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這句話頻頻刷屏,很多青少年都產生了拋棄“軌道”,去追尋“曠野”的想法。那麼,“軌道”和“曠野”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看待呢它們?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什麼是“曠野”和“軌道”
有人認為,這句話誕生自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的“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在電影的語境中,曠野是地球正面臨著的可能被外星人摧毀、充滿未知的未來,而並非關於美好的想象。
這句話被廣泛流傳後,漸漸衍生了新的含義。
人們通常將軌道定義為一種經過預設的、傳統的或社會普遍期望的生活路徑。它象徵著一種被規劃好、有明確方向和目的地的生活模式,這種模式往往由社會規範、文化傳統、家庭期望或職業發展路徑等因素所決定。
而曠野則象徵著無盡的自由。在曠野,我們可以不受約束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成為想成為的人,但這也意味著可能會帶來大量的未知和不確定性。
那麼,為何有人偏愛曠野呢?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曠野—一個美麗的“夢”
渴望自由成長
成長模式的細化和發展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緊迫感,如幾歲上學、幾歲畢業、幾歲工作,在這條軌道上行走,什麼時刻要達到哪一站似乎都有明確規定。
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是在限制性的環境中,給予個體對一些事物的控制權,也能顯著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和健康狀況。
當我們不理解、沒得到答案,卻還要繼續這種模式時,就會產生失控感,好像人生是被別人安排好了似的。
此時,面對著未知的曠野,我們看到了更多探索的可能。在曠野中,我們似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尋找答案與未來。
下意識的選擇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了青少年的冒險行為雙系統模型。該模型認為,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認知控制系統和社會—情緒系統這兩種系統。認知控制系統與自我調節能力相關,而社會—情緒系統則與獎賞尋求行為相關。這兩個系統在發育、成熟時間上的差異,會讓我們更容易產生衝動和冒險行為。
同時,青春期的我們正處於探索自我和建立獨立性的關鍵時期,會下意識地對限制自由和選擇的軌道產生反感,對新事物感到好奇,渴望變化和創新,具有較高的包容性。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沒能釐清問題和“我”的界限
當我們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時,容易把問題和人混同,可能不會意識到是問題卡住了自己,而認為自己就是問題。相比於主動解決問題,我們更覺得是自己出了紕漏,忘記了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在學習中,我們常常會有困惑與不解,可能是弄不懂的數學題、做不完的試卷、一直努力卻無法提高的成績等,這很正常。帶來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知識的不足、不合理的時間安排或是缺乏練習時間。但我們往往會籠統歸結為“自己智商不夠”“我不適合學習”,從而產生自我懷疑,採用“反向”的心理防禦機制,以相反的方式表現在外向行為上,宣稱不是走不了軌道,而是曠野更適合自己。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日本作家在《解憂雜貨店》中寫道:“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認真走好選擇的路,不去美化沒走過的路,祝我們都能在人生旅途中收穫自己的意義和快樂。
撰文 | 宗涵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張麗涵
運營編輯 | 張麗涵
質量稽核 | 業蕾
❖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軌道”上開出“曠野”的花》❖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