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喜盼晴
編輯 | 喜盼晴
前言
常言道,華夏曆史源遠流長,歷經了五千年的悠悠歲月,這是一個較為籠統的說法,因為中國如今可以追溯的最為久遠的朝代便是夏朝,《中國歷史朝代歌》也是由夏朝為開頭。
但在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有關於夏朝時代政史記載的《夏書》,卻並非彙編於首列,因為在《夏書》之前還有著一部令人感到陌生的《虞書》。
按照《尚書》記載的嚴肅準確性,是不是說明其實在夏朝之前,中國歷史上還存在過一個名為“虞朝”的朝代?
為何有人直言只要能開啟秦始皇陵,就能找到這個朝代存在的證據?
根據多年來以考古學家們孜孜不倦的研究與查明,終於為我們驅散了歷史的迷霧,將那個古老且神秘的虞朝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尚書》中存在的證據
在許多古代題材的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那些文人將“在下自幼熟讀四書五經”這句話掛在嘴邊,這裡面的四書五經便是具有儒家思想,帶有我國古代傳統文化濃厚意味的九部著作。
四書指代《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而五經則是《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周易》的統稱。
其中的《尚書》創作於公元前10世紀,由先秦諸子百家共同著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記言體史書。
《尚書》這個書名的含義便是“上古帝王之書”,主要記載了上古時期,有關於諸位帝王的施政言行、當時的經濟發展程度、人民的生活樣貌等等具有重大考古研究意義的史料。
如今《尚書》共有58篇,但相傳在先秦時期,最初的《尚書》共有100篇,後歷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大部分內容殘缺不堪,如今的58篇尚書則是經數個朝代、無數史官修補填充而成,其中許多篇的真偽至今存疑。
這點也導致許多人堅定地認為,要想看到最為完整的《尚書》,只有開啟秦始皇陵才能找到!
如今我們想要了解過去帝王的軼事,只要開啟網路搜素或者翻開書本典籍,但在那個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皇帝的時代,對於皇帝的言行只能透過政令流言去揣測,《尚書》便成為了文人學子們瞭解帝王思想及上古史料的“歷史書”。
因此《尚書》不僅被歸納進四書五經,更是古代科考常常會提及的內容,所以古代金榜題名的狀元,皆熟知上古帝王的種種軼事及上古時期的風土民情。
《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是按照上古朝代更迭的順序所記載。
其中《夏書》所記載內容,便是如今中國可以確認的最早朝代——夏朝,之後的《商書》描寫商朝,《周書》便是描繪周朝的內容。
既然如此,排列在《夏書》之前還有一卷《虞書》,是不是說明在夏朝之前,中國歷史上還存在著“虞朝”這個朝代?
《虞書》是鐵證!
《尚書》是記載上古帝王的史料,其中篇章的名字也是引用上古帝王之名,而《虞書》共分5篇,按照篇章名字便可得知,《虞書》內容記載的是堯、舜、禹幾位帝王的軼事。
眾所周知,夏朝是中國有所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這個制度來自禹傳位於子啟的“禪讓制”,子啟統合十二個原始部落氏族,創立類似於國家般存在的朝代,其中以“夏后氏”為首,故以此命名為夏朝。
而在夏朝建立之前,堯、舜、禹所生活的時代,嚴格意義上而言還是以部落群居所存在的模式,也就是說那個中國那個時代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朝代。
那為何《尚書》中又記載有《虞書》篇章,還特意用“虞”字囊括了堯、舜、禹三位上古帝王所歷經的時代?
其實不單單《尚書》中有關於虞朝的記載,先秦典籍中也有類似的提及。
例如《國語》、《呂氏春秋》中都有提到虞朝,並將其與夏、商、周等朝代並列提及,商鞅更是曾經說過“周不效法商,夏不效法虞”這句話,側面應證了虞朝並非空穴來風,也不是後世人的臆想,而是早在先秦時期,便有了關於虞朝的說法。
據傳在春秋時期,還有著虞朝的確切文獻,但歷經春秋戰國的動亂後,大量文獻流失,又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諸多記載因此被焚燬,後世所得知的虞朝記載,基本上都是透過諸子百家共同還原加工,虞朝才不至於從華夏曆史上煙消雲散。
既然虞朝真實存在,那麼其建立者究竟是誰?虞朝又為何要稱為虞?
