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HER2+晚期後線“無藥可用”?試試這樣治!
胃癌作為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1] ,其死亡率雖在近年來因早篩、早診及綜合治療理念的推進而有所下降,但仍佔據全球死亡率的第2位。 胃癌治療策略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對於改善患者預後,提高胃癌的生存率至關重要。 在此背景下,為推動我國胃癌診療的規範化建設,加強不同區域醫生間的經驗交流,並促進消化道腫瘤治療新理念的推廣,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精心策劃的消化道腫瘤治療專家論壇,適時推出了“突破*胃來可期”—胃癌靶向治療全程管理治療理念最佳化專案。 該專案旨在搭建一個專業的交流平臺,聚焦於胃癌治療領域的前沿進展,讓醫生們能夠分享真實的規範化診療經驗,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共同為提升我國胃癌診療水平、改善患者預後貢獻。
本期“突破*胃來可期”將分享2例HER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全程診療經過,期望為臨床診療實踐提供參考。第一個病例由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提供,第二個病例由江蘇省腫瘤醫院提供。
病例介紹
病例1: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一、基本情況
患者女性,49歲。ECOG 1分;既往體健。
病史回顧:2021年3月,患者因“胃部不適7個月”於當地醫院就診,經檢查提示“胃竇腺癌”,行“腹腔鏡探查術+腹腔置管術”,術中發現腫瘤無法切除,膈頂壁腹膜可見數枚可疑種植結節,遂給予腹腔熱灌注化療,初步診斷考慮胃竇腺癌,腹膜種植轉移可能。2021年4月至9月期間接受化療,出現血小板較低不耐受的情況。2021年9月,我院行胃竇體交界病理結果提示“低分化腺癌”。進一步查PET-CT提示“胃竇壁略增厚,PET顯像略見放射性濃聚;上腹部腹膜及網膜脂肪層混濁伴多發小結節,PET顯像未見明顯放射性濃聚”,評效:疾病穩定(SD)。
圖1. 2021年9月,基線影像學
手術治療:2021年10月13日,患者行“遠端胃切除+橫結腸區段切除+大網膜切除+腹腔淋巴結清掃”,術後未行輔助治療。
術後病理:瀰漫性低分化腺癌伴中-低分化管狀腺癌,Lauren分型:混合型,侵出胃壁、累及橫結腸漿膜及漿膜下層(ypT4b),可見中等量腫瘤細胞殘留,上切端、下切端、大網膜、橫結腸兩側切端均及淋巴結均未見癌轉移。免疫組化:CK8/18(+),CgA(少量散在+),Syn(-),HER-2(2+,FISH陰性),Ki-67(40%+);MLH1(+),PMS2(+),MSH2(+),MSH6(+);原位雜交:EBER(-)。
術後分期:胃竇腺癌 ypT4bN0M0,IIIA期
復發轉移:2022年4月,患者因腹脹,查CT提示“盆腹腔大量積液,雙側附件改變,脾大,雙側胸腔積液”,評效:疾病進展(PD)。
臨床診斷:胃竇腺癌(cT4bN0M1,Ⅳ期,HER2陽性,腹膜繼發惡性腫瘤,腹腔積液)
二、晚期治療經過
01
一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2年4月-2022年5月,行“XELOX(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PD-1單抗”方案治療3週期。
復發轉移:2022年6月,複查CT提示腹壁腫物增大,評效PD。
無進展生存期(PFS)1:2個月。
02
二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2年6月-2023年1月,行“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治療7週期。2023年2月,行“腹腔穿刺置管術”,共引流淡黃色腹腔積液約6000ml,細胞學提示“腺癌”,遂行腹腔灌注順鉑(30mg)治療。
療效評估:3週期後和7週期後,均評效SD。
復發轉移:2023年2月,患者因腹脹加重,腹腔積液明顯增多,CT提示“前腹壁瘢痕處周圍軟組織腫物;前腹壁皮膚不規則增厚;肝包膜侷限性增厚;腸繫膜區部分結節較前增大”,評效PD。
PFS 2:7個月。
(我院)更新診斷:胃癌術後復發轉移[低分化腺癌 cT4bN0M1;腹壁轉移、腹膜轉移、腹腔積液;HER2(2+),pMMR(DNA錯配修復正常),EBER-]
03
三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3年2月-2024年3月,行“維迪西妥單抗+PD-1單抗”治療22週期。2024年3月,予引流腹腔積液,2024年3月、5月、6月,予腹腔灌注順鉑(30mg)治療。
