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抗美援朝是中美雙方正面交鋒的一次重要戰爭,在三年的戰爭裡,前後共有200多萬名志願軍戰士離開家園,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
他們為了正義,在朝鮮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最終,艱苦的鬥爭換來了和平。
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入侵半島的美軍逼迫到三八線上,迫使美國走到談判桌前,最終簽訂了停戰協議。
從而換來了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也換來了中國邊疆的長治久安。
縱觀整場朝鮮戰爭,上甘嶺戰役因為其慘烈和重要程度,在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在40多天的時間裡,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共出動了6萬餘人,並且動用了高精尖的飛機和炮彈。
我國志願軍在硬體落後、裝備不足的情況下,打退了敵人900餘次的衝鋒,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其中有許多被載入了歷史書籍,被後人一再銘記,也有許多沉默的偉大,值得我們更多人知曉和銘記。
許多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是上甘嶺戰場上的一位中國女兵,以及她所俘虜的美國大兵,兩人之間跨越26年的故事。
首先,就讓我們先從這位女主角的生平故事講起。
家風淵源,愛國愛民,厚植於心
1928年,劉祿曾出生在上海一戶富裕的家庭。家族世代忠良,一直傳承著愛國的家風,從小就深刻著影響著她。
爺爺名叫劉秉章,是清末著名的抗法將領,曾經擔任了中法鎮海戰役的指揮官。
在103天的戰鬥之中,憑藉自有兵力,勇敢抗擊了法國遠東艦隊的挑釁和進攻,讓當時還處於列強侵略的清政府,揚眉吐氣一雪國恥。
而作為統帥的劉秉章,一戰成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燦爛華章。
後來升任四川總督,在四川主政十年間,劉秉章勤懇廉潔,組織百姓維修都江堰,治理水患,造福四川百姓。
在他任上,發生了“成都教案”。
當時劉秉章堅持維護百姓安危,主張嚴懲西洋教會殺人兇手,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卻也遭受了腐敗無能清政府的罷免。
劉秉章自此歸鄉,嚴謹治家,努力培養子孫後代愛國愛民、不斷進取。
劉秉章第四子,也就是劉祿曾的父親劉體智,從小便是一名上進青年。
在家族的培養之下,他在上海金融界努力打拼,曾在上海實業銀行擔任總經理。
後來日寇佔領上海,劉體智拒絕為日本人賣命,毅然決然地辭去總經理一職,全身心投入到中國古董收藏和保護事業當中。
他用高價收購流落在外的龜甲骨片和青銅器,並且妥善保管,防止落入覬覦我國文物的侵略者之手。
日寇曾一度想要以高價收購他手中珍藏的中國歷史文物,被劉體智果斷拒絕。
日寇又以“官復原職”為誘餌,請他回到銀行工作,試圖誘騙保護文物。
然而憎恨日本侵略者的劉體智