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時,卻常常忽略了背後“別人家的父母”付出的努力。但真正優秀的家長,從來給予的不是金錢的支撐,而是精神的“扶持”。
藍橡樹專欄作者:立正媽媽 ,國家人社部 高階兒童情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別人家媽媽的育兒經
她是享有盛譽的“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
或許中國家長對這個名字還不熟悉,但只要看完她 6 個孩子的履歷,你就會牢牢記住這位“博士教母”。
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馬薩諸塞州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中學獲得美國總統獎;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學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後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曾出任助理國務卿,主管人權事務。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成為了一名傑出的插圖畫家。
一個孩子成材不出奇,但 6 個子女全部被培養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畢業後還都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這就不僅僅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更是震驚眾人的“別人家的家庭”了。
而這一切,離不開這位“別人家的媽媽”——全惠星。
全惠星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題採訪時,卻用中國的一句老話“功夫在詩外”來總結自己的育兒方法——功夫在“學”外。
她撰寫的《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一書,一出版即登上暢銷排行榜,蟬聯銷售總榜冠軍32周,銷售量突破35萬本。
書中她用樸實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對於子女教育、家庭教育、子女父母共同成長的教育心得,帶給了無數家庭心靈震撼的啟發。
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不同於一般的雞湯文,宣揚“無私奉獻”、“為母則剛”,全惠星在書中開篇就強調了“絕對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全惠星坦言,生育第一個孩子時,她和無數的新手媽媽一樣緊張無助。整日整夜都在思考該如何做一個好母親,憂心忡忡使得她深陷焦慮無法自拔。
直到有一天,她回憶起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教育她的點點滴滴,突然豁然開朗。她的父母並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卻始終是用自己的學習、進步、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在影響周邊人。儘管未曾對自己照顧入微,卻用積極向上的影響力,成為了自己人生最好的導師。
“並非要無條件為孩子犧牲,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作為父母,關鍵在於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以,她認識到:父母和孩子從一開始就是各自獨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愛孩子,就要從“好母親情結”中擺脫出來,努力做好自己。
父母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
作為母親,時常會面臨工作和家庭的兩難抉擇。對此,全惠星的態度並非二選一,而是努力尋找均衡點。根據不同的情況,排列事情的先後順序,來解決事業和家庭相沖突時產生的矛盾和困難。
當自己的研究工作進入關鍵期時,她需要努力拿出成績,以求爭取財團更多的研究經費,這時她會與丈夫協調家庭和孩子事務的安排,以保證自己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工作。
但當孩子面臨升學壓力,需要陪伴和勉勵時,她則會推掉專業領域裡非常重要的聚會,只為了在開學前夕可以跟孩子們道睡前晚安,讓他們心安。
既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朝目標前進的付出,從內心裡感到敬佩;也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縈繞不變的愛意,從心底感到溫暖。這已遠超許多父母衣不解帶,寸步不離的“無條件犧牲”。