療效評估:2023年3月,複查B超提示“腹腔積液基本消失”,2023年4月,複查CT提示“與1個月前比較,前腹壁瘢痕處周圍軟組織腫物縮小,雙側腹壁皮下水腫及前腹壁皮膚增厚減輕;腹膜增厚略減輕”,評效SD。後續多次複查CT(末次2023年12月),結果大致同前,評效SD。
復發轉移:2023年11月,患者出現直腸刺激症狀,CT提示“直腸腸壁增厚”。2023年12月,腸鏡提示“管腔狹窄,無法透過,距肛緣約3cm-8cm可見潰瘍型腫物生長,環管腔一週,質硬”。直腸活檢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部分瀰漫浸潤性生長,考慮胃癌轉移”。2024年3月,複查CT提示“與3個月前比較,前腹壁瘢痕處周圍軟組織腫物增大,腹膜增厚較前明顯,腹盆腔積液明顯增加”,評效PD。
PFS3:12個月。
04
四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4年3月-2024年9月,行“德曲妥珠單抗(300mg,d1,q3w)”治療8週期。
療效評估:2024年5月,患者複查CT提示“與2個月前比較,前腹壁瘢痕處周圍軟組織腫物縮小,腸繫膜區部分淋巴結縮小,腹膜增厚略減輕,腹盆腔積液減少”,評效SD。2024年7月,CT提示“與2個月前比較,腹壁瘢痕處周圍軟組織腫物基本同前,腹膜增厚略減輕,腹盆腔積液減少”,評效SD。
圖2. 德曲妥珠單抗治療前和治療2、4個月後的影像 學變化
復發轉移:2024年9月,患者出現梗阻,於當地醫院對症支援治療,但療效不佳,逐漸出現多臟器衰竭,於2024年9月底去世。
PFS4:6個月。
總生存期(OS):2年5個月(從2022年4月確診晚期胃癌至2024年9月底去世)。
病例2:江蘇省腫瘤醫院
一、基本情況
患者女性,61歲。 ECOG 0分; 既往高血壓病史,青黴素過敏史。
病史回顧:2020年初,患者反覆出現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未給予重視。隨後出現上腹部隱痛不適,陣發性加重,伴噯氣。外院行胃鏡檢查“食管癌侵犯胃底,胃角顆粒樣隆起,胃息肉”,病理提示“腺癌”,PET-CT提示“食管胸中下段及胃MT多處(雙側頸部、左側鎖骨區、肝胃間隙、胰頭周圍、腹膜後及髂血管旁)淋巴結轉移,肝臟多發轉移,胃周網膜種植轉移”。2020年6月8日,我院病理會診“(距門齒37cm、胃角,胃底)腸型/腺癌,中分化。免疫組化:HER2(3+)”。
臨床診斷:胃竇癌伴多發淋巴結、肝轉移(cT3N3M1 IV期,HER2陽性)
圖3. 2020年6月15日,基線影像學
二、晚期治療經過
01
一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0年6月28日-2020年9月9日,患者入組臨床試驗,行“奧沙利鉑+卡培他濱+曲妥珠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安慰劑”治療4週期。
療效評估:2週期後複查提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好轉,多發淋巴結、肝轉移縮小”,評效:部分緩解(PR)。
復發轉移:2020年10月,患者逐漸出現胸悶、氣喘,B超提示“心包大量積液,胸腔積液”,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術,心包積液細胞學檢測查見腺癌細胞。2020年10月28日CT提示病情進展“淋巴結、肝轉移病灶有縮小,腹水增多,腹膜增厚較前明顯,胸前壁皮下腫脹較前明顯,兩側胸腔積液新見”,評效PD。
PFS1:4個月。
02
二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0年10月30日-2021年10月8日,行“吡咯替尼±紫杉醇酯質體±替吉奧”治療16週期。
不良反應:IV度骨髓抑制(對症治療/調整劑量後恢復),II度腹瀉。
療效評估:2週期後CT提示“淋巴結、肝轉移有縮小,胸腔積液消失,腹水明顯減少”,評效PR。後續定期複查,均維持PR。
復發轉移:2021年11月4日,複查CT示“縱隔腫大淋巴結較前增大,肝臟轉移病灶較前稍退縮,左肺上葉增大實性結節,擬轉移,兩肺炎症區域性較前吸收改善,區域性較前新見;左側肩胛骨骨轉移明顯進展”,評效PD。
PFS2:12個月。
03
三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1年11月6日-2022年4月6日,行“阿帕替尼+伊立替康”治療8個週期。其中,在第7週期治療後接受過左肩胛骨放療1周。
不良反應:IV度骨髓抑制(對症治療/調整劑量後恢復)。
療效評估:治療期間評效PR。
復發轉移:2022年4月26日,CT複查示“胃部病灶區域性強化較前稍明顯,隆突前腫大淋巴結較前增大,左側肩胛骨骨質破壞,區域性伴軟組織結節,較前稍明顯,盆腔新見微量積液”,評效PD。
PFS3:5個月。
04
四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2年4月27日-2022年9月29日,行“阿帕替尼+維迪西妥單抗”治療12週期。
療效評估:治療期間評效SD。
