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中,儒家經典猶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程。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卻由於歷史的原因,面臨著逐漸被遺忘的危險。
2003年,鑑於當代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廣泛迫切的需要和國家發展文化戰略的需要,經過多次學術研討和論證,北大正式啟動了《儒藏》工程。
央視2023年《開學第一課》上,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教授、《儒藏》工程專案負責人、首席專家王博述說《儒藏》背後的底蘊和故事。
2004年,76歲高齡的湯一介先生開始主持《儒藏》編纂工作。當時,他已經被診斷出肝硬化,病情一直反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堅持編纂《儒藏》,他毅然說道:“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對國家對民族的擔當與職責。”
2005年,《儒藏》“精華編”總編纂在北京大學治貝子園內合影,從左至右:孫欽善教授、龐樸教授、湯一介教授、安平秋教授。
作為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儒家文獻整理專案和最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專案,《儒藏》工程無先例可循,專案啟動之初首要問題便是“影印出版還是校點出版”。
後者更便於讀者研讀和利用,更有利於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和研究,但要想保持精確度,其難度將數倍於前者。最終在湯一介先生的主持之下,大家決定迎難而上——採取校點排印出版。
《儒藏》首席總編纂季羨林就曾在專案啟動之初曾說“《儒藏》的好壞,全在質量。要儘量減少錯誤,寧可慢一點,也要保證質量。”
於是,一本掌心般厚的書,只要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就要打回去重改。就這樣,編纂團隊謹遵季羨林先生的教誨,這一搞就是20年。
20年來,老中青三代“儒藏人”篳路藍縷,一字一句精雕細琢、一本一冊精審細校……終於,2022年,《儒藏》工程完成“精華編”中國部分的整理出版。
2023年,《儒藏》“精華編”正式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標誌著《儒藏》作為一項學術研究領域的“基礎設施”將發揮更大的公共服務作用。
510種文獻、282冊彙編、近2億字,凝結著一代代“儒藏人”的心血與智慧,他們中有知名學者,更有諸多默默無聞、埋首案頭的普通編輯,只為重建儒家浩瀚的文獻世界。
《儒藏》“精華編”收錄的文獻,有將近半數是首次校點整理,該部分書稿校點成果的問世,填補了學術空白,價值不言而喻。其他已有整理本的儒家文獻,“精華編”大都在底本校本選擇、校勘、標點等方面力爭超越,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更有價值的文字依據。
不過,《儒藏》的“精華編”如同滿漢全席上的珍饈美味,雖令人嚮往,卻因它們裝幀為合冊,體量較大、攜帶不便,讓渴望隨時品嚐智慧佳餚的讀者們感到一絲遺憾。
自這些精華之作陸續與世人見面以來,一直有讀者透過各種渠道表達對行動式單行本的期盼。為更方便廣大讀者,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推出小開本、厚度適中的平裝單行本,目前已出版如下單行本書目。
讀者們可以隨時隨地、輕鬆翻閱這些儒家經典,讓古代智慧融入現代生活,共享這筆流傳數千年的精神財富。
四書纂疏(全三冊)
內容 ● 簡介
《四書纂疏》二十六卷,南宋趙順孫撰。順孫學宗朱子,得家學之傳,為朱子三傳弟子。終身用力於四書,溯求考亭之原委,自謂:“朱子四書註釋,其意精密,其語簡嚴,渾然猶經也。因編取朱子諸書及門人講解有可發明注意者,悉匯注下,以便觀省,名曰《纂疏》。”《四書纂疏》乃漸次單獨成書,何時合刊無從考定。本書充分引用朱子之說,旁引黃榦、輔廣、陳淳、陳孔碩、蔡淵、蔡沈、葉味道等十三家學者之說,皆為朱子之學者,而不旁涉他家。朱子學逐漸形成規模,《四書纂疏》功不可沒。《四書纂疏》現存最早版本為《通志堂經解》本,初刻於康熙十九年,後有乾隆五十年補刊本、同治十二年粵東書局重刊本。此次校點整理,以《通志堂經解》康熙十九年初刻本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校本。校點者為陳靜。
內文 ● 書影
小學集註
內容 ● 簡介
