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現代教育報社聯合北京市順義區教委舉辦2024“現教沙龍”,活動在北京市新英才學校舉辦。圍繞“人工智慧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主題,順義區教委相關負責人和7位中小學校長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
順義區教委副主任蔣吉姝在發言中指出,技術只是手段,關鍵在於透過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她強調,順義區將繼續推動人工智慧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以AI助推課堂改革、最佳化教學資源配置和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她希望透過“現教沙龍”這一平臺,凝聚智慧、深化合作,共同譜寫人工智慧賦能教育的嶄新篇章。順義區教委副主任蔣吉姝,順義區教育宣傳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士文,順義區教委中教科、小教科相關負責人,現代教育報社副總編輯冉陽,現代教育報社總編輯助理、首席記者常悅等出席了沙龍活動。
蔣吉姝(順義區教委副主任)
數智化轉型
賦能順義教育創新發展
魯鄭(北京市順義區智慧教育發展促進中心主任)
順義區教委積極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區的實施意見》,將數字化視為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區教委著力改善智慧時代學校的辦學條件,從區域層面運用大資料研究,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助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式變革。
在整體謀劃與重點突破的協同下,順義區深化頂層設計,加速推進“智慧教育雲”專案,構建獨具特色的智慧教育“1348”體系。透過資訊科技的應用,推動教育教學的創新與改革。今年,區教委已多次組織“數字賦能教育”和“人工智慧+教育”等專題會議及活動,促進數字技術在區域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順義區獲評教育部首批“央館人工智慧課程”規模化應用試點區。牛欄山一中、順義一中、楊鎮二中(現十一學校順義學校)、首都師大順義附小、新英才5所學校獲評試點校;首都師大順義附小、仁和中學、牛欄山一中、西辛小學、後沙峪中小、中關村一小順義學校獲評北京市智慧校園示範校。
在夯實資訊化基礎設施方面,順義區教育單位全面接入三大網路——業務專網、影片專網及金財專網,實現3570臺裝置的統一管理,提供11Gbps的網際網路出口頻寬,有力支援各類教育應用的開展。所有中小學及新建幼兒園實現無線網路覆蓋,部署了10083個無線接入點,實現上網統一認證。此外,全區3772間教室實現遠端聽評課常態化,提升了教學診斷的時效性與可信度,26392路安防監控影片實現全覆蓋,為校園安全保駕護航。
圍繞“智慧教育1348”架構體系,順義正加快推進“順義智慧教育雲”專案建設。整體規劃建立1個平臺、3箇中心、4大能力、8類場景。全區構建統一的教育數字基座,支撐區校各級各類應用上雲;統籌、整合各類業務應用需求,提煉共性,打造校園安全、教育治理、智慧教學、智慧校園、學生成長、教師發展、校家共育、教育創新等特色化、創新性應用場景;推動資訊化融合創新發展,達成“智慧教育雲”的觸達能力、計算能力、感知能力、認知能力,構建順義區教育“智慧超腦”,搭建圍繞教與學評價的區域“微模型”。
“應用為王”
營造數字教育新生態
劉強(北京市順義區後沙峪中心小學校長)
學校主動擁抱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校園建設方面作出積極探索,今年10月被評為北京市第二批智慧校園示範校。在集團校的分工中,我校負責牽頭集團內小學學段一體化教學和集團數字化賦能兩項工作。學校秉承“需求引領、應用為王”的原則,堅持“人人會用、人人樂用、人人用中成長”的思路,加強整合、不斷最佳化,構建後沙峪中小數字教育的新生態。
學校堅持融合應用,努力構建智慧學習環境:一是嘗試構建養正課程平臺,實現學期初自主排課,課後服務學生自主選課、走班上課,一生一課表,滿足2600名學生興趣培養,促進個性化教學;二是服務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構建了“課前參與、課中研討、課後延伸”三段式教學模式,加強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開展線上教學、雙師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三是運用星火講評系統,提升教師作文批閱實效;四是藉助實驗二小集團、四中分校教育集團輻射力量開展協同教研,探索基於大資料的循證教研,挖掘教育教學規律,支援群智協同共進、個體自主發展研修模式創新,豐富課程供給方式。
學校還構建了“五自”評價體系,藉助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優勢,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描繪學生成長軌跡,進行精準畫像,促進學生形成自我認知,便於實施精準教學。同時,透過人工智慧和資料庫技術,實現學生基本資訊、成績、出勤、健康檔案、食譜、學生活動等資料的集中管理與及時更新,適時向家長開放許可權,在技術賦能家校攜手共育中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葵園E家平臺
構建“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
孫海霞(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順義學校校長)