復發轉移:2022年10月12日,複查CT提示“門、胃底、胃體壁增厚,較前相仿。縱隔淋巴結、左肺上葉結節較前增大;肝近膈頂處稍低密度影較前稍明顯,轉移可能”,評效PD。
PFS4:5個月。
05
五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2年10月13日-2022年11月3日,行“信迪利單抗+曲妥珠單抗+多西他賽”治療2週期。
復發轉移:2022年11月28日複查CT示“胃壁病變較前稍明顯,腹腔、腹膜後多發稍腫大淋巴結較前增大,縱隔腫大淋巴結較前飽滿,肝轉移較前飽滿,左肺上葉轉移較前稍增大”,評效PD。
PFS5:1個月。
06
六線治療:
二次活檢:2022年12月1日,患者再次行胃鏡,病理結果提示“賁門、胃角、距門齒35cm:腺癌,中分化,免疫組化:HER2(3+)”。
治療方案:第一階段(2022年12月15日-2023年8月2日),行“德曲妥珠單抗(320mg,d1,q3w)”方案治療10週期。第二階段(2023年8月24日-2023年9月15日),因不良反應降低劑量,行“德曲妥珠單抗(280mg,d1,q3w)”治療2週期。
療效評估:2023年1月29日,CT提示“左鎖骨上淋巴結大小相似,腹腔、縱隔淋巴結有縮小,肝轉移、肺轉移有縮小”,評效PR。後續定期複查,均維持PR。
圖4. 六線治療前和2個月後的影像學對比(首次評效PR)
圖5. 2023年8月30日,六線治療9個月後的影像學(維持PR)
復發轉移:2023年10月7日,複查CT提示“賁門及小彎病灶較前明顯,縱隔內腫大淋巴結部分較前增大,肝胃韌帶間、肝門區多發淋巴結較前大致相仿,右側結腸旁溝網膜間隙渾濁較前稍改善。肝左葉新見稍低密度結節影,兩肺炎性改變,較前改善。左側肩胛骨骨質破壞範圍較前範圍增大”,2023年10月10日上腹部MRI“肝臟結節,考慮轉移”,評效PD。
PFS6:9個月。
07
七線治療:
治療方案:2023年10月17日,行“雷莫西尤單抗+白蛋白紫杉醇+順鉑”治療1週期。化療結束複查血常規三系明顯下降,對症治療後有所好轉,後期IV度血小板度降低,下一週期未按時治療,死亡失訪。
PFS7:未知。
OS:>3年4個月(從2020年6月確診晚期胃癌至2023年10月死亡失訪)。
總結
胃癌是一種全球性高致死性的惡性腫瘤,早期透過內鏡下切除可使部分患者實現臨床治癒。然而,遺憾的是,近40%的患者在出現症狀就診時已進入不可切除的進展期,此時,全身性抗腫瘤治療成為了治療的首選[2]。在胃癌的眾多亞型中,HER2陽性胃癌以其強侵襲性、高轉移率及易復發等特性,導致患者的3年總生存期(OS)低至10%[3]。針對HER2陽性晚期胃癌的治療,靶向治療始終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近年來,眾多新型HER2靶向藥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相繼進入臨床研究或上市階段,包括大分子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ADC)以及小分子TKI等[2]。其中,ADC藥物作為一種創新療法,為晚期胃癌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更為高效的方案[4]。以DESTINY-Gastric01研究[5]為例,該研究證實了新型ADC藥物德曲妥珠單抗為HER2陽性晚期胃癌後線治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獲益,是目前為止後線治療中取得最長OS獲益和最高有效率的單藥療法。在這兩例HER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全程診療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了德曲妥珠單抗所展現出的出色療效。
病例1的患者診斷為HER2陽性的晚期胃竇腺癌,已出現腹膜轉移伴有大量的腹腔積液。儘管在一線和二線治療中,患者接受了包括化療、免疫治療及腹腔灌注在內的多種治療手段,但疾病仍持續進展。進入三線治療時,患者嘗試了維迪西妥單抗聯合免疫治療的方案,這一創新療法為患者帶來了一段時間的SD,也展示了ADC藥物聯合免疫治療在特定患者群體中的治療潛力。然而,患者隨後出現了直腸轉移,病情再度惡化。在四線治療中,患者轉而使用德曲妥珠單抗,治療後前腹壁瘢痕處周圍軟組織腫物明顯縮小,腸繫膜區部分淋巴結也見縮小,腹膜增厚情況略有減輕,腹盆腔積液也顯著減少,再次獲得了SD的療效,且PFS長達6個月。這一病例不僅證明了德曲妥珠單抗在HER2陽性晚期胃癌後線治療中的有效性,也提示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對於經過多線治療仍能保持一定體能狀態的患者,繼續嘗試新型靶向治療藥物是合理的選擇。
病例2的患者在初診時即已處於胃竇癌伴多發淋巴結、肝轉移的IV期,且HER2陽性,病情同樣十分危重。