《小學集註》,又稱《小學句讀》,南宋朱熹、劉清之編撰,明陳選集註。小學又稱蒙學,即啟蒙、蒙養之學的意思。上古的小學教育教材本包括大量倫理道德和修身養正等方面的內容,因時代的變遷已久失其傳。唐以前的小學教育教材以識字字書為主,包含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到了宋代,隨著大、小學分級教育及官、私立各類小學的日趨普及,恢復上古以儒家思想倫理為重要特色的小學教育教材體系成為有識者的共識。朱熹有感於上古小學教育教材“散見於傳記,未有成書”,力圖恢復古小學之貌,使上古儒學教育的精神貫穿彰顯於當世,約在淳熙十四年(1187)前後,與弟子劉清之輯成《小學》一書,可謂古代儒家教育教材體系的復古補闕之作。校點者為王燕均。
內文 ● 書影
遊定夫先生集
內容 ● 簡介
《儒藏》單行本《遊定夫先生集》是宋儒遊酢的文集。遊酢字定夫,建州建陽人(今屬福建),北宋理學家、學者,世稱廌山先生,受業於洛陽二程,“程門立雪”即其事。登神宗熙寧五年(1072)進士第,歷任太學博士、州學教授、監察御史,知和州、漢陽軍、舒州、濠州,卒葬和州。《宋史》有傳。遊氏文集據著錄有十卷,與諸學術著作分本別行,但不詳宋代是否刊印。明代著錄文集二卷,不詳所本。現存遊酢文集均為清人重新編輯而成。這次整理遊酢文集,用同治六年遊智開和州官舍本作底本,參考了其他幾個本子,是目前最為完整的遊酢文集。校點者為景新強。
內文 ● 書影
桴亭先生文集
內容 ● 簡介
《桴亭先生文集》是明末清初理學家陸世儀的文集。陸世儀(1611—1672),字道威,號剛齋,晚號桴亭,江蘇太倉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文學家,被譽為江南大儒。明亡,隱居講學,與陸隴其並稱二陸。他一生為學不立門戶,志存經世,博及天文、地理、河渠、兵法、封建、井田,無所不通。其理學以經世為特色,這既是對晚明理學空疏學風的批判,也適應明清之際社會變革的需要。陸世儀一生著述多達六十餘種。其文集,曾經多次蒐集、刊刻。今所見最早的刻本為康熙五十三年張伯行正誼堂刊本,之後有若干版本。這次整理,以光緒二十五年太倉唐受祺所刻六卷本《桴亭先生文集》為底本,參校諸本,將唐受祺之子於民國十六年所刻《集外文》三十四篇附錄於文集之後,以補其未備。唐受祺刻本雖然刊刻時間最晚,但經過精校,錯誤較少,收錄文章也較全。是學界可資參考的重要版本。校點者為趙友林。
內文 ● 書影
論語全解
內容 ● 簡介
陳祥道的《論語全解》成書於北宋神宗年間,是王安石新學現存唯一的《論語》學著作,同時也是用王安石新學註解《論語》的整合之作,體現了王學注重性命義理的解經特點。陳祥道為王安石高弟。其《論語全解》不僅涉及道體之論,注重性命之說,以未發已發釋性情,還注重主體的修養,闡發窮理盡性之說;同時也存在著將天理人慾對立的傾向。陳祥道在詮釋《論語》的過程中博採眾說,注重以理明道,立足於儒學的立場,將“三禮”“三玄”、《孟子》《中庸》等著作中的思想與《論語》詮釋相結合,體現其兼採匯通的思想特色。陳祥道《禮書》是重要的禮學著作,其《論語全解》亦於禮制解說明晰,可供側面參考。宋哲宗紹聖後,王安石《論語解》、其子王雱《論語口義》和陳祥道的《論語全解》一併作為科舉用書,盛行一時。校點者為劉薔、姜海軍。
孝經註解 溫公易說
司馬氏書儀 家範
內容 ● 簡介
本書包括北宋學者司馬光的四種著作:《孝經註解》《溫公易說》《司馬氏書儀》和《家範》。這四部著作是司馬光對《易》《禮》《孝經》等儒家經典的闡釋發明,既有對經典本身的解讀,也有基於經典的經世致用之作。其中《孝經註解》一卷是就《孝經》進行發明。《溫公易說》是司馬光對《易》的解釋。司馬光解《易》唯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說,推本天地之道,歸之於仁義禮智信。其解多不襲前儒舊說,在北宋《易》學自成一家。《司馬氏書儀》與《家範》則皆與“禮”有關,是司馬光植根於《儀禮》等經典,又與當時實際情況相結合,提煉總結出的禮儀程式與禮教規範。《司馬氏書儀》以日常禮儀為主,《家範》則從家庭倫理出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治家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
《孝經註解》校點者為趙四方、井良俊。《溫公易說》校點者為劉保貞。《司馬氏書儀》校點者為張煥君。《家範》校點者為萬義廣、李倩及溫樂平。
周易姚氏學
內容 ● 簡介
《周易姚氏學》為清代學者姚配中所撰的闡釋《周易》的著作。《周易》作為“六經”之一,是十分重要的儒家經典,歷代學者對其書之性質、內容與意義等的解讀與詮釋也經歷了一個豐富而複雜的過程。至於清代,樸學興起,無論從學術淵源還是從治經方法上,學者們都崇尚漢學,試圖回溯至漢代,重新尋求對經典的闡釋。姚配中對《周易》的研治,也很自覺地以漢代易學為基礎,在漢代經師的解經路數上繼續推進。他先後透過前輩學者張惠言所撰《周易虞氏義》以及唐代學者李鼎祚之《周易集解》等書接觸、瞭解各家象數易學家的學說,最終認定鄭玄的說解,以之折中諸家。其書雖主於鄭氏《易》注,但不立門戶之見,能成一家之言,是闡釋《易經》的重要著作,也是分析清代《易》學研究史的重要資料。此次整理,選用了《周易姚氏學》最早、最完整的《一經廬叢書》本作為底本,以皇清經解續編本、崇文書局本為校本。校點者為周玉山。
內文 ● 書影
毛詩稽古編
內容 ● 簡介
