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兒童市場上漫畫形式的書籍越來越多,無論哪個領域,無論內容多晦澀,只要用漫畫+幽默語言的形式輸出,深入淺出地把內容講清楚,再難的知識孩子也能輕鬆讀懂。
歷史題材漫畫如混子哥的24小時系列,語文學科題材漫畫如受孩子熱捧的米小圈系列,都是能讓人在輕鬆視覺享受和幽默搞笑語言的影響下,輕鬆get到知識點的好書。
我們不得不承認,漫畫是科普形式中一種有效且重要的手段。
但目前漫畫形式的創作,多集中在文史類書籍上,理科漫畫少之又少。
物理知識本就抽象難懂,傳統的學習方法,讓很多孩子望而卻步。
孩子進入中學後,面對枯燥的物理理論和定律,一旦產生畏難情緒,很難再培養出興趣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優秀。
物理是一門特別神奇的學科,它如果放在書上,總是晦澀難懂,所以我國到中學階段才開設物理課。
可很多物理知識,比如力、光、聲音等,又完全充斥著平時的生活,孩子在很小時候就接觸了。
小朋友甚至早在上早教課時,就已經用物理知識來促進認知發展了,例如拍手,為什麼拍手會有聲音?這就是物理學知識。
上小學後,就應該讓孩子透過有趣的實驗、漫畫等形式,漸漸接觸物理這門學科了。不要等孩子上中學,才開始讓孩子接觸物理書籍。
孩子越早建立學習物理學的興趣,上初中遇到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才越有足夠的信心去學習攻破。
市面上關於物理的漫畫特別少,優質的就更如鳳毛麟角。
很多物理書打著漫畫的旗號,也只是把知識點畫出來,有種枯燥的公式塗上顏色的感覺,並沒有透過任何講述方式或漫畫動作的表達,讓知識點看起來更有趣。
《1分鐘漫畫物理》卻完全不一樣,這本書中的漫畫,是以小學生的視角和說話習慣來創作的,既帶著7—8歲孩子的天真,又有些許這個年齡段的頑皮。
上小學的小讀者看到後,代入感一定非常強,書中的梗甚至還能成為他們在學校討論的話題。
例如在磁這個主題中,小猴子拿著同極的磁鐵要打比自己磁力更大的磁鐵人,磁鐵人告訴他:
“你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語氣中無不帶著傲嬌。
結果真的因為磁鐵人的相斥作用,小猴子拿著的磁鐵,反而打在了小猴子自己的腦袋上。是不是很像小學生之間的鬥嘴和玩鬧?
書中知識點的輸出,完全按照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社交方式表達,這是能夠吸引孩子們的關鍵點。
物理學知識如果用漫畫輸出,比文史類知識點更加不容易,但是本書卻難得的實現了思維的視覺化,將物理學抽象的概念,變得非常具象,再透過漫畫展現出來。
看似只是小孩子之間的調侃和互懟,其實講的全部都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知識點。
這種表達方式貫穿全書,孩子接受起來完全沒有障礙。枯燥的物理知識,被輕鬆灌輸到了孩子大腦裡。
《1分鐘漫畫物理》除了語言和故事情節符合兒童思維,非常有趣以外,在畫風上,也對趣味性進行了加持。
誇張搞笑的畫風,圓滑線條的人物形象,特別符合6-15歲孩子的審美,可愛中帶著調皮。
例如在光的主題中:
太陽帶著墨鏡,嘴角上翹,插著腰,傲嬌的小表情溢於言表,它嘚瑟地對大家說: “沒有我,你們都是一團黑的。”
像個表情包似的那麼可愛。
瞭解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家長應該知道,孩子在進入三年級後,會有一個小叛逆期。
他們調皮的讓家長老師又愛又恨,總是喜歡做一些誇張的動作來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和與眾不同。
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也經常會顯露出自己的小傲嬌、得意。
這個太陽簡直就是9歲左右孩子的真實寫照。模仿小讀者年齡段特點的繪畫方式,勢必會贏得小讀者的青睞。
只有先讓小讀者喜歡上這本書,書中的知識點他才能接受得更加輕鬆,記憶也更加深刻。