在一、二線治療中,患者以抗HER2治療為主的方案取得了PR的療效。三線治療時,患者使用了抗血管聯合化療方案,儘管病情仍持續進展,但也獲得了PR的療效。然而,四線治療使用維迪西妥單抗聯合抗血管治療後,患者的療效僅達到SD。到了五線治療,患者的病情更是持續PD。此時,患者進行了二次活檢,免疫組化提示HER2(3+),並未出現HER2表達的缺失,因此在六線治療中,患者採用了德曲妥珠單抗單藥治療,再次取得了PR的療效(腹腔、縱隔淋巴結有縮小,肝轉移、肺轉移也有縮小),且這一療效得到了較長時間的維持,六線PFS達到了9個月。這一結果不僅再次證實了德曲妥珠單抗在HER2陽性晚期胃癌後線治療中的卓越療效,也深刻提示我們,對於這部分患者而言,即使經過多線治療,仍然有可能透過新型靶向治療藥物獲得較好的療效,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
綜合分析這兩例病例,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HER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歷程確實複雜多變,既往治療方案的多樣性顯著增加了耐藥機制的複雜性,給治療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這兩例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當他們接受德曲妥珠單抗治療時,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整體耐受性良好,生活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更為關鍵的是,德曲妥珠單抗在這兩例已經歷過不同抗HER2作用機制藥物治療的患者中,均展現出了顯著的療效和持久的疾病控制能力。這充分說明,即使患者經過多線治療,仍有可能透過德曲妥珠單抗獲得較好的療效,為HER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和希望。
科室介紹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
消化腫瘤內科是國內較早成立的腫瘤病種專業化科室,專注於消化系統腫瘤的診治與基礎研究。學科帶頭人巴一教授秉承國際規範化診療理念,組建了一支專業化、集約化的消化系統腫瘤診療團隊,致力於為廣大患者提供規範化的專業治療以及獨具特色的個體化治療。在消化道惡性腫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肝臟及膽道系統腫瘤、胃腸間質瘤、神經內分泌腫瘤等)的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以及晚期腫瘤患者的藥物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綜合治療及個體化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治療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消化道腫瘤專業團隊。
科室目前擁有固定床位65張,醫護人員30餘名,每年接診病人近2萬人次,患者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內外。科室自建科以來發展迅速,專業技術實力雄厚,由中青年骨幹醫師組成了一支學術氛圍活躍的醫師團隊,其中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4人;有教授/主任醫師1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3名,主治醫師5名,住院醫師4名。科室注重人才培養,每年多人次參加國際、國內大型腫瘤學術大會,定期選派團隊成員前往國外知名腫瘤中心學習及訪問交流,不斷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水平。
科室積極推行消化系統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率先在天津市開展MDT(多學科協作)綜合診療,推動了天津市消化系統腫瘤治療的規範化程序。同時,在日常臨床工作的基礎上,科室每年承擔大量的抗腫瘤新藥的臨床研究工作,近5年間設計承擔及參與全國性和全球性多中心臨床研究40餘項,以期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和更大的生存獲益。
作為天津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培養點,消化腫瘤內科同時承擔博士、碩士研究生及留學生教學工作,目前擁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名,每年為全國各地腫瘤專科培養數名腫瘤專業人才,並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腫瘤專科醫師前來進修學習。