《毛詩稽古編》三十卷,清陳啟源撰。陳啟源平生酷愛讀書,研讀經學,於諸經尤深於《詩經》,因質疑朱熹《詩集傳》之誤,撰《毛詩稽古編》。本書屬稿於康熙十三年(1674),最終寫定於康熙二十六年,歷時十四年,稿經三易而成,問世以來一直為學術界所推崇,是清初學者研究《詩經》的代表作。此書撰寫目的是要尋流溯源,推求古經本旨,把《詩經》學從朱子釋經體系中解脫而出,實現《詩》學研究向漢、唐的復古。《毛詩稽古編》的手定底稿本有兩種,其一為陳啟源去世前不久的最後定本,為陳啟源親自書寫。嘉慶間,《毛詩稽古編》首次刊印,書中使用了大量隸定字形。此後,又有道光九年(1829)學海堂刊、咸豐十年(1860)補刊的《皇清經解》本。此次整理以《皇清經解》本為底本,而以嘉慶本、《孔子文化大全》影印清張敦仁校清抄本、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康熙抄本為校本。校點者為王承略和馬小方。
內文 ● 書影
御選明臣奏議
內容 ● 簡介
《御選明臣奏議》是清乾隆年間奉敕選編的明代奏議集。乾隆四十六年(1781),高宗命諸皇子和上書房總師傅蔡新等選編《明臣奏議》。蔡新,福建漳浦人,乾隆元年進士,乾隆十八年任上書房總師傅。皇子中實際負責此事的是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四十七年四月編成,十月,高宗認為書內編次不按年代、體例乖舛,校核疏失,令重修、重印。目前所見即修正後的定本。全書共四十卷,收錄自洪武至崇禎時期一百五十二人的三百八十八篇奏議。《明臣奏議》主要從《明史》本傳和《四庫全書》中明臣文集的奏議中選錄,還包括了紀昀等四庫館臣選編的《明季奏疏》的內容。本書以“資治經世”“忠君體國”為核心,搜採明代慷慨建議、剴切敷陳的臣工疏議,以言見人,以言見政,其根本則在總結明代教訓,為現實服務。校點者為張兆裕。
內文 ● 書影
道南源委
內容 ● 簡介
《道南源委》原名“道南源委錄”,是朱衡任福建提學副使時所作,用以教示諸生,書名取程顥送別楊時南歸時所言“吾道南矣”之義,意在說明書中所載皆伊洛道學南傳之源委。原書十二卷,始於楊時,附以遊酢、王蘋,凡南宋時期閩中承續伊洛學脈者皆載焉,而明代則僅錄陳真晟、周瑛、黃仲昭、蔡清四人。文多抄錄《宋史》《閩通志》、府州縣誌及各人行狀、墓誌等,隨文註明出處。清代張伯行有感於此書崇正理學,而書久湮沒,故重加考訂為六卷,名之“道南源委”。“名雖因舊,實出新裁”,改變了舊本史料叢脞之形式,每人各編為一傳,宋代記錄上溯至二程,又增加元明之後百餘人。全書以程朱理學傳承為主線,透過閩中學人之傳記,釐清宋至明末閩中伊洛傳人學派,著力突出朱熹理學傳承線索,為清初程朱理學振興之重要史料。此重訂本較原本體例謹嚴,內容豐富,更有可讀性。校點者為李勤合。
孫明覆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發微
內容 ● 簡介
宋時有《睢陽子集》十卷,宋孫復著。本書於元戰亂之後亡佚。清代趙國麟始獲孫復詩文集之鈔本,有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名曰《孫明覆小集》。後又有李文藻鈔本、《四庫全書》本、徐坊過錄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聶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於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記錄,彌足珍貴。此次校點以杏雨山堂刻本為底本,以舊鈔本、李本、徐本、《四庫本》等為校本,不僅校勘精良,還在儲存原刊篇次式樣的同時,輯得孫復佚詩六首,佚文二篇。
北宋孫復的《春秋尊王發微》,是今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學著作。孫復早年屢試不第,遂居泰山,授徒講學,尤其精於《春秋》。後聲名漸起,石介等皆執弟子禮。《春秋尊王發微》不是一般的解說經義之書,其間寄寓了孫復對時局政治的獨特思考。在歷經唐末藩鎮割據與五代戰亂之後,宋初亟須鞏固新王朝的中央權威。孫復將“尊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處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有感而發。孫復的解經方法承襲了唐代啖助、趙匡、陸淳的思路,而其新的“尊王”思想卻成為北宋《春秋》學討論的核心主題,在當世影響極大。
《孫明覆先生小集》校點者為陳俊民。《春秋尊王發微》校點者為方韜。
內文 ● 書影
書傳大全(全二冊)
內容 ● 簡介
《書傳大全》系明成祖敕修《五經大全》之一種。五經大全均經均以程朱一系之經學著作為宗主,其中《書傳大全》以蔡沈《書集傳》(單行本即將推出)為主。元延祐間定宋蔡沈《書集傳》為科舉模板,同時兼用古註疏,故王充耘《書義程式》猶本《孔傳》立義。至明太祖親驗天象,知《蔡傳》不盡可信,故命劉三吾等作《書傳會選》,參考古義,糾其失六十六條,頒行天下。科舉專主《蔡傳》,實際上是從《書傳大全》開始。據陳恆嵩先生《五經大全纂修研究》,《書傳大全》主要是以董鼎《書蔡氏傳輯錄纂注》為基礎,兼採陳櫟《尚書集傳纂疏》、吳澄《書纂言》、陳雅言《書義卓躍》等書而成。校點者為孫希國、宮長為。
國語正義(上下冊)
內容 ● 簡介