優秀的父母,從不將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的代理人,而是努力成為引領孩子前進的風向標。
她深信,父母生育了孩子,但不代表擁有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犧牲者,而是引導者。
當父母活成一束光,孩子自會追光而來。
創造一個隨時隨地可以看書的環境
一個家裡有 19 張書桌,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全惠星家的真實情況。
“為什麼弄那麼多書桌?”幾乎每個去他們家做客的客人都會問。
為的就是讓孩子們不管在家裡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她和丈夫都認為,不需要強迫孩子學習,只需要讓孩子的眼裡隨處可見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那麼學習就會變成家庭生活的日常,就像刷牙、吃飯一樣成為必做項。
比起說“你去學習吧”,他們家更喜歡說“我們學習吧”。
每天刷完碗,全惠星會自然而然坐到書桌前看書,哄孩子睡覺後,也會去書桌前繼續工作。當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父母努力學習的身影,書桌就變成了嚮往的地方,學習也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他們家不僅書桌多,書也多。原本房東設計好的地下游樂室,卻被他們擺上了一圈書桌,放滿書架,佈置成了一個圖書室。每天孩子們已經習慣了做完作業,就去圖書室翻看喜歡的書籍。
就連鄰居都說,自己不愛看書的孩子,去了他們家,也會自然而然坐在書桌上一起寫作業或看書。近朱者赤,近書香者也忍不住親近圖書。
“我們不強求孩子學習,但我們對孩子的學習很上心”,這句話在他們家一點也不矛盾。
比起許多父母,斥巨資為孩子裝飾精緻童趣的房間,他們更講究如何讓孩子獲得一個便利的讀書環境。
哪怕最初經濟窘迫,買不起好的書桌,也不願意讓孩子屈膝在茶几看書,而是去二手市場淘“寶”,購置合適的舊書桌。因為擔心書桌的邊角過於銳利,孩子容易撞傷,他們甚至動手把邊角都削掉了。
儘管不美觀,在外人看起來好好的傢俱被弄壞太可惜了,但他們卻相信,比起像精品房般裝飾得美輪美奐,房子裡縈繞著書香和親情氛圍,才是最無價的裝飾品。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謀遠慮。但愛子並非砸錢報班,就能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用行動影響孩子,點燃他們內心的自我驅動力。
功夫在“學”外:
鍛鍊專注力,鍛鍊體魄
全惠星所說的功夫在“學”外,不僅僅體現在書香家庭的環境中,還表現在日常養育的細節裡。
比起狠抓孩子成績,全惠星更注重於在細節上“扶持”孩子,以求學習效率更高。
第一件事,就是鍛鍊孩子們的專注力。
作為從事文化和人類發展研究的學者,全惠星在課題研究中得出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 智商超群的人往往並不成功,而那些著名人物智商或許不算高超,但往往能夠長時間精神集中,從而把自己的智慧發揮到極點。
只要擁有強大的專注力,就能保證孩子用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這個發現,讓她努力尋找鍛鍊孩子精神集中的辦法。
在去巴厘島度假時,她意外看到兩位練印度瑜伽的姑娘,面朝大海,對著一塊黑色的板子凝視注目。姑娘們的舉動引起她的好奇,不禁上前詢問其黑板子的作用。姑娘告訴她,當目光緊緊盯著黑板,從動入靜,可以幫助人摒除雜念,進入身心合一的專注境界。
於是,恍然大悟的全惠星迴去後,也開始每日睡前訓練孩子們的“入靜”狀態。她在家中設定了一塊“黑板”,純黑色幕布的中央,有一盞小小的藍色閃燈。每隔一會,會閃動一下。
當孩子們盯著“黑板”的同時,全惠星要求他們大腦停止一切思維。每次當孩子精神“溜號”時,藍燈就會閃動,提醒孩子“請不要想任何事情”。
這個看起來有點奇特的訓練方式,在半年過後,卻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孩子們保持“零思維”的時間越來越長,對大腦思維活動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強大。這種可控的入靜能力,讓孩子們在學習時能更快速有效地集中精神,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為 6 個孩子的學業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第二件事,就是鍛鍊強壯的體魄。
大兒子京柱從小體弱多病,是醫院的常客。這也使得精疲力竭的全惠星決心從小增強孩子們的體質。
脾氣溫和的全惠星,在陪孩子體育訓練這事上,卻自稱“魔鬼教練”。
她不僅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在冬日裡用冷水洗手、洗腳,還在他們四肢適應寒冷後,開始每日調低1℃,讓孩子們適應用冷水洗澡。
除此之外,每天早晨天剛亮,就會叫醒睡夢中的孩子們,帶領他們繞著尼爾斯湖進行3000米的長跑。風雨無阻,哪怕大雪紛飛也堅持不懈。既鍛鍊身體又鍛鍊毅力。