學科帶頭人巴一教授被評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人社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天津市腫瘤醫院科技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衛生部醫政司結直腸癌診療路徑制定委員會成員,巴教授每年參與修訂結直腸癌的國際和國內診療標準。近年來帶領科室團隊獲得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餘項,以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HEMISTRY等國際高水平權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50餘篇。作為第一完成人帶領團隊獲得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華夏醫學科技獎、天津市科技進步獎等科研獎勵,為推動消化道腫瘤臨床診治和基礎轉化研究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消化腫瘤內科團隊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團結奮進,努力為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提供熱情的幫助和專業的、規範化的治療。
江蘇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
江蘇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是國內較早成立的腫瘤內科之一,至今已有50餘年歷史。現有核定床位346張。設8個病區、1個日間病區、1個層流病房,共22個治療單元。醫護人員228名,在職醫生74名,其中主任醫師32名,副主任醫師19名,擁有博士學位者26名,多名專家是院博士後流動站導師。下設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腫瘤、惡性淋巴瘤、肝膽胰腫瘤、頭頸腫瘤、泌尿生殖系統腫瘤、惡黑軟組織腫瘤等多個腫瘤內科診療中心。
腫瘤內科是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江蘇省癌症化療中心、首批衛生部癌痛規範化治療示範病房、國家新藥臨床試驗機構。獲得江蘇省優質護理服務示範病房,共青團中央“青年文明號”榮譽。科室全年收住病人超過5萬人次,門診量15餘萬人次,病種涵蓋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食管與頭頸癌、肝膽胰腫瘤、泌尿生殖系腫瘤、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骨與軟組織腫瘤等。2005年成為國家新藥臨床試驗機構以來,已完成國內外新藥臨床試驗1000餘項,受益患者2萬餘人。
腫瘤內科歷年來注重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1998年開展了低劑量5-FU、阿黴素持續滴注等化學治療方法,2000年開展基因指導下個體化治療研究,這些成果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目前基因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化療藥物濃度實時監測下的個體化治療、時辰化療、深部熱療、自體骨髓和外周血幹細胞支援下大劑量化療、小劑量延長時間化療、腫瘤患者營養評估與干預、癌症疼痛規範化治療等成為本科室的治療特色,2020年該科獲得國家衛健委首次批准CAR-T治療資質單位。該科憑先進的治療理念、規範的治療技術、優良的服務品質,給廣大腫瘤患者帶來極大的生存利益,也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
多學科會診模式(MDT)是近年來國際上逐漸興起的一種全新的診療模式,尤其適用於腫瘤患者。對患者施行MDT,匯聚多學科專家診治經驗,為每個患者制定精準的個體化診療方案,使患者獲得精確治療。腫瘤內科與其他科室保持緊密合作,常規開展結直腸癌(肝轉移)多學科聯合門診(MDT)、肝臟腫瘤多學科聯合門診(MDT)、大腸癌多學科聯合門診(MDT)、肺小結節多學科聯合門診(MDT)、胃腫瘤多學科聯合門診(MDT)、進展期肺癌多學科聯合門診(MDT)、食管癌多學科聯合門診(MDT)和膽道/胰腺腫瘤多學科聯合門診(MDT)。腫瘤內科根據肺癌診治進展,聯合兄弟科室開設Ⅲ期肺癌診療一體化中心,為Ⅲ期肺癌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針對住院病人,各個治療中心均每週至少進行一次多學科會診(MDT),為患者制定科學、規範、合理的診治方案,為腫瘤患者帶來新生的曙光。