《國語正義》二十一卷,清人董增齡撰。《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著作,記錄周及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曆史,歷代多視《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國語》註釋之作以三國時吳國韋昭注最為流行,《國語正義》是董增齡採用傳統註疏體研究《國語》韋昭注的著作。董增齡《國語正義》一書治學宗漢,推崇鄭玄、許慎之學,於清代則取惠士奇、惠棟吳中漢學一派,於《國語》除進一步闡釋韋昭注之外,還蒐集漢代相關舊說,為《國語》及韋注尋求漢學根源。校點者為金曉東。
內文 ● 書影
詩三家義集疏(上中下)
內容 ● 簡介
《詩三家義集疏》二十八卷,清人王先謙撰。漢代《詩》學昌盛,齊、魯、韓三家《詩》立於學官,《毛詩》獨在河間流傳。東漢末《毛詩》經鄭眾、賈逵、馬融作傳,鄭玄作箋後,大行於世,而三家式微。三家《詩》流傳至今,獨有《韓詩外傳》一部,其他均亡佚。清代致力於輯考三家逸文者,有阮元、丁晏、胡文英、馬國翰等不下六十家,至陳壽祺、陳喬樅父子作《三家詩遺說考》,將三家說蒐羅殆盡。《詩三家義集疏》即以陳氏父子書為基礎纂集而成,初名《三家詩義通繹》,民國二年(1913)冬月書成後改為今名。《詩三家義集疏》是蒐羅三家詩義的集大成之作,持一書而三家說皆備,展一字而眾家說解紛呈,其疏解亦得疏家精要,故與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毛詩後箋》、陳奐《詩毛氏傳疏》並稱。校點者為陳錦春、王承略。
四書蒙引(上下冊)
內容 ● 簡介
《四書蒙引》十五卷,明代蔡清撰。《四書蒙引》本為科舉而作,故體例與內容以闡釋朱子《四書章句集註》為主,近似於講章。此書承明代前期“述朱”學風,但在如理氣關係、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問題上又與朱子之說相異,從中亦可見由明代前期的“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嚮明代中期的心學思潮轉變的趨勢。現傳《四書蒙引》最早版本是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李墀刻本,其次是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刻本,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吳同春刻本,萬曆十二至十六年間蘇州朱文科刻李時成重訂本,還有明刻本兩種,和刻本一種;此外還有刪節本。此次校點以萬曆十五年刻本為底本。校點者為李存山、高海波、陳明。
易漢學
內容 ● 簡介
《易漢學》八卷,清代惠棟撰。《易漢學》是惠棟崇尚漢學的代表作,受到當時及後世學者的普遍重視和好評。現存的主要版本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九年(1781—1784)鎮洋畢沅輯靈巖山館《經訓堂叢書》刻本、《清經解續編》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匯文軒刻本、《叢書整合初編》本。本次校點以《經訓堂叢書》本為底本。校點者為陳修亮。
內文 ● 書影
白虎通德論
內容 ● 簡介
《白虎通德論》十卷,題東漢班固撰。本書共分十卷,卷中以“名詞解釋”的方式,選取涉及自然、社會、倫常、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某些詞語作為標目,如卷一“爵”“號”“諡”,卷二“五祀”“社稷”“禮樂”,等等,圍繞此詞語,或設為問答,或直接論說,或援引典章制度,對詞語及其中蘊含的道理進行詮釋。最終,“在總結兩漢經學成果的基礎上,以三綱五常為核心構建了一整套神學目的論和政治倫理思想體系……成為當時權威性的國家法典”。校點者為胡春麗。
內文 ● 書影
伊川擊壤集
內容 ● 簡介
邵雍發揚闡釋“先天之學”“後天之學”,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之一,與周敦頤、張載、二程並稱為“北宋五子”。《伊川擊壤集》是宋儒邵雍的理學詩集,通行本收錄大約一千五百餘首,以哲理詩為主,正如其自言“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語道時”,邵雍也因之被譽為理學詩派的始祖。翻閱《伊川擊壤集》,類似初讀淺淡、細讀有味的哲理,俯拾皆是。如卷一第一篇《觀棋大吟》,由圍棋而引發對天地、古今、人事等的議論,洋洋灑灑幾百言。《伊川擊壤集》,邵雍生前曾經自己編訂,後由其子伯溫彙編成集,初刻於元祐年間,此初刻本現已亡佚。現存幾種南宋刻本多為殘本,其中臺北“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南宋末二十卷刊本(卷十系抄配)是儲存相對完整的精善之本,版刻精美,脫誤甚少。校點者為陳俊民。
詩經世本古義(全四冊)
內容 ● 簡介
