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18世紀政治(下)
3.工業革命後的社會狀況
工業革命是在損害工人階級利益的情況下進行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剩餘價值,對工人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隨著機器的廣泛採用,千百萬手工勞動者被排擠、破產和失業,造成龐大的勞動後備軍。大機器生產使工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屬品。資本家採取大幅度降低工資、儘量延長勞動時間、不斷增強勞動強度、廉價僱傭童工和女工等辦法,工人的工作狀況更加惡化。據統計,1809-1811年英國工人的實際工資比1759-1768年降低了35%。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壓榨,使廣大工人群眾的生活異常困苦,工人被迫棲身在矮小、陰暗、潮溼的窩棚裡,甚至根本沒有棲身之所。在工人居住的貧民窟裡,猩紅熱、傷寒、霍亂、天花等傳染病盛行。再加上惡劣的勞動條件,工人們的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死亡率極高。1840年,英國工業區利物浦的工人、短工和一般僱傭勞動者,平均壽命只有15歲,工人們的孩子有57%以上不到5歲就死掉了。
工業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從它一誕生便開始了。無產階級初期的鬥爭以搗毀機器、破壞工廠為主要形式。早在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的機器就曾被砸毀。1779年,蘭開夏約500名織工率先起事,得到煤礦工人的支援。他們集合8000餘人攻打紡織廠,搗毀機器、燒燬廠房。政府調集大軍,用血腥的手段才將其鎮壓下去。
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歷史上把破壞機器運動叫做"盧德運動"。19世紀初年,盧德運動蔓延到全國各個工業區,中心在諾丁翰。資產階級對盧德運動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769年,英國政府頒佈了對破壞機器和廠房者處以死刑的法令,1813年又在新頒佈的《搗毀機器懲治法》中重申了這一規定。
工人破壞機器的行動不但沒有阻止住機器的廣泛使用,而且也沒能改變工人階級自身的悲慘處境。鬥爭實踐使工人們逐漸意識到,必須選擇新的鬥爭途徑和手段。工人們進而採取罷工鬥爭的形式,為提高工資、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勞動條件而展開了經濟鬥爭。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工人的罷工鬥爭此伏彼起。1810年,北海岸礦工罷工;1812年,蘇格蘭紡織工人罷工;1816年,南威爾士礦工和鍊鐵工人罷工;1818年,蘭開夏紡紗工人罷工;同年,蘇格蘭礦工罷工。
這些罷工還帶有較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雖然鬥爭也取得一些勝利,但多數由於工人鬥爭的無計劃、無組織、目的不明確和內部的不團結而歸於失敗。工人群眾從鬥爭中朦朧地意識到,必須聯合起來,互相支援,打擊共同的敵人,進行大規模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罷工鬥爭。因此,在這些鬥爭中,早期的工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94-1796年間,英國的羊毛加工業工人、縫紉業工人中間建立起了最初一批工人團體。1816年,格拉斯哥紡織工人工會成立。1818年,蘇格蘭礦工已經強大到能進行總罷工的程度。英國政府於1799-1800年頒佈法令,禁止工人罷工、結社,但工人們仍然透過公開或秘密的方式組織起來進行鬥爭。1824年,政府被迫取消了禁止工人結社的法律,此後工會組織進一步發展起來。
工業革命還改進了農業機器,提高了農村的生產效率,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與此同時,勞動效率的提高也使農村勞動力與城市一樣出現了剩餘。到1815年,由於歷時22年的對法戰爭結束,使得糧價猛烈下跌。1813年,小麥每夸特為109先令,而1815年僅值65先令,土地貴族和農場主降低工資,把跌價的負擔轉嫁給了農業工人。於是,從1816年起,東部各郡小麥產區到處出現農業工人的暴動,其數量高達1500餘起。1830年,由於嚴重的農業災害以及打穀機的使用排擠了手工打穀,農業工人的暴動再次高漲,主要表現形式同盧德運動非常相似,農業工人們在暴動過程中搗毀打穀機。在此期間,流傳著用斯溫大尉的名義散發的一封信,其中有宣稱"今年我們要毀壞谷堆和打穀機"等內容,後來,便稱這種農業工人的暴動為"斯溫暴動"。