在北京市“雙百”示範基地與“智慧校園”建設的推進中,學校堅信AI賦能教育應解放學生、轉變思維。同時,學校也強調技術與教育理念的結合,旨在服務教與學,立德樹人及傳承文化的教育本質不會因資訊科技的介入而變化。
學校藉助中關村第一小學教育集團葵園E家平臺和資料分析更好地研究教師、發展教師、成就教師,助力學校形成“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目前葵園E家已經建設了教學教研、專業發展和成就激勵三大類平臺,協同備課、校本教研、學術積分等九套工具,實現了校本知識的智慧化採集和複用。目前,集團校教師均可應用葵園E家協同備課平臺,跨校區、跨學科地線上備課,線上研討,提交備課成果,分享教案、課件、學案等備課資源。
基於葵園E家,學校將數字平臺合理運用在教學各環節。學校透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進行個性化教學、AI學習專欄、普及AI知識等;將豆包大模型應用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智慧批改,既減輕了教師負擔又激發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人工智慧實驗室和虛擬實驗室的建設,也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學習體驗,學生透過各種感測器搭建了智慧校園和智慧農場,將AI有機融入學習生活。
課堂智慧反饋系統透過採集課堂教學場景資料,分析課堂教學中的音影片影象內容,利用AI演算法對教師教學活動軌跡、教學互動內容、教師提問句式等進行分解、統計、彙總,自動生成個性化課堂反饋報告。下一步,學校將繼續為學生開闢智慧空間、AIGC課程、虛擬實驗室等優質平臺,打造可持續的智慧教育生態,為每位學生量身定製學習成長方案,營造公平優質的教育環境。
智潤課堂
創設智慧化教學環境
裴豔玲(北京市順義區西辛小學教育集團校長)
在“微光皓夢·幸福與共”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學校積極重構學校空間,創造先進的育人環境,重點聚焦智慧場景建設,建設了校本人工智慧課程體系、人工智慧實驗室、遊戲化學生評價系統以及校本研修平臺,探索人工智慧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學校聚焦課堂教學主陣地,著力AI賦能智慧課堂環境建設。透過軟硬體相結合、教室大屏與師生智慧終端相結合,實現課前、課中、課後全場景教學閉環,助力開展遊戲化、專案化等創新教學活動:課前,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人工智慧應用自主搜尋與探索學科知識,拓寬自主預習的渠道;課中,答題系統實時統計互動,答題結果即時反饋;課後,教師一鍵推送分層鞏固練習,並將課堂教學影片轉化為有知識點標記的“時間膠囊微課”,幫助學生深化對薄弱知識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應用影象識別和大資料技術,開發了“幸福田園評價系統”。這一系統融入學業成績、課堂表現、行為習慣、特色活動參與及自我展示五維評價,構建了“積星換章”機制,為學生髮展提供資料畫像,及時為教師的教學最佳化提供反饋和個性化指導。
此外,學校透過“教研管理平臺”,促進教師教研能力的提升。該平臺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庫,以工作坊的形式釋出各學科個性化研修任務和討論,聚合線上與線下教師資源,增強集團內各校的教研聯動。同時,依託“AI錄播系統”,教室內的人工智慧攝像頭進行資料採集,及時生成教學行為與課堂語言分析報告,促進教師自我診斷與反思。未來,學校還將繼續探索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出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
數字賦能精準管理
服務喚醒生命內力
任志梅(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順義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
近年來,學校不斷推進智慧校園的“151”工程,即建立1個智慧統一門戶、構建五大教育資料應用體系、1個智慧大資料中心。學校先後榮獲央館人工智慧課程規模化應用試點校、北京市人工智慧助推教師發展試點單位、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園示範校。
專案帶動,讓課堂評價更精準。為引導教師知道自己課堂教學的特徵和問題,找準關鍵點進行不斷改進,學校引進“基於大資料的課堂診斷與改進服務專案”。透過課堂教學行為大資料影片課例分析報告,學校提煉授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特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給出改進建議。“基於大資料課堂診斷與改進專案”的二期工程中,學校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對100名參賽的成熟教師課堂進行診斷與分析,實現以賽促改、以賽促評、以賽促成長的目標。
成長畫像,促使教師工作分工的人崗相宜。學校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結合學校教師培養目標,逐步形成了“5+13教師年度畫像”的探索,從個人目標、發展規劃等14個具體指標進行定量評價,確定評價等級,讓教師畫像更加豐富、立體。搭建教師專業發展平臺,能清晰直觀分析學校隊伍結構,明確基礎要求。涵蓋教師基礎資訊、業績榮譽、輻射引領、職稱情況、名優教師庫等,建立“教師群體畫像基礎資料”,便於學校實時瞭解和提取隊伍資訊。透過對獲獎資料的記錄和分析,評估和認可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為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為青年教師成長指路,從而更利於學校科學、高效、持續性分析並最佳化隊伍結構。