虞朝為什麼叫虞朝?
根據考古專家的研究以及各文獻的記載,虞朝的建立者正是——舜。
史書上所記載的“虞舜”一詞,便是指代舜帝,因為舜的部落為有虞氏,故而後世稱其為虞舜,而他所建立的王朝也因此被稱為虞朝。
虞朝所建立的時間,是在堯禪位於舜之後,大約是公元前2095年,至公元前2025年,存在的時間不過百載。
相傳上古時期,天上出現十個太陽,同時無數洪荒猛獸肆虐百姓,堯因此派出大羿,射殺猛獸並將九個太陽依次射落,拯救天下萬民於水深火熱當中,故而各部落紛紛投奔堯,並擁戴堯為領袖,稱其為天子,這也是“后羿射日”這個神話故事的由來。
堯在位期間,文治武功皆是有目共睹,將各部落百姓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條,但人力終有窮盡,人壽抵不過天命,堯在位時長達70年,已是風燭殘年之末,為了不讓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眾部落又回到之前分散的狀態,堯想為百姓找到一個新的聖王。
上古時期部落的首領更替,一般都是由首領的子嗣繼承,但堯的兒子丹朱性格暴虐頑劣,並非是一個值得託付王位的人選,所以讓自己的手下幫忙推薦,於是在當時以“孝道”聞名的舜,便被人推薦給了堯。
舜的孝道不容置疑,但首領的位置並非只有孝道就能坐好,所以為了考驗舜是否合格,堯特意設下了諸多考驗,例如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考驗他如何治理家庭,又派舜去百姓當中推行良好的美德,還讓舜管理文武百官看看他處理政務的能力。
對於堯設下的考驗,舜皆是完美地完成,甚至連令堯都覺得驚喜,於是有感自己時日無多的堯,在心中定下了下一任首領的人選。
正月初一,太廟祭天,堯正式禪位於舜,舜接替聖王堯,成為了新一任的天子。
舜在位期間,沿用了堯時的政策制度,並在其基礎上加以完善革新,分封百官各司其職,甚至還設定了百官考察期,三年一考察,若有官員德行敗壞或治理能力不行,便將其罷免,這一考察制度非常實用,一直沿用至了後世的各個王朝。
同堯一樣,舜被先秦時期的儒家以及墨家最為推崇,將兩位上古帝王尊稱為聖王,而對於儒家來說,或許舜更值得推崇,因為舜本就以“孝道”聞名,這一美好品德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故而孔子、孟子二人對舜推崇備至。
既然連孔子、孟子都認可虞朝的存在,那麼虞朝又為何沒有被正式載入史冊呢?
其實這一點還是得歸咎於春秋戰國的動亂,以及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緣故,關於虞朝的文獻流失損毀之後,諸子百家對其進行還原,但歷經諸子百家之手還原的史料,是經過了大量修改與加工的,其可信度大大降低。
這也導致近代史學家們產生了極大的分歧與爭辯,相持不下後乾脆直接將文獻可考究程度較低的虞朝,直接從正史中刪除,將其歸類為“神話傳說”,畢竟“后羿射日”等傳說都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因為這個問題的分歧,甚至有許多人直言開啟秦始皇陵,便能找到先秦時期最初也是最完整版本的《尚書》,畢竟雖然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但《尚書》雖然是儒家著作,卻也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史料,許多人認為當時的秦朝皇宮裡肯定保留有這類書籍。
可秦朝時期記錄書冊用的是竹簡,兩千多年歲月過去,竹簡恐怕早已淪為地宮中的爛泥,而且暫且不提秦始皇陵中存在最初《尚書》的可能性,光是能否完好無損地開啟秦始皇陵,始終都是國家與考古學家們所面臨的難題。
結語
虞朝是否真實存在這個問題,想必大家心裡已經有了答案,雖然史料真偽性可疑,但有關於虞朝的描述,可不僅僅只是一部《尚書》,許多古代典籍以及先賢語錄中,都有提及這個神秘的朝代。
如今各遺址與古代文獻的發現,已經向國外證明了夏朝的真實存在,想必終有一天,有關於虞朝真實存在的證據,也能得見天日。
就讓我們在撣去歷史塵埃的同時,靜靜等候著那一日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