《詩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後一卷,明代何楷撰。《詩經世本古義》是何楷研究《詩經》的重要著作。該書論《詩》,專主孟子“知人論世”之旨。各詩篇以何楷認定的夏、殷、週三代排序,分系二十八王,每王一卷,以二十八宿配之,從角部“夏少康之世”到軫部“周敬王之世”,每一卷內所錄的詩篇,即是該君王時代的作品。這取代了《詩經》原有的排列順序,也打破了風、雅、頌以類相從的原則,因此名為“世本古義”。《詩經世本古義》取材豐富,漢、晉以來舊說相容幷蓄,且不守一家之言,自成體系。對草木鳥蟲等名物尤加探求,旁徵博引,不厭其詳,為《詩經》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廣闊的視野。《詩經世本古義》釋字義必引《說文》,解詩意多涉毛、鄭,鮮明地體現了明末學術風氣的轉變。校點者為李士彪、張丹丹。
內文 ● 書影
四書集編(全二冊)
內容 ● 簡介
《四書集編》為南宋大儒真德秀所撰。南宋末期,朱熹逐漸確立其作為儒家道統的地位,其畢生精力萃於四書,以《四書章句集註》為集大成之作。然此書詞意渾然猶經,學者往往未能究其精微、得其體要。真德秀首創以朱子語錄附於“章句”“集註”之下,又採二程、張栻等學說,間引他說以相發明,又附以己見,以折衷訛異,成《四書集編》二十六卷。其中《大學集編》一卷、《中庸集編》一卷為真德秀生前手定,而《論語集編》《孟子集編》雖已點校,卻尚未成書。後人根據《真西山讀書記》《大學衍義》及真德秀文集等書,於鹹淳九年(1273)彙集成書,《四書集編》始成完帙。《四書集編》全書發揮朱子學說,又有所補充,可視為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之疏解。校點人為陳靜。
內文 ● 書影
儀禮圖
內容 ● 簡介
《儀禮圖》十七卷,附《儀禮旁通圖》一卷,南宋楊復撰。以圖治《禮經》,素為禮家所倡。禮圖之學淵源甚早,《隋書·經籍志》著錄禮圖之書甚多。至宋代,如聶崇義、陳祥道等亦甚有可取者,然皆集中於器服名物之考辨。楊復以《儀禮》經注為本,分章析節,以儀節圖研治《儀禮》文字,實屬首創。全書體大思精,足以嘉惠後學。楊復又著《儀禮旁通圖》考證名物制度總要。《儀禮圖》之體例,在於分別章節,把記文內容分散到各個儀節的經文中,並加入《禮記》中對應文獻以闡明經義,除儀節重複之處外,每一節均繪有儀節圖。對於鄭注,楊復基本盡錄,但多有刪節、概述之處,而非全文照抄。對於賈疏,楊覆在注後以“疏雲”引出,而刪去賈疏原文用以標明闡釋條目所引用的經文、註文。校點者為馬延輝。
內文 ● 書影
木鐘集
內容 ● 簡介
傳世《木鐘集》十一卷,含《論語》《孟子》《六經總論》《周易》《尚書》《詩》《周禮》《禮記》《春秋》《近思雜問》《史》各一卷。所論《大學》《中庸》列於《禮記》下。其體例皆先設問,後答之。全書主要逐條討論傳世儒家經典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尤以入宋以後儒者所關心的性理問題為最多。書名《木鐘集》,取自《禮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善待問者如撞鐘”。校點者為應勇。
內文 ● 書影
揅經室集(全三冊)
內容 ● 簡介
《揅經室集》六十三卷,清阮元著。《揅經室集》是阮元自編定稿的個人文集,除了他主編的幾部專書外,阮元一生著述大部分收入集中。文集系統反映了阮元的學術觀點和治學方法——“餘之說經,推明古訓,實事求是而已”,表明他恪守漢學正統的立場和以古訓求義理的治學方法。七集六十三卷本的《揅經室集》由原印四集(包括《一集》《二集》《三集》《四集》)《外集》《續集》《再續集》構成。涵芬樓《四部叢刊》本的《揅經室集》為六集五十四卷本,其中《續集》用的是九卷本,缺《再續集》,中華書局1993年出版的點校本《揅經室集》就據以為底本,可見它也不是完足之本。《叢書整合初編》本的《揅經室集》為五集五十一卷本,其中原印四集四十卷、《續集》十一卷,另外將《外集》題為《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編入目錄類叢書中,可見該本也不完足。本書首次對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六十三卷本《揅經室集》進行校點整理。這個本子不僅《再續集》的卷數、內容最多,而且它的原印四集和《續集》《再續集》《外集》在諸種本子中校勘最為精審。是目前《揅經室集》最精善的整理本。校點者為沈瑩瑩。
內文 ● 書影
三魚堂文集 外集
內容 ● 簡介
《三魚堂文集 外集》,清代陸隴其撰。《三魚堂文集 外集》包括《文集》十二卷(含附錄)、《外集》六卷共十八卷,為陸氏門人侯銓所編。四庫館臣認為:“其中或有未定之稿,與夫偶然涉筆、不欲自存者,均未可知。”《文集》十二卷,其中的《學術辨》闡發陸氏思想最為詳明。《外集》以奏議、條陳、表策、公牘為主,從中可以看到陸氏在縣官及御史任上的實踐舉措。此次整理,用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康熙本為底本,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魚堂文集》(簡稱“四庫本”)為校本。又得天津圖書館康熙初印本,將北大圖書館藏本的剜改之處補足復原。是目前學界可資參考的重要整理本。校點者為趙伯雄。
