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選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九十七期(總第867期)
我有一個習慣,日常看新聞,聽廣播,抑或是面對面交流,偶然碰到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這個字這個詞如果停留在表層意思上可能很熟悉,但深入想一想,又有很多並不特別清楚的地方,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抽個時間好好琢磨一下,研究一番。
比如,今天就讀到了這樣一則新聞:《B站年度彈幕“接”出爐,576萬次傳送,見證年輕人好運期待》。
因為我用B站較少,看影片時也常常關掉彈幕。所以在看到這則新聞時,第一反應還以為“傳武大師”馬保國又火了呢?為什麼只有“接”是年度代表性彈幕,不應該是“接、化、發”嗎?
結果開啟新聞一看,原來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
新聞中這樣寫道:
在B站的社群文化中,“接”字彈幕往往承載著使用者對美好未來的期盼。無論是學業上的成功,如考試透過、升學入職,還是情感生活的甜蜜,如表白成功、桃花運旺,甚至是偶遇奇聞異事,使用者們都不忘發出“接”字,希望能借此分享並接收他人的好運。
原來,這其實就是過去民間吉祥喜慶節日接福習俗的網際網路新形態,在網際網路上,連 “福”字都省略了,只用一個“接”字,就把這個意思表示了。 語言的簡省原則,在網際網路上常常被髮揮到極致,比如到現在還時不常聽到的“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略形式)一詞,相當於壓縮了百分之七十五。
那“接福”之“接”使用的是其本義嗎?應該不是的,因為古人造字之初,是本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原則,大多數字最初肯定都是具體的形象的,而不是概括的抽象的。
查查工具書,《說文解字》中注:“接,交也。從手,妾聲。”“接”的本義最初就是兩隻手相觸交會的意思。“交”則是一個象形字,小篆字形,象人兩腿交叉形。本義:交叉。兩個字意思相近,所以它們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雙音節詞叫“交接”。又因為“接”必然會“觸”,所以兩個字意思也相近,也可以組成另外一個常用的雙音節詞“接觸”。
那“接”這個兩隻手相觸,最初說的是兩個人的手呢?還是一個人的左右手呢?這個問題不大可考。不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接”,逐步從起本義的具體形象,慢慢引申為一些或概括或抽象的意思了。比如,連線、迎接、接見、接替等等。
如果再補充上主語或者賓語,在具體的語境中就能將其意思的變化看得更清楚了。比如,“連線”一詞,可以連線具體的事物,比如,把電線連線起來,但也可以連線抽象的概念,比如,連線我們的思想等等。
在不同的語境中,“接”的意思是不同的,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其意思。中小學常見的古詩文中,含有“接”字的詩文有這樣一些。
1.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唐· 《賦得古原草送別》 3.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4.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宋·李清照 《漁家傲》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三國·諸葛亮 《誡子書》
那麼,這些“接”字,哪些用的是本義,哪些用的是引申義呢?
最後,回到B站彈幕這個“接”字,如果傳送“接”字彈幕,只是為自己平日裡的辛勤付出求得一份心安,尋求一份心理安慰,那我想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幻想著發一個“接”字,就真能“天上掉餡餅”,就太天真了。沒有準備的話,即使天上掉餡餅,也接不住。
那對語文學習來說,最好的準備是什麼呢?我常常和學生說,就是建立起一個時時處處學語文的觀念,並將這個觀念付諸實踐。不管在什麼地方遇到了語言文字的相關問題,只要能夠引發自己思考,就要有意識梳理一番,這樣時間一長,語文素養自然而然就提升起來了。
我的影片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最近開始講《古文觀止》的公益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影片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選下面的文章連結: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連結:
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請聯絡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絡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