腫瘤內科以臨床診療為核心,科教研同步發展,是南京醫科大學等多個醫科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是江蘇省腫瘤內科醫生培訓/進修基地,近30年來為省內外培養腫瘤專科醫生1000餘名,目前承擔江蘇省腫瘤科規範化診療的培訓任務。歷年來共舉辦了十一屆江蘇省腫瘤化療大會(現更名為江蘇腫瘤內科大會),目前科室每年常規舉辦國家級繼教班8項,省級繼教班10餘項。每年主辦多個學術會議,其中肺癌紫金論壇、乳腺癌紫金論壇、江蘇省中青年腫瘤多學科菁英紫金論壇、淋巴瘤紫金論壇等紫金系列學術活動已經成為在華東乃至全國富有影響的學術平臺。科室近年來承擔國家和省級自然基金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其中SCI論文200餘篇。科室成員以主編/副主編/編委名義出版學術專著數十部,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南京市科技進步獎、江蘇省衛健委醫學新技術引進獎等30餘項。
腫瘤內科是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單位、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與繼續教育腫瘤專委會委員單位、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委員單位、中國抗癌協會多原發與不明原發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副會長單位、全國醫師定期考核腫瘤專業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國家衛健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單位等,是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肝癌、淋巴瘤科普教育基地,中國腫瘤營養培訓基地,是江蘇省醫學會腫瘤化療與生物治療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抗癌協會化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及江蘇省腫瘤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掛靠單位。腫瘤內科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分別擔任國內外多種學術期刊主編/副主編/編委。
腫瘤內科一貫重視患教與科普活動,各治療中心均不定期舉辦患教與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腫瘤診療相關的常識,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腫瘤的科學認識,目前是中國抗癌協會授予的乳腺癌、肝癌和淋巴瘤科普基地。
腫瘤內科將以專業/規範/個體化治療的模式,以嚴謹的工作作風、熱情細緻的服務,與您攜手,共創奇蹟。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鄭榮壽, 張思維, 孫可欣, 等. 2016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J]. 中華腫瘤雜誌, 2023, 45(3): 212-220.
[2]張芮毫,張明.進展期胃癌抗HER2治療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22,35(02):218-224.
[3]Bang YJ, Van Cutsem E, Feyereislova A, et al.Tras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ToGA): a phase 3,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0 Aug 28;376(9742):687-97.
[4]Koganemaru S, Shitara K.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to treat gastric cancer[J].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21, 21(7):923-930.
[5]Yamaguchi K, Bang Y J, Iwasa S,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DS-8201)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adenocarcinoma: Final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2 study (DESTINY-Gastric01)[J]. 2022.
答案:A、B、C正確。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