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無錫是慈善高地,盪口更因義莊創辦早、數量多而被譽為“江南第一義莊”,慈善傳統悠久而厚重。12月8日,“江南義莊(慈善)文化研討會”在無錫錫山區盪口古鎮舉辦,該研討會由錫山區盪口古鎮管委會主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無錫市江南文化研究會、錫山區義莊文化研究會承辦。與會的30餘名專家學者主要來自無錫、蘇州等地,有高校教師,也有當地學者、機關幹部,與會者從不同角度梳理了江南慈善文化的緣起、發展、演進與特色,耙梳了史上世家望族的慈善傳統,發掘包括義莊在內的慈善文化的價值意義,同時圍繞《無錫慈善史》撰寫和無錫慈善博物館的建設進行了討論,旨在更好傳承江南優秀文脈,進一步夯實文化自信。會議在盪口舉辦,很有在地感,既具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江南文化播報》公眾號將陸續釋出研討會的研討文章。
明代華氏“役田”法的完善
任翌
江南財富地,自古以來賦役繁重。至明代嘉靖時期,因各種原因,導致民間社會田賦積逋嚴重。貧者因欠賦,只能將土地賣與豪富,但糧熟之時,豪富只管收成,不管賦稅;本區圖管賦的糧長等,既找不到田主,又不敢找豪富,只能自己填補,富戶又不免淪為貧族,這就是王世貞所說的:“豪取其獲而遺其賦。以責田主,度不給,則跳匿;長賦者不能跡田主所,又不敢問豪取賦,歲歲為代償,不給則亦跳”(王世貞《延祥鄉役田記》)。故,比逋賦更為嚴重的,是民間社會因之頓入貧困。當地方政府財力有限時,如何尋找“良法”,既完成國家賦稅繳納,又能解困救乏,實現以民力解民困,明代華氏家族樹立了一個完美的典型案例。
第一,“助役田”之設
延祥鄉(盪口甘露周圍)是華氏聚居的區域,很多華氏子弟因“積逋”而淪為貧族,甚至成為流民;而族內“長賦者”不得已代繳賦稅問題也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明代華察在嘉靖時期首先在華氏家族內部倡為“役田”:
家及役者,出百畝之三畝;不及役者,五畝。進士不應役而稍優之,如役者,三畝;鄉進士殺不及役者一。於是公之兄弟當出田共八百畝以先;諸華通出田二千四百畝,得米若干石,麥若干石,以歲助虛糧及收運之費。長賦者稍稍寬矣。(同上)
這是透過家族內部抱團的形式,共同分擔“虛糧及收運之費”,完成應納田賦,並阻止家族內部貧者賣田流徙、富者不堪重賦淪為貧民的情形發生。從功能上講,“役田”主要是為完賦,但如果役田收益有盈餘,則可繼續購買擴充田產,可以“葺世墓、贍貧族,婚喪於是乎取給”(同上)。或雲,“役田”主要是限於家族範圍的濟貧助困,然其“蓋三十年而延祥之華,非有大故,毋廢箸外徙者”,客觀上亦利於民間社會穩定。
第二,“裡役田”之創
華察設“役田”以助田賦之納,從長遠看,能否持續保持其正常運轉,依然是個問題。其一,捐田者也存在子女成年成婚後的析產問題。其二,因自然災害、家庭變故等諸多因素,富者漸落的情況,比貧者暴富的情況或更為多見。故此,華察去世後,“身後不無動搖,疏聞於朝,奉旨得世守焉。”(《中翰芝臺華公志略》,華允誠重編《華氏傳芳集》)“疏聞於朝”,是將族長意志繫結國家責任;“奉旨世守”,便是使“役田”之法具有法律效應。但還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就是:以“完賦”而言,“助役田”僅限於族內,並不及族外。故《芝臺公志略》中就提到:
鄉氓逋稅,病在長賦者。有司責逋,按裡甲追呼,復病在裡甲。首倡捐金,更創“裡役田”,於是,兩役田相表裡,而良法始無弊。
透過向鄉里富戶倡導捐錢,創設“裡役田”,將華氏家族的“役田”之法推廣開去,以保證一里一鄉的賦稅繳納。這樣,家族內的“役田”,與區圖裡甲之內的“役田”相互表裡,可以保證本區域內的稅賦,即所謂助役田,可以使“糧長無身家之累”;“裡役田”之設,可以使“里長無催比之艱”。(按,明初洪武十四年的黃冊制度,“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
但是,新的問題又隨之出現。據《心谷公宗譜傳》記載:
貧族謂,昔出田而今不任役,不能稍沾其惠,因群起而思敗之。
這裡或正關係到過去捐出田畝,今天無需任役,又淪為貧族者,覺得自己得不到任何實惠,所以想破壞此法。緣此,心谷公創“議設法”。
第三,“議設法”之創
心谷公所設“議設法”到底有哪些具體細則,因資料闕如,無法得知詳細,但其要義,主要是“置義田以贍貧族,使之各沾升斗。終公之世,良法屹然不搖。”這是對上面提到的“助役田”“裡役田”的補充法則。而在義田基礎上,擴大規模,完善結構和管理機制,就形成義莊。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芝臺華公,諱仲亨,字起光,號芝臺,華察次子。生嘉靖乙亥,卒萬曆己亥。心谷華公,諱師召,字公保,號心谷。芝臺公次子,華察之孫。生隆慶庚午,卒天啟丙寅。
可見,從華察始設“助役田”,到“裡役田”,再到“議設法”置義田,不斷完善而終成“良法”。而祖孫三代不遺餘力的努力,使良法從嘉隆時期,一直延至萬曆天啟時期。所謂利國助民的“良法”,一是要有承繼而不斷完善的過程,二是同時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正如華氏三代所設此法。
清代本土學者黃卬認為:“以經濟施於鄉,有力者,當以為法。”即透過“有力者”,保障地方完賦,及保障農戶之安於田畝,這是鄉紳治理民間社會的良法。故到清代,無錫地區的義莊,呈爆發式增長,這便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作者簡介
任翌,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師,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有《社會轉型時期的江南士族》《盪口古鎮:人文浸潤的水鄉風情》等著作
關於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誌》,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