在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社會運動中,工商業資產階級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工商業資產階級在工業革命過程中日益壯大,經濟實力大增,社會經濟地位大大提高。但是,他們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在18世紀的選舉制度下,他們也同工業無產階級一樣,被剝奪了選舉權。因此,他們便在18世紀60年代掀起了一個以爭取選舉權為目的的運動,史稱"英國資產階級急進運動"。英國資產階級急進運動是從60年代初的"威爾克斯事件"開始的。
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不滿足於"虛君"地位,依靠託利黨的支援,企圖剝奪國會的權力,恢復封建專制制度。1761年,在託利黨在國會中不佔多數的情況下,喬治三世任命其親信、托利黨人布特組織"國王之友派"內閣。這一措施違反了由國會多數黨組閣的慣例,甚至布特本人還不是議員。布特出任首相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人們舉行示威遊行,反對"國王之友派"內閣。在這種形勢下,一位新聞記者出身的下院議員約翰.威爾克斯代表了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意志出來攻擊國王和布特。他在《大不列顛人》報上重申國王和國會各自的權力,尖銳地抨擊喬治三世的專橫。
喬治三世下令以敗壞風化的罪名沒收這一期的報紙,並逮捕了威爾克斯,下院逢迎國王的意旨,取締了威爾克斯的議員資格。但是,布特也因為這個事件而聲名狼藉,不得不辭職。
經過威爾克斯事件後,喬治三世稍有收斂,對國會有所讓步。但由於首相人選仍是國王提名後再交國會投票,因此,內閣還是掌握在"國王之友派"手中。1768年,威爾克斯參加下院議員的競選,雖屢經當選,屢經除名,但卻終於在1771年再次當選後獲得國會承認。
威爾克斯的勝利進一步促進了急進運動的展開。工商業資產階級及其代言人發表了許多文章,不但攻擊喬治三世,而且還進一步抨擊腐敗的國會選舉制度,要求實行改革,擴大選舉權。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國會的選舉仍然維持在中世紀沿襲下來的選區中進行。但時過境遷,從前曾經是繁華的城鎮,到18世紀已經變成荒無人煙的野地,當時稱之為"衰敗城鎮"。但就是這樣的"衰敗城鎮",卻仍然還保留下院中的議員席位。例如,到18世紀中葉時,博塞尼已經成為只有3家農舍的小村,其居民卻有權利選出兩名議員到下院去;而鄧維奇這個海岸城市早已沉沒到海底,卻還保留下院的席位。在這種情況下,大地主壟斷了這些"衰敗城鎮"的選舉,把自己的人"選進"下院中去。18世紀中葉,下院中差不多有一半的議員是從"衰敗城鎮"選出來的。相反地,經過工業革命,有些昔日的荒野已經成為煙囪林立的大城市,在下院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這樣的選舉制度實際上剝奪了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因此,在急進運動過程中,工商業資產階級自然把腐敗的國會選舉制度作為主要的攻擊目標。
為了有組織地進行活動,急進派在1769年成立了"權利法案保衛協會",在倫敦展開活動,舉行群眾集會和簽名活動,向國會呈遞請願書。1780年,急進派又成立了"憲法報道協會",主張國會改革。
此後的一個時期中,英國內閣經歷了一系列的人員動盪。1783年12月,托利黨人小威廉.庇特組成新內閣,出任首相。小威廉.庇特首先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於1794年宣佈《人身保護法》停止生效,並頒佈了一系列禁止集會的法令,宣佈民主組織為非法,組織者處以叛國罪等。
在經濟上他推行有利於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措施。在對外方面則進一步降低關稅,以使英國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他還於1786年同法國締結商約,使法國成為英國商品的市場。他不遺餘力地干涉法國大革命,並佔領了法屬印度殖民地和西印度群島的一些島嶼。在對內方面,採取放任主義政策,不干涉資本家的經濟事務。
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既然在經濟上得到了滿足,便不再繼續熱心於政治改革了。從此,英國資產階級急進運動便銷聲匿跡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