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於長沙“四大名校”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長沙市第一中學、長沙市雅禮中學、長沙市長郡中學在全國範圍內擁有極強的影響力,使得在全國範圍內湖南都被譽為基礎教育的強省。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人都被“四大名校”的光環所迷惑了,實際上湖南的基礎教育仍然有很多薄弱環節,湖南的基礎教育並不發達。
據所瞭解,我老家的縣,已經連續15年沒有產生過一名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考生了,甚至連考上覆旦大學、浙江大學等C9高校的學生都沒有產生。
以2023年高考釋出的內部喜報來看,我老家所在的縣一中,考得最好的一名考生是考上了中南大學的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其他上了喜報榜單的大多是考上湖南師範大學、湘潭大學的考生。
據我所知,這種情況不只在我老家的縣,在湖南其他大部分地市州也是如此。
除了長沙“四大名校”之外,湖南地市州里能夠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少之又少,只有少數幾所在市裡的市直中學能夠考出幾個,如果是縣級中學,只有常德石門縣、常德臨澧縣、湘潭湘潭縣、張家界桑植縣等少數幾個縣的縣級中學能夠產生幾名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
由此可見,單論考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生而言,湖南的基礎教育實質上呈現出明顯的區域不平衡。
只不過有長沙“四大名校”的光環,使得外界認為湖南基礎教育很發達。
最讓人憂傷的是,這次回老家過年,得知老家不少中小學校,除了語文課之外,其他課程仍然用方言上課。
在我讀書時,我十分清晰地記得,老師們連語文課都是講方言。用方言上課雖然便利於老師講解,但是對學生的成長卻有一些不利,這是導致今後普通話不標準的主要因素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用方言上課,反映出外地老師來任教的比較少,引進的人才也不多,大多數老師仍是以本地為主。
從更深層次意義上來講,實質性問題就是思維不解放,仍然以老思維、老思想來招聘師資,而且都是招聘本地師資。
從人際關係層面來講,招聘本地師資有很多弊端,難以招聘到優質的師資。
既然沒有優質師資,那如何培養出優秀學生?
顯然不可能。
前段時間與曾經的中學老師聊天時得知,現在本地任教的部分老師,甚至是單招考上專科之後,畢業之時,考取教師資格證來任教的,連科班出身都談不上。
我相信這種情況肯定不是個例,在湖南省其他市州也有可能存在。
當這種情況廣泛存在的時候,說明基礎教育的基礎不夠牢固,基礎教育的發展基石不穩固,是難以支撐起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
在我看來,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湖南基礎教育在全國的地位,就要把有限的資源分散到湖南各市州,而不是隻僅僅侷限於省會長沙,更不能僅僅侷限於長沙“四大名校”。
畢竟一個人的富裕不算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教育放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