書中人物遇到不同主題時,它們的腦袋還能夠根據情節發生變化,《磁》這本書中的主人公“磁”,他的腦袋就是一條標著正負極的磁鐵塊,看起來不但有趣,對抽象的磁力也非常清晰的描述出來。
在聲音主題中講到聲音是透過振動產生的,當竹子不動時,是沒有聲音的,但是風吹動了竹子,竹林就有聲音了。
這時,腦袋是個音叉的聲音小人,站在竹子上,想象自己是李慕白。
這個樣子真的很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成人看他們天真幼稚,可他們覺得自己特別棒,內心已經成為國際巨星開拍《臥虎藏龍》了。
一
加入故事、詩詞,知識點更易接受
《1分鐘漫畫物理》並非單純的知識點羅列,而是融合了故事情節和發展主線,這樣不但知識點更易接受,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下,也可以促進孩子的多學科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聲音的產生主題中,長著音叉的聲音小人聽到遠處有知了叫,於是他循著聲音找到了知了,這才知道,原來知了叫不是用嘴,而是用腹部的一對蓋板。
整個故事以一個名叫“聲音”的漫畫人物的探險為線索,每到一個地方,就會看到不同新奇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就是一個物理知識點或一個科普知識。
小讀者可以跟隨主人公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線索,像讀故事一樣學習物理知識。
每本書的最後,還有一個附加板塊,概括來說,應該叫“詩詞中的物理”。
這個板塊為小讀者講解了體現了物理知識的詩詞,每一首都是名作,而且從詩詞和物理的融合程度上來看,絲毫不牽強,實現了物理與詩詞的無縫拼接。
例如“聲音”的主題中為小讀者介紹了3首和“聲音”有關的古詩。其中一首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左邊一頁是詩詞原文、註釋,配有Q萌可愛的詩意圖,這幅詩意圖既有古意,又融入了正文中的主人公,比如《鹿柴》的詩意圖,圖中人物就是穿著古裝的人物——“聲音”。
右邊一頁是關鍵部分——詩句中哪裡體現了與聲音有關的知識?
看題目我們就知道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體現的是“音色”這一物理概念,請看原文:
我們常常透過音色來分辨各種聲音,比如,在一首交響曲中分辨不同樂器的聲音,在一堆歌曲中區分不同歌手的聲音。音色又稱音品,它和音調、響度一起構成了聲音的主要特性。 不同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不同,發出的音色也就不同。音色這一概念,體現在俗語中,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體現在唐詩中,則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這句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名作《鹿柴》。
透過解析古詩,來揭秘古詩中的物理原理,孩子在閱讀此書時,能得到文學和物理的雙重薰陶。
二
六大主題,全面涵蓋物理學領域
本書分為六冊,共有六大主題,分別為力、聲音、光、物質、電、磁。這六大主題涵蓋了物理學的主流分類,裡面的知識點如果全部掌握,孩子至少初中的物理學知識都已經掌握了。
例如在“力”的主題中,共有11個小節:
“什麼是力” “物體變形了” “彈力” “什麼是運動” “運動狀態改變” “保持運動狀態” “摩擦力” “做功” “機械” “重力和重心” “壓力與壓強”
這些內容與中學物理教材中的知識點基本一致。
別看都是中學的知識點,《1分鐘漫畫物理》透過漫畫形式,讓正在上小學的讀者,都能夠理解領悟。
本書的推薦閱讀年齡是6-15歲,當孩子的認知能力達到了可以自由溝通並且能夠自主觀察周圍事物,小腦袋裡每天總是冒出好多問題時,就是時候給孩子看這套《1分鐘漫畫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