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溫州市實驗中學建校80週年,昨天上午,由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共建的“機器人科普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成為全國首批浙大該學院在中學成立的教育基地。“這次合作,可以讓實驗學子觸控、體驗前沿的科學技術,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埋下一顆創新的種子。” 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侯迪波表示。接下來,浙大與實驗中學教師將共同研磨打造適合中學生的人工智慧課程,並將“機器狗”等最新科技成果帶進實驗中學,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科創教育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培養學生的研究思維。我們希望透過科創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會自主學習探索,勇於發現問題,保持好奇心和對創新的熱愛。”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校長黃慧說。該校科創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12年,當時學校的創客教育已全面納入課程體系,現任商湯科技的001號員工徐持衡正是從這裡走出來。
經歷多年發展變革,如今的實驗中學科創教育又發生了哪些創新變化?
空間革新
讓學習真實地發生在校園每一處
在昨天的活動現場,由學生研發設計的簡易木質卡丁車奔跑在實驗中學集新校區的科創中心,一開一合的機械傘裝置演繹著實驗中學校歌。這裡還陳列著一件特殊的雕塑作品——《八秩韶華·資料織夢》,透過計算機與機器人技術的創新實踐,將60餘張飽經歲月的實驗中學的舊桌椅拆解程式設計和重組,寓意“承載過去,也面向未來”。雕塑的長度由代表學校80週年歷史的80塊豎列木塊組成,高度由每一學年的班級數而定,決定寬度的三條曲線則分別代表學校教師變化、結對幫扶情況和校區變化。這件作品由溫州肯恩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教授大衛·瓦爾迪攜手實驗學子共同完成,學生們在每一塊木塊上寫下了對母校的祝福。
在這個科創中心,孕育著無限可能。這裡擁有一比一還原的飛機駕駛艙模型、可與各校區同學面對面交流的“任意門”、兼具機械原理和物理知識的大型機械傘裝置,以及各類創客教室、跨學科實驗室、AI互動媒體體驗區等,被稱為“Alt-space”,這個名字源自學生設計團隊,意為“可更改與變換的空間”,去解鎖更多的可能。“這個開放式空間完全為學習而生,由學生和老師共同設計打造,可以實現自由體驗與交流,讓學習不止停留在書本上,而是真實地發生在校園的每一處。”黃慧介紹。
創客教室裡,桌椅被排列成各種樣式,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由調整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協作能力;專案能量盒則是學生專屬的創作空間,也是他們展示、分享成果的平臺。
課程創新
連線科創與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這個地方有點問題,要再做除錯……”昨天上午,實驗中學程式設計社團的5組學生在現場收集使用者反饋,用於完善各小組編寫設計的學校80週年校慶啟動儀式的互動裝置。程式設計社團教師謝陽傑介紹,學生編寫的裝置程式碼都是在課堂上完成。這節課從剛開始的老師授課為主,到現在由AI裝置做助教,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完成,結果5組學生創新運用了3種不同的通訊方式來啟動裝置。
在空間革新的基礎上,實驗中學圍繞人工智慧打造了創客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創設勝任者、實踐者、發現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創新者六個維度的課程,透過專案化學習連線科創與真實問題。
如 “AI稻草人”專案的由來,源於學生在校園站崗時發現,部分同學有危險行為,且經過多次提醒問題還是存在,於是他們嘗試探索用AI自動識別校園內的不安全行為,並進行互動反饋。實驗中學資訊科技教師林美珠告訴記者,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經歷了閱讀、調查、程式設計、可行性分析等環節,由教師提供線上模型平臺和AICG輔助程式設計工具,最終實現“AI稻草人”的行為識別和提醒功能。
資源更新
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創新者
打破校園壁壘,向外延伸獲取更多優質資源,也是實驗中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
“機器人科普教育基地”揭牌當天,侯迪波也受聘為實驗中學“夢想合夥人”,這是繼北京大學教授汪瓊、國家眼視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瞿佳、國科溫州研究院院長助理周雲龍等多位專家入駐後又一“合夥人”。他們透過線上、線下等方式給予實驗中學學生指導,甚至將自己的大師工作室直接落戶校園。“學校希望專家進校園,不只是開展一次、兩次的講座,而是陪伴學生共同去創造、創新專案。”黃慧說。
此外,實驗中學還透過與溫州博物館、科技館、氣象科普館等科學機構的合作,不斷擴充套件學生的學習邊界。如科技館的常設展品、科學課程等資源可以融入學校的學科教學體系,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校外綜合實踐、主題展覽參觀學習、參與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活動的機會,有機融合社會資源與學校教育,合作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創新者。
記者:金 葉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雲畢
三審: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