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基礎性、先導性是為人的一生打下做人的基礎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李錦韜特級教師、遼寧省首批功勳教師,瀋陽市第一三四中學原校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在學習中深感振奮,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重新認識基礎教育的獨立價值,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而不是進行專業或專門人才培養的階段。當前許多地方簡單追求分數、追求升學指標的做法是對基礎教育獨立價值的違背。
“竹子定律”給我們重要啟示:竹子生長前四年只長了3釐米,到第五年每天以30釐米速度增長,到了第六週可長到15米。竹子前四年完成紮根,為後來快速生長奠定了基礎。
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基礎性、先導性是為人的一生打下做人的基礎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打下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終身奮鬥的基礎,打下自學創新的基礎,打下夯實堅強品格、良好行為習慣、勇往直前的基礎。
打好這樣的基礎,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給學生獨立思考和發展創造力的空間,給學生讀書、遊戲、鍛鍊和社會實踐的時間;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態,真正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能生動、活潑、主動地獲得發展。
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透過潛能開發實現科學育人。人才需要多規格、多樣化、多層次的培養,為人才發展打好基礎就必須遵循青少年發展規律。
我們知道,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人的差異是必然的,如此因材施教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在教育教學中必須有效落實。不斷打破“一刀切”式的教學、培養“標準件”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在新時代,資訊革命、人工智慧的發展,讓這樣的教育目標真正落實到每個人成為可能。對於智慧發展不同的拔尖創新人才給予特殊安排也有了更多可行性。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育者真正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透過不斷開發其內在潛能而實現主體的更好發展。
把每個學生看作可以培養為人才的人來培養。人的智慧發展存在共同規律,但也存在個體差異。在教育實踐中,除了對拔尖學生給予更多支援外,對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給予關注,將發展智慧、提升品質、訓練方法相結合,靜待花開。
英國在20世紀對400名各領域傑出人物做調查,發現其中60%的人在中小學階段學習平平,甚至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6歲入學,常因為學習跟不上被留校不準回家,老師認為他是笨手笨腦的孩子。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張廣厚小學數學成績不及格,但後來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數學家……
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培養成為人才,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天賦,幫助每個學生打好基礎,這是教育者了不起的認識,也要成為每個教育者努力踐行的方向。
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始終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每個青少年都想成為探索者、發現者、參與者,但由於傳統弊端和社會功利心態,青少年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逐漸成為“聽話者”“不會提出問題者”“被動學習者”,好奇心和探索欲都被抹殺了。
然而,面向未來,從為國家和青少年負責的角度出發,教育實踐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好奇心、對事物質疑的思維、獨立思考的習慣、追求真理的精神,進而形成創新意識,為創造性思維打好基礎。
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教育者,他們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利用”好這樣的資源,將會更好地推動教育創新和人才培養。相信在打好基礎、發揮潛能後,各方人才輩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為教育強國建設夯實人才基礎。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