內文 ● 書影
孔子家語 曾子註釋
內容 ● 簡介
《孔子家語》, 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三國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過去因疑古派非難,前人多認為此書是王肅偽造。四庫館臣稱其“流傳既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肯定了本書“於古有可徵”的價值。隨著近現代簡帛文獻的出土,其內容多可與《家語》做材料互證,《孔子家語》一書為先秦舊籍是無疑的。《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準確把握早期儒學很有價值。
《曾子註釋》,阮元撰。十篇,分為四卷,另有《敘錄》一卷,說明《曾子》原書流傳及此註釋撰作緣由。曾子本人於孔門賢徒不算出類拔萃,後世推崇曾子主要看重他傳播發揚孔子學術思想、儲存孔子言行逸事的不遺餘力。即阮元亦有感於曾子所學較後儒為博,而其行較後儒為庸,而《曾子》舊本已亡,輯本又舛駁不堪,便從盧辨注《大戴禮記》中摘出《曾子》十篇,博考群書,正其文字;“注”中則參考清人盧文弨、戴震、孔廣森、王念孫、汪中、丁傑諸家之說,擇善而從,不同者,即下己意,稱名而別。文字異同以及訓義所本,則放入“釋”中,以明從違之意。嚴傑稱其“正諸家之得失,辨文字之異同,可謂第一善冊”。
《孔子家語》校點者為張樹業、王秀江。《曾子註釋》校點者為王菊英、趙建功。
春秋本義
內容 ● 簡介
《春秋本義》三十卷,元代程端學撰。《春秋本義》三十卷,徵引文獻達一百七十餘家之多,凡前代,尤其是宋代治《春秋》諸家囊括殆盡。朱彝尊《經義考》論及宋代《春秋》經學,經常引用《春秋本義》,從中可見《春秋本義》的重大文獻和學術價值。
《春秋本義》最早的刻本是元至正三年(1343)慶元路官刻本,但現在已殘缺不全;現存最完整且年代較早的刻本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通志堂經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四庫館臣又訂正訛誤,補版重刻;此外還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就《春秋本義》的版本源流而言,元至正三年慶元路官刻本為祖本,《通志堂經解》本據元刻本校訂而來,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則以《通志堂經解》本為底本,做了刪改和校訂。
校點者為錢永生、吳志堅。
內文 ● 書影
文定集
內容 ● 簡介
《文定集》二十四卷,另有《詩文補遺》《附錄》各一卷,南宋汪應辰撰。汪應辰文集,宋代目錄未見著錄,而《宋史》本傳及其行實、諡議等亦未提及,當為後世編刻。據史料記載,汪應辰文集應當刻在元末,初名“玉山文集”,共四十三卷;明弘治(1488—1505)間,程敏政以《玉山文集》流傳漸稀,而秘閣本獨存,遂手摘鈔為十二卷,題為“汪文定公集鈔”;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汪應辰同鄉夏浚據此鈔本重加編次,刻為《汪文定公集》十四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但缺失“附錄”部分;後又有玉山後學董思王、夏九州、徐自定、王元祉等據夏浚本重加校刻,《中國古籍善本目錄》著錄為“明萬曆夏九州等刻本”,但杜澤遜先生認為當刻於明天啟、崇禎間;清乾隆(1736—1795)間,四庫館臣利用《永樂大典》另輯《文定集》二十四卷,先以武英殿聚珍版行世,後收入《四庫全書》。校點者為石瑊。
內文 ● 書影
春秋左傳讀(全二冊)
內容 ● 簡介
《春秋左傳讀》是章太炎早年研治《春秋》學的代表性著述,系章氏在詁經精舍時撰寫的讀書札記,主要對《左傳》中的音義句讀、典章制度加以考辨,蒐集、發揚漢代舊注,發疑正讀,紬繹《左傳》之微言大義。書前有《敘錄》一篇,專對常州今文學派劉逢祿貶斥《左傳》之說進行辯駁。校點者為田訪、吳冰妮、沙志利。
內文 ● 書影
龜山先生語錄
內容 ● 簡介
《龜山先生語錄》四卷,《後錄》上下卷,宋楊時撰。楊時先後師從程顥、程頤,有“程門立雪”之佳話。楊時繼承二程思想,主張靜中體驗,反身格物,後世推為程門正宗。據《直齋書錄解題》,《龜山先生語錄》為其門人陳淵、羅從彥、胡大原所錄,由《荊州所聞》《京師所聞》《餘杭所聞》《南都所聞》《毗陵所聞》《蕭山所聞》六部分組成。內容涉及楊時對經典、史事、學術的看法,較為真實地儲存了楊時的思想,是研究楊時理學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書中有較多針對時政特別是王安石新法的批評,有助於瞭解兩宋之交學術思想史的原貌。
