一下就會明白,排除那些匪夷所思的不可能,餘下的那個,再難理解也是可能。
所以,又說回昨天的話題,我們究竟要怎樣開展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研究。
第二點,中藥炮製學,可以革新一下觀念了。有了“湯液經法圖”的加持,我們可以自己創造發明出很多更適合臨床某個醫療場景的中藥炮製品種。
比如說,半夏是辛鹹味的中藥,能夠燥溼祛痰散結,瀉脾補心為主。那我能不能用酸辛兼有的山楂來炮製生半夏?酸味能夠減毒,辛味消食散瘀,是不是對半夏祛痰散結是一種輔助呢?
我覺得完全可以研究一下,嘗試一下。
這種研究和嘗試,可能才是真正在傳承中醫藥理論精華基礎上的創新。
山楂(圖源Pixabay-satynek)
第三點,這篇文章只是研究了辛味毒性藥。那麼酸味毒性藥、苦味毒性藥、鹹味毒性藥呢?道理都是一樣的嘛,只是做一個統計分析而已。有心的小夥伴們可以自己試試,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隨著“湯液經法圖”的推廣宣傳,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關注和研究,尤其是會引起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的關注和研究,這是非常好的苗頭。
在未來,我們還要成立“湯液經法圖”的專業委員會,開辦“湯液經法圖”的學術雜誌。我們的原則是,實事求是,百家爭鳴,希望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