體育專案也是日常必備“學習”,攀巖、壁球、跆拳道,甚至舉重,也是她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參與過的眾多體育訓練專案之一。
看似“殘酷”的訓練,卻讓全惠星的6個孩子體質一個比一個好。她的大女兒在接受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在大學裡,與同學們相比,我並不聰明,但我強壯的身體,使我能夠在實驗室裡連續待上兩天兩夜而不休息,這是我成績名列前茅的原因。母親對我們進行的強化身體訓練,就像給我們身體裡安裝了一臺超強馬力的發動機,使我們能夠長期工作而不疲倦。”
強壯的身體是植物成長的土壤,專注的學習力是植物開枝散葉的根莖,擁有了這兩大利器,為 6 個孩子學習有成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全惠星不喜歡用“不好好讀書,將來沒出息”的貶低手法,來激勵孩子成材。
相反,她貫徹的育兒理念是“一個人偉大與否取決於他給予了別人多少,才華不可凌駕於品格之上。”所以,“讓孩子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熱心人”,是她的育兒目標。
在家庭閱讀討論會上,她曾帶領孩子們一起討論《林肯傳》的讀書心得。
她告訴孩子們,林肯的父親想當一個農民,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好農民。林肯想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以,他就成了一個偉大的總統。願望,決定了這對父子人生的差距。
“你們希望做林肯呢?還是做林肯的父親?”
面對母親的提問,孩子們當然希望做林肯,可是又覺得那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全惠星啟發道:“美國總統位置很少,並非人人可當。但是,美國有眾多的議員職位,足以使得好多年輕人美夢成真。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都有足夠的位置,在等待著成功者的到來。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為他人做出了貢獻。”
大道至簡,這就是全惠星希望孩子理解的人生志向:尊重小人物,爭做大人物。
人生的舞臺上,沒有絕對的主角。但只要願意努力,你在每個領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
品德比才華更重要,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為一名品德高尚、有助於社會的人。
正因為在這樣目標明確,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們的內心也孕育出大愛的小種子。從小看著父母力所能及的範圍裡,努力踐行“助人為樂的熱心人”這個信念。孩子們也從不以善小而不為,熱心投身到公益社會服務中。
正因為堅持著同樣的“助人”信念,6 個孩子有的為了幫助有語言障礙的人學會了手語;有的致力於為海嘯遇難者家屬募集資金;有的在法律事務所為那些艾滋病患者代寫遺囑;有的穿越大半個美國,給窮人建房籌集環境基金;還有的幫助那些不能公開遺囑的人們代書亡後法律事務文書……
努力為他人付出的同時,也帶來了個人的提升。大兒子在醫學的道路上,面臨艱難依然竭盡全力,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始終堅持服務社會和他人,後來成為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女兒上哈佛大學時,每週花幾個小時為一位盲人研究生讀書,卻很少介紹自己是誰,因為是想盡自己的力量保護沒有力量的兒童,最後成為了兒童法方面的專家;
三兒子與耶魯大學法學系的同學一起為海地難民進行了聲勢浩大的訴訟,並且因為這個善舉,獲邀出任克林頓政府中心的助理國務卿。
兩個子女同時成為耶魯大學法學院史上首例“兄妹碩座教授”, 兩個兒子一同被任命為美國總統內閣部長;
全惠星博士與丈夫高光林博士、長子高京柱、三子高洪柱, 共同當選為韓國移民“過去百年裡對美國貢獻的100名人士”之一。
品格是微風,能吹開才華的蒲公英。正是這樣的信念在孩子心底生根發芽: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所以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功力在“學”外,不為學而學,但一切卻自然而然發生了。
這正是全惠星《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中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育兒真諦:
家庭教育沒有大概念,教育全在細節裡。教育不在言教,而在身育。並非傾囊相授的傳道授業,而是細水長流的滋潤生長。
用日常的言傳身教,在孩子心中點亮一束光,照亮前路,等待星火燎原,自會光芒四射,惠人惠己。
點選圖片,進入下單頁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 guanjia0040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