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掃房子”。1月23日是農曆臘月二十四,這一天標誌著年前大掃除的開始。打掃、清潔和消毒本有益於健康,但錯誤的方法會適得其反,因此年前大掃除要講究科學。
01
掃除遵循5項原則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指出,大掃除要遵循以下5項原則:
收納後再打掃 斷舍離,尤其一些沒用的票據、袋子、過期的物品、壞掉的數位產品等,該舍就舍,該扔就扔。
由難到易,先上到下 按照廚房、臥室、客廳、廁所等依次打掃。從屋頂、牆壁、玻璃、家用電器及傢俱、地面從上到下的順序,減少無用功,掃除過程都會頻繁出入廁所,因此應該放到最後打掃。
清潔為主,消毒為輔 日常居家以衛生清潔為主,必要時進行預防性消毒。
採用溼式清掃法 溼式清掃,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使用蘸溼的墩布、抹布等進行室內清潔,避免塵土飛揚,導致不適。
開窗通風 淨化空氣,經常開窗通風,可以有效地清除室內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可根據天氣情況,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
02
打掃的重點是衛生死角
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健康與學校衛生研究所專家指出,不同房間內都有很多平時難以觸及的衛生死角,包括沙發、櫃子、床等傢俱下面,吊櫃、吊燈、空調上沿等區域,以及油煙機、洗衣機、各類空調的內部,窗槽縫隙,各類水槽和下水管,布藝沙發和地毯等區域,此外廚房、陽臺、儲藏室等區域的角落也是日常清潔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家裡潮溼的區域容易成為黴菌的孳生地,包括馬桶周邊、洗手間的地磚、牆縫、牆角,洗手盆、洗菜盆、淋浴間、洗衣機的內筒和下水口、冰箱門和冷藏室等區域。部分有養盆栽植物和飼養寵物習慣的家庭中,花盆及土壤、寵物窩等區域也是黴菌容易滋生的區域,這些區域是衛生大掃除的重點部位。
不同房間打掃的側重點如下:
客廳 客廳的清潔重點是窗臺、沙發後、牆角等角落的除塵。燈開關、門把手、遙控器、桌椅表面等應常用毛巾擦拭清潔。必要時可用含氯消毒液或酒精溼巾擦拭消毒。
臥室 被罩、床單等床上用品要定期進行更換、清洗,最好置於陽光下晾曬。床底下、窗簾及其後面、書架上、儲藏室裡、高處檯面等容易積灰的死角,用溼抹布仔細擦乾淨,注意儘量防止揚灰。
廚房 砧板最好先用硬刷和清水將表面和縫隙洗刷乾淨,然後再進行熱力消毒。廚具可用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30分鐘,注意一定要全部浸沒在沸水或蒸汽裡;也可用濃度為250~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30分鐘後,再用清水將殘留消毒劑衝淨。櫥櫃頂部、側面、底部和內部要清潔到位。
衛生間 坐便器周邊、沖水按鍵、洗手池、水龍頭等應隨時保持清潔,有糞便汙染時要及時清理和消毒,必要時可以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牙刷、毛巾等物品放置在乾燥通風處,專人專用,分開放置,定期更換。檢查衛生間地漏和存水彎,保持清潔衛生,要定期注水。
03
先做清潔,再做消毒
上述講到,大掃除以清潔為主,消毒為輔。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有害生物防制所副所長於禮也建議先做清潔,再做消毒。他還指出,不少人認為酒精濃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這是一個認識誤區。酒精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對電器表面進行消毒時,應先關閉電源。
含氯消毒液通常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刺激性,使用和存放都要避免兒童接觸。家庭消毒一般可以選擇含量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後,用清水沖洗或乾淨的抹布擦去殘留的消毒劑。
市場上常見的84消毒液濃度多為5%,需要以1∶100比例進行稀釋後再使用。
次氯酸消毒劑是一種以次氯酸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劑,濃度相對較低,通常為50~100毫克/升,應按照產品說明標示的濃度使用,多為原液直接使用。
04
這些消毒清潔劑不能混用
消毒方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專家特別提醒,有些消毒劑不能混著用,否則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用會氯氣中毒 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潔廁靈的主要成分是鹽酸,兩者混合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氯氣。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具有異臭和強烈的刺激性,人體吸入氯氣時會流淚、咳嗽。氯氣能透過呼吸道侵入人體並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裡,生成次氯酸和鹽酸,可以對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損傷。如果氯氣透過食道進入人體,可以造成噁心、嘔吐、胸口疼痛和腹瀉。
84消毒液和洗衣液混用會產生有毒物質 人們偶爾會用少許84消毒液來洗衣服,以殺滅衣服上的細菌和病毒,同時還會倒入洗衣液,這種做法就有問題了:洗衣液和84消毒液混合,裡面的化學成分會產生中和反應,既破壞了84消毒液的消毒效果,又導致洗衣液中的有效成分降低;甚至有些洗衣液中的成分,還能和84消毒液反應,產生有毒物質。如果必須要用,那麼可以先用少許84消毒液加水浸泡待洗衣服,漂洗乾淨之後,再用洗衣液清洗。
洗潔精和潔廁靈混用會減弱清潔效果 洗潔精是鹼性清潔劑,用來清潔油脂性汙垢;潔廁靈含有鹽酸,是酸性清潔劑,用來清潔衛生間的鹼性汙垢。如果二者混合,會發生中和反應,清潔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楚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