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貌是黃土堆積過程中遭受強烈侵蝕的產物。有純自然過程的侵蝕(即古代侵蝕)和人為因素參與的侵蝕(稱現代侵蝕)。如何減少侵蝕,充分利用黃土土地資源,改造黃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務。目前的主要辦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與改造;始終注意保持黃土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以下是高考地理中關於黃土地貌的常見考點。
一、黃土地貌的分佈與特徵
1.分佈:全球來看,主要在中緯度乾旱或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地區。我國黃土主要在乾旱區和半乾旱區,北緯34-45°間呈東西向帶狀分佈,集中在黃河中下游的陝西北部、甘肅中部和東部、寧夏南部和山西西部,形成黃土高原。
2.特徵:質地均一;富含碳酸鈣,乾燥時鈣質使土粒固結,遇水碳酸鈣溶解土粒分離,易受水侵蝕;結構疏鬆,多孔性顯著;無沉積層理,但垂直節理髮育,直立性強。
二、黃土地貌的成因
1.風成說:內陸乾旱荒漠區的反氣旋將大量黃土物質吹送到草原地帶逐漸堆積,如我國北方黃土是從荒漠地區吹來的風積物,黃土分佈與沙漠、戈壁過渡併成帶狀排列,黃土顆粒西北粗東南細等特徵可證明。
2.水成說:成土物質可為流水搬運堆積形成水成黃土,但次生黃土在黃土高原區是區域性現象。
3.風化殘積說:認為黃土是當地岩石在乾燥氣候下風化而成,但難以解釋厚黃土層中的均質性、含碳酸鈣等現象。
三、黃土地貌的型別
1.黃土溝谷地貌:切溝是散流彙集後下蝕形成,有完整陡壁、溝床順直等特點;沖溝在黃土高原分佈普遍,早期呈長條形,中期上游窄下游寬,晚期溝壁滑坡、崩塌,溝床呈凹弧形曲線;河溝是大型侵蝕溝,已切穿黃土層切入基岩,有經常性水流。
2.黃土溝間地地貌:黃土塬是平坦的黃土高地,塬面平坦,四周為溝谷環繞,如隴東的董志塬、陝北的洛川塬;黃土梁是長條形的黃土高地,有平頂梁和斜梁兩種;黃土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呈圓形或橢圓形,峁頂面積不大,兩峁之間有墕,殘餘長脊稱“崾嶮”。
3.黃土潛蝕地貌:黃土碟是流水下滲使地面沉陷形成的碟狀小窪地;黃土陷穴是流水沿節理裂隙潛蝕形成的漏陷溶洞。
四、黃土地貌的影響
1.水土流失:黃土抗蝕能力差,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人類活動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溝谷面積擴大,溝間地面積縮小。
2.農業生產:塬面平坦,是良好的農業耕作區,但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梁、峁地區地形起伏大,不利於農業生產,易發生水土流失。
3.工程建設:黃土的溼陷性對工程建設有不利影響,如導致建築物地基下沉、開裂等問題。
五、考點分析
1.考查分佈區域及自然環境特徵:高考常結合區域地圖,要求判斷黃土地貌分佈地區,分析當地氣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特徵。如給出我國區域性地圖,要求指出黃土高原位置,說明其氣候特點對黃土地貌形成的影響。
2.考查形成過程及原理:以材料或示意圖為載體,考查黃土堆積及各類黃土地貌形成過程,側重考查外力作用原理。如透過黃土高原形成示意圖,分析風成說依據,或給出黃土溝谷地貌圖片,說明其侵蝕過程。
3.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與治理:該內容是重點,多結合具體案例,考查水土流失自然和人為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如以黃土高原某小流域為例,分析水土流失對當地農業、生態環境的危害,或要求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4.考查黃土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涉及對農業、聚落、交通等方面的影響。如分析黃土塬、梁、峁對農業生產的不同影響,或說明黃土地貌對聚落分佈和形態的影響。
5.考查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結合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考查生態恢復措施和可持續發展途徑。如給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案例,分析其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或要求為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在高考試題中,黃土地貌常以綜合題形式出現,結合文字、圖表等資料,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複習時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