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叢書競爭的時代,北大社有過非常出色的產品,比如大家熟知的“名家通識講座”“博雅擷英”“科學元典”系列……許多已成為書迷心目中的經典。
近年來,北大社旗下一個創立不過4年的新品牌迅速得到業界認可,它憑藉出色的選題策劃與獨特的文化視角,不僅贏得了讀者的喜愛,還在近日從200多個出版品牌中脫穎而出,榮膺年度出版品牌之列。
2024年出版品牌影響力大會
這就是“啟笛”書系!有別於“啟迪”的居高臨下,“啟笛”的意象來自於古希臘諸神之一的赫爾墨斯,他一邊追逐星光,一邊拿著一枝短笛,“啟笛”正是要透過書籍的文字與思想,在讀者心中激起迴響,為更多人帶去光亮與啟發。
赫爾墨斯是宙斯的信使
也是短笛的發明者
“啟笛”既為你而來
更渴望笛聲中雙向奔赴
“啟笛”的緣起
要從愛書的書友說起
“啟笛”的緣起,要從一次特別的讀書體驗說起。那一年,“啟笛”品牌主理人王立剛作為北大出版社一名“資深”的文史編輯,身在一如既往熱鬧非凡的BIBF書展中。
他從一個展位走到另一個展位,帶著慣常的職業目光翻看各種書籍。北大社、清華社、人大社、中國出版集團……每一個展臺都架起高大的展板,搭配明亮的射燈,氣勢恢宏。
當他轉到展館的一隅時,眼前忽然一亮。那裡的展位不再是高高的架子和華麗的佈景,而是一個由沙發錯落環繞成的開放空間。柔和的燈光灑下,讀書的人們三三兩兩地坐著,安靜而專注,整片空間散發著一種謙和而溫暖的氛圍,宛如一個屬於書迷的城邦。
站在那裡,他忽然明白了,一個圖書品牌最精髓的部分,或許不是包裝的氣派,而是它如何創造出一種與讀者的親近感,那種觸動內心的力量。在那個瞬間,他便下定決心,若有機會,一定要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圖書品牌,一個能夠真正打動讀者心靈的存在。
數年後,“啟笛”應運而生。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於追逐星光、傳遞智慧的赫爾墨斯,也寄託著那段特殊記憶的深遠影響。它希望透過書籍,將閱讀的力量傳遞到每個熱愛讀書者的心中,成為他們獨特的精神港灣。
“啟笛”的誕生
有著許多特殊的考量
“啟笛”的誕生過程,可以說既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也是一段靈感碰撞的結晶。從最初的想法到品牌的最終成型,每一步都充滿了對文化語境的敏銳捕捉和獨特的美學追求。
品牌主理人王立剛提到最初的考慮,是“啟笛”要做什麼樣的書。在這個去精英化的時代,“專家”“教授”“公知”等詞彙可能帶有些負面色彩,但作為從北大文化傳統中成長起來的文史編輯,總難免有一種表達的衝動,總想著向人們傳遞些什麼。
這時,“啟蒙”這個詞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它是任何時代都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然而,這個詞本身卻帶有一種天生的智識優越感,似乎並不適合一個追求平等的當下。於是,一個更平等、更溫和的替代詞“啟迪”被提了出來。
從“啟蒙”到“啟笛”,圖為畫作《新青年》(北京大學校史館藏,校友劉大鳴創作)。
然而,“啟迪”雖然準確,卻缺乏美感,無法打動人心。這時,“啟笛”的靈感來了。它既是“啟迪”的諧音,又富有詩意,讓人聯想到聽覺的愉悅和思想的流動。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傳統啟蒙的單向性,強調一種雙向互動的智慧生成。
於是,品牌的slogan“智慧有回聲”應運而生。這句話的核心在於,當代世界的啟迪,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教導,而是一場對等的對話,真正的思想只有在彼此呼應中才能迸發火花。
在這個名字敲定之前,還有許多備選方案,比如“燧人氏”“先聲”等。這些名字都有它們的美好寓意,比如“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希望品牌如火種一般,照亮智慧之路。但最終,“啟笛”因為它的獨特美感和深厚聯想而勝出。
“啟笛”要出什麼樣的書,答案其實是很明確的:有思想且這種思想能被鮮活表達的書。不僅要有新觀念、新想法、新旨趣,還必須透過日常語言準確傳遞給讀者。然而,這並不容易,因為有思想的人本來就少,既有思想又願意寫作、且能寫得清楚的人更少。
這正是“啟笛”所要挑戰的難題。這個品牌希望能將這些稀缺的思想和表達,變成每個讀者都觸手可及的智慧體驗,就像一支短笛的回聲,在靜謐中喚起無盡的共鳴。
“啟笛”的魅力
讓更多人在閱讀中被照亮
“啟笛”的使命,就是從浩瀚的知識中挑選那些最具啟發性、最富現實關懷的內容,讓真正有價值的思想進入大眾的視野。相比單純的學術出版,“啟笛”更注重對現實與個體的關注,希望透過書籍觸及讀者的生活、思想和心靈。