現存《龜山語錄》最早版本為鐵琴銅劍樓舊藏南宋吳堅刻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據以影印。現存諸本僅此為《語錄》單行本,餘皆屬文集。文集現存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將樂知縣李熙等編《龜山先生集》十六卷本,萬曆十九年(1591)林熙春重編為《龜山先生全集》四十二卷,清康熙五年(1666)楊氏後人於家祠“道南祠玉峰山館”重刻,康熙四十六年(1707)楊氏後人楊繩祖據此本重印,光緒五年(1879)夏子鎔等再次修補重印。《四庫全書》亦以康熙五年本為底本,名為《龜山集》。此外,另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刻《龜山先生集》三十五卷本。本次校點,以《四部叢刊續編》影印宋本為底本,以正德本、萬曆本為校本。
校點者為潘佳和殷小勇。
內文 ● 書影
群經平議(上下冊)
內容 ● 簡介
《群經平議》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學術承乾嘉漢學而來,宗尚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以正句讀、審字義、通假借為治經三要。《群經平議》為俞樾經學研究之重要著作,對《周易》《尚書》《周書》《毛詩》《周禮》《儀禮》《大戴禮記》《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爾雅》等中國文獻典籍中最重要的經書著作進行考證。考證內容有經文衍字,有字義訓詁,有名物制度,大要以“正字”為主。以音聲求義訓,從而明經旨。俞樾還對前人及同時代學者的學術觀點加以駁正,併發明己意,提出新說。
《群經平議》始作於同治元年(1862),三載乃告成。同治五年刻成全書,為該書最早的完整刻本。後收入《春在堂全書》,迭經刷印。先後有同治十年本,光緒三年、七年、九年、十五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本等。光緒十四年收入南菁書院《皇清經解續編》,但刪去卷首序目。又國家圖書館藏有《群經平議》稿本二十四卷,以其為殘稿,且多勾畫圈點刪改之處,似屬未定之本,故本次校點僅作參校之用。本次校點,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光緒二十五年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四年《皇清經解續編》本為校本。
校點者為張鈺翰。
內文 ● 書影
儀禮章句
內容 ● 簡介
《儀禮章句》十七卷,清吳廷華撰。吳廷華早年著《三禮疑義》時,對《儀禮》本文“字字探索”。後來參與纂修《三禮義疏》,有機會遍閱秘省先儒之書。《儀禮章句》則系吳氏在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與王文清《儀禮分節句讀》二書的基礎之上,撰寫的又一部《禮經》蒙學讀物,欲為初學者提供一個階梯。
《儀禮》經文字身較為難懂,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和張爾岐的《儀禮鄭注句讀》,都是注《儀禮》的經典之作,但這兩部書對於初學者來說,依然很難。吳廷華的《儀禮章句》借鑑了朱熹的節次分章;句讀、註釋方面,又吸收了張爾岐的註釋成果和王文清“專以句讀為主”的特點;校勘方面,意識到監本與石經本各有脫誤,十分重視經文校勘;於《喪禮》方面,增入了歷代制度,尤為詳審。
《儀禮》一書主要記述行禮儀節,內容似涉枯燥,卻可謂“三禮”之本。不過,作為十三經之一的《儀禮》在歷史上直到清康熙之後才逐漸被學者重視。吳廷華作為清康雍乾時期一名學者,正逢其時,且其本人曾為書院教授,觀《儀禮章句》一書,頗類其教學期間的“講義”,是一部難得的《儀禮》入門讀物。本次校點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所藏乾隆二十二年東壁書莊初刻本為底本,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解本為校本。
校點者為徐到穩。
內文 ● 書影
毛詩後箋(全二冊)
內容 ● 簡介
《毛詩後箋》為清代詩經學三大名著之一,與《毛詩傳箋通釋》《詩毛氏傳疏》齊名。
從書名上看,胡承珙對漢代大儒鄭玄的部分箋釋感到不滿,所以他精研《詩經》多年,寫下了這部《毛詩後箋》。在本書中,胡承珙闡明瞭毛傳和鄭箋解釋詩經的異同,鄭箋有誤會毛傳之意而失傳旨者,且指出其中的不同之處毛傳十之八九是正確的,而鄭箋釋義更佳者只十之一二。胡承珙認為鄭玄之學長於徵實,短於會虛,毛傳又簡古,這導致了部分毛鄭之異。因此他透過多年研究《詩經》經文及其他先秦古書來闡發《詩經》之義,並疏通毛傳。他的解釋非常精確,發前人所未發者多達上百處。與他同時的另一位詩經學專家馬瑞辰說,“(《毛詩後箋》)往往有前人從未道及者,不下數十百條”,並認為此書“集毛詩之大成”。另一位同時代的詩經學名家陳奐,則不但為該書作序,還依據本書體例補作了一卷多,使本書成為一部完整的學術著作。
內文 ● 書影
詩本義
內容 ● 簡介
《詩本義》十五卷,是歐陽修在經學方面的代表作。《詩本義》卷一至卷十二,擇取《詩經》中有代表性的各類詩作一百十四首,不引詩文,於每一首詩題下分論和本義兩個部分,“論”串講詩的第一層含義,“本義”則論述歐陽修自己對詩歌深意的理解,即說解本義,對前代詩說提出質疑。卷十三至卷十五,則以專題研究的方式討論《詩經》各類詩作的分類原因、撰作時代及詩序等問題;卷末附有《鄭氏詩譜補亡》一篇,是歐陽修根據他書相關資料對鄭玄《詩譜》的訂補之作。