“一核兩體三步閉環”
探究智慧課堂評價模式
馬天翔(北京市順義區仁和中學校長)
多年來,學校積極推進“智慧課堂”建設,在區教委和區智慧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援下,提出了“一核兩體三步閉環”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一核”即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兩體”即把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評價主體,“三步閉環”指經歷課堂教學資料伴隨式收集和分析、多元個性化評價、教學行為改進三步閉環。
學校建立了“智慧課堂”評價系統,以伴隨式資料採集,實現師生的精準畫像。在教學評價方面,基於個體的縱向追蹤看發展,基於整體的橫向比對找差距。“智慧課堂”評價系統能夠從學校、年級、班級、學科等多維度、多角度、多主體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橫向對比。學生課堂參與度分析,可以讓學科教師和班主任及時瞭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的放矢開展個性化教育;學科課堂分析,能夠讓教師及時發現教學問題,調整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在教學行為改進方面,學校設定了“我的課堂、課堂觀摩、評課任務”三個版塊。“我的課堂”支援授課教師回看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引領教師持續“向內看”,實現教師的自我反思、最佳化、提升;“課堂觀摩”打破時空界限,支援教師自由選擇聽課,引領教師持續“向外看”;“評課任務”系統自動推送2節同學科的課堂實錄,教師按照評課量表進行客觀評價。未來,學校將在大資料與課堂教學評價的融合點和創生點上下功夫,依託人工智慧實現教一學一評方式的變革,幫助學生實現符合個性的智慧成長,構建高質量的智慧課堂。
課堂呵護系統
賦能教育教學實踐
張華禮(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校長)
學校多年來高度重視智慧校園建設,2022年,各班教室建設了CCS課堂呵護系統,利用人臉識別、行為識別、大資料提取等相關技術,實現面向師生和家長的智慧評課功能、智慧診斷功能、智慧反饋功能,透過多維應用賦能教育教學實踐,呵護學生成長。
智慧評課系統可以結合AI大模型技術,基於自定義教學評價量表,對授課內容進行智慧評課,生成全面的分析報告。最後,基於授課內容和學生表現深度評價,對授課內容進行關鍵詞提取,自動生成課堂總結。
智慧診斷系統一是能夠診斷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分析和呈現課堂凝聚度、學生參與度、睏倦表現、課堂問答等資料圖表。二是利用AI監測學生心理健康,建立學生心理特徵個性檔案,同時可以列出近期課堂狀態波動較大的學生列表,為班主任提供線索和全面的資料、影像支援,讓心理問題初發期的早期干預成為可能。
智慧反饋系統可以定期生成學生在校課堂學習表現報告,對學生各科課堂中的問題回答參與情況、聽課同頻情況、上課精神面貌等進行分析和總結,方便學生及時瞭解並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
人工智慧技術並不能替代師生思維,技術應服務於課堂教學,注重提升教學之“質”。接下來,學校還將不斷探索人工智慧應用:打造教師畫像智慧平臺,助力教師自我評價和專業成長;開發學校智慧學伴機器人,滿足學生、家長、外來人員對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相關問題的回答;開發智慧自習室,滿足學生自習期間各種學科問題的解答需求;創設智慧創客空間,實現學生藉助人工智慧進行發明創造和製作等個性化需求。
將人工智慧作為方法論
探索數智時代教育邊界
劉煒(北京市新英才學校校長)
我校高度重視學生數字素養的培養,以及資訊科技賦能下傳統課程的創新。學校從“資訊時代的全人教育”高度著眼,以“讓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真正提高效率”為目標,以資訊科技賦能傳統課堂,形成數字素養課程體系,將人工智慧作為一種“視角”賦能傳統學科教學,探索數智時代的教育邊界。
2019年以來,學校大力投資數字建設,先後建成“人工智慧創新實驗室”“數字與科學實驗室”及“基於大資料的智慧課堂”。此外,學校還聯合國內多所學校發起成立了中國民辦教學協會“人工智慧與教育專委會”,組織民辦學校人工智慧與教育論壇暨教學公開課展示活動等,成為國內探討人工智慧、大資料、數字素養與教育的重要平臺。在課堂教學創新方面,學校逐步發展出以AI+STEAM為特色的數字素養課程體系,將AI作為方法,賦能傳統學科教學。透過組建跨學科教研組,教師們積極探索,形成了AI賦能傳統學科教育的“N+1課堂”。N即學生,“1”則是新加入課堂的AI同學。高中數學教師王洪將AR技術引入數學課堂,讓晦澀難懂的座標“躍然眼前”,讓難窺究竟的機械內部結構“一目瞭然”;小學教師牛洪國帶領小學教研組開發了130項基於資訊科技的遊戲化課程方案……這樣有趣的變化越來越多,讓傳統課堂煥發了“新魔力”。
數字化時代,教育邊界逐漸模糊,但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始終是教育的核心。透過學校“創客空間”“科學市集”“英才少年科學院”“科創KOL路演大會”等,學生在接觸前沿技術的同時,得以將所學知識和創意轉化為實踐能力。未來,學校將持續探索,為學生搭建更多展示平臺,為他們的創新潛能提供可研討、可展示、可傳播的寶貴機會。
(文中人物按發言順序排列)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智雨荷
攝影:付磊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