這種理念貫穿於“啟笛”的每一部作品中。比如,“理解文庫”系列致力於為中國崛起構建一種擺脫西方話語的新世界認知,通過出版拉美、非洲、亞洲等地的經典著作,展現不同文明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阿根廷迷思》《巴西之根》《加勒比海五百年》《非洲摺疊》等作品,不僅有學術價值,更為讀者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新視角,另一部極具代表性的作品《腳踏車、港口與縫紉機》,透過亞洲日常事物的視角,揭示了西方科技與亞洲社會的深刻互動,矯正了傳統的西方敘事模式,是對歷史與現實的深度探索。
而在“溫故”系列中,重新審視了傳統文化,但並非為了簡單的復古,而是從中尋找對當代的啟發。這些作品強調以傳統知識構建新的認知,而非止步於整理與迷戀。
同樣,“新歷史×可視歷史”與“微光”系列,則透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和歷史的微觀切入,將學術研究拉近到普通人的生活場景中,既有思想深度,又具現實溫度。比如《菜園簡史》,以一個極其微觀的主題,展現了歷史與個體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
總而言之,“啟笛”與其他品牌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拒絕將學術工業化,不迎合那種為評職稱而系統生產的學術成果,而是聚焦那些源於現實關懷、為回應現實問題而激發的內容。
無論是跨文明研究,還是對日常事物的重新審視,“啟笛”希望透過書籍構建一種“和聲”:讓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思想的共鳴,讓作品與現實之間形成深刻的對話。
希望在“啟笛”的世界裡,閱讀不是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是一場思想的旅程,最終讓更多人在書籍中被照亮、被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回聲。
《海洋變局5000年:一部新全球史》
張煒 著
多少國家因海洋麵興,又因海洋麵衰
是什麼力量在左右著海洋的變局?
本書展示了兩條線索:
一條是科學技術的發展
另一條是海權的發展
透過展示達兩條線索的交叉影響
揭示海權如何塑造世界歷史的程序
如何影響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的格局
《中華文明五千年》(彩圖精裝本)
馮天瑜 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它以巨大的創造力書寫出了
令世界讚歎不已的人類傳奇
本書創新中國傳統的敘事方式
以開闊的人文科學視野、博大精深的內容、
濃郁的家國情懷、嚴謹優美的文筆
全景展現了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道路
《中西印哲學導論》
張祥龍 著
當代儒學代表人物張祥龍教授的新作
接續梁漱溟先生的百年話題
面向21世紀的哲學
洞曉三大文明精神特質
《腳踏車、港口與縫紉機
——西方基建與日常技術在亞洲的相遇》
曹寅 著
全球史新銳專家傾力撰寫
擯棄西方中心視角
展示亞洲自己的立場
呈現一個不同的近代亞洲
《華夏日常生活史》
李志生 著
透過古人日常
理解華夏文明的傳承與變遷
領悟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氣質
《看見巴黎聖母院:
一座大教堂的歷史與考古》
[法]丹尼·桑德隆 著 鄭珊珊 譯
一座大教堂,半部法國史
講述巴黎聖母院冠古絕今的修建史
《後素:中西藝術史著名公案新探》
彭鋒 著
著名美學學者化身推理作家
抽絲剝繭,探察藝術品背後的秘密
《變宋:王安石改革的邏輯與陷阱》
徐富海 著
全景展現王安石變法全過程
沉浸式體驗大宋之變
深刻解答“為什麼好政策變成辦壞事”
撥開中華帝國由盛轉衰的重重迷霧
《觀我生:壁畫上的中國史》
苗子兮 著
皇親國戚、豪門貴婦、
邊地小吏、異域來客,農夫牧人
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人公
探尋壁畫背後的隱秘世界
讀懂壁畫深處的中國
《紅樓夢》中的飯局
周嶺 著
《紅樓夢》狀寫“吃喝玩樂”之精彩
古今中外小說無出其右者
著名紅學家周嶺
從《紅樓夢》飲食文化說開去
一起品讀紅樓滋味
重溫中國傳統文化醇厚豐富的細節
你看過“啟笛”書系的哪些書
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一本啟笛好書
-End-
觀點資料來源:大眾出版中心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逢君故啟笛,智慧有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