本書為《詩本義》的首次校點整理,以1935年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南宋刻本為底本,以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經解》本為校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
校點者為劉心明、楊紀榮。
詩毛氏傳疏(全三冊)
內容 ● 簡介
《詩毛氏傳疏》三十卷,附《釋毛詩音》一卷、《毛詩說》一卷、《毛詩傳義類》一卷、《鄭氏箋考證》一卷。清陳奐撰。陳奐認為鄭玄箋詩間雜三家詩說,淆亂毛傳。鄭箋、正義行,而毛傳雖名存而實亡。故發憤著《詩毛氏傳疏》,廢棄鄭箋,專疏毛傳,旨在恢復發揚毛傳之精要。
此書對詩序、毛傳一一疏釋,廣徵古書,發明經義,多采東漢以前舊說。陳奐認為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之學者為鄭眾、許慎,故書中多引鄭、許二家之言進行解說。同時,本書又大量吸收清代考據學成果,融會貫通,考訂精詳,在文字、聲韻、訓詁、名物等各方面闡發《毛詩》本義,對毛《傳》訓詁體例和名物制度頗多發明,雖難免曲護墨守,卻不失為清代《毛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與胡承珙《毛詩後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並稱為清代漢學家研治《詩經》的典範之作。書後所附《釋毛詩音》,依《詩經》“四始”分為四卷,用段玉裁之學說,於古今音變音轉、詁訓中的雙聲疊韻等,皆詳細註明,發明通假;所附《毛詩說》,立表示圖,總結毛《傳》訓詁體例;所附《毛詩傳義類》,仿《爾雅》體例,將毛《傳》詁訓按義類分為十九篇,逐詞註釋;所附《鄭氏箋考證》,考列鄭箋用三家《詩》說解《毛詩》之例。
本書以山東友誼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叢書影印海寧楊芸士藏本(此書最早刻本)為底本,以《續修四庫全書》本、《清經解續編》影印陳氏五種本為校本。
校點者為陳錦春、王承略。
誠齋集(全四冊)
內容 ● 簡介
《誠齋集》為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楊萬里的詩文集。楊萬里著述鴻富,尤以詩學擅名,生前曾自編詩集為八集,即《江湖集》《荊溪集》《西歸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續集》《江東集》,另有《退休集》成於身後。此九集先後刊刻於淳熙、紹熙年間,學界一般稱之為“宋淳熙紹熙間遞刻本”。嘉定年間,楊萬里長子楊長孺將宋淳熙、紹熙間遞刻本詩集及未刊之文章雜著重新編定為《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端平初由劉煒叔刊刻於江西,即為“宋端平本”,今僅知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一部,為海內孤本,亦為最善之本。國內所藏《誠齋集》則多為抄本。宋端平以降《誠齋集》的唯一刊本為清乾隆末年楊萬里後人編刻之《楊文節公文集》《楊文節公詩集》,其底本亦為傳抄之本。
儒藏本《誠齋集》以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端平本為底本,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淳熙、紹熙間遞刻本及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淳熙刻本《南海集》為詩集校本。底本殘闕之處,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江陰繆氏藝風堂藏鈔本補足;疑問難解之處,則酌情參校《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清顧麐士校明汲古閣鈔本、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此次收入“《儒藏》精華編選刊”,又補校了汲古閣影宋抄本、已出土楊萬里撰墓誌及他書卷首楊序,增補了《睢陽五老圖題記》一則,校勘、標點、文字均更加完善。
校點者為呂東超。
內文 ● 書影
單行本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本?
你還希望看到《儒藏》的哪些單行本?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書單中的圖書一本
點選圖片可進入北大社微店自由選購以上單行本
-End-
觀點資料來源:典籍與文化事業部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千年典冊承儒學,廿載光陰一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