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自己經營了一家企業,效益很好、收入不低。但因為他是從鄉下到城裡,靠自己能力一步步打拼過來苦苗子,平時生活其實特別節儉。可自從加了幾個同學群之後,劉毅漸漸喜歡上了發微信紅包,被同學一起鬨、一慫恿就發紅包。少的時候一天發幾個,多的時候甚至一天幾十個,而且出手闊綽:一個紅包幾十到幾百元不等。直到老婆發現銀行戶頭少了十多萬元詢問劉毅時,他才意識到一個多月的時間自己竟然發了十多萬元的微信紅包。可自己仍抑制不住自己想發紅包的念頭。
玩過微信的人不難發現,當微信群有人發紅包時,群中的人們就會自發地聚集到群裡爭搶紅包,並對發紅包的人予以道謝。群中經常發紅包,而且出手闊綽的人會因此更受到其他人的關注,被群友們看作“”。當“財神爺”出現在群中時,有些人會開始慫恿他繼續發紅包,然後有些人也會跟著起鬨,造成“財神爺”一出沒,群裡就活躍起來的現象。
正如上文所舉的劉毅的例子,他也是在自己的同學微信群裡充當這樣的角色。而劉毅也享受於扮演這一角色的良好感覺之中。對劉毅而言,小時候的自己其實在同學圈中默默無聞,沒想到長大後卻能因為自己經濟收入不錯有能力發微信紅包而獲得同學們的關注,這種反差使得一種自豪感在劉毅的心中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看著別人哄搶著自己發出的紅包,自己宛如一個高高在上的施捨者,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這些良好的自我感覺都強化了他不斷髮紅包行為的出現。因為平時做生意收支挺大,一有收入時劉毅就拿出一小部分來發紅包,單看每一筆似乎如九牛一毛,可漸漸積少成多便有了十多萬的支出,讓劉毅和妻子都感到心裡難以接受。
其實發紅包並不能使人上癮,真正讓人上癮的是備受關注和受人尊重的感覺。根據的需求層次論,我們都有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社會中的我們都會渴望實現這些需要。然而發紅包這種方式僅能暫時讓自己獲得被關注和尊重的假象。一旦你不再發紅包,人們對你的關注便逐漸消退。如果你想一直維持自己在微信群中的良好感覺,只能不斷透過發紅包來保持。實現這兩種需要的途徑其實很多,諸如在親朋好友需要時多提供幫助、不斷透過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個人價值等,都是一些更為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會使得周圍人對你產生更深的認同,這並不容易隨時間而消退。
如果你不差錢,透過發發紅包讓自己感覺良好無可厚非。但若經濟狀況一般,並且自我感覺發紅包的金額、數量和頻率超出了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卻仍控制不住自己想這麼做的念頭,提示您的這種狀態已經屬於異常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治療師的幫助。
文章來源:汕頭市愛家心理研究所
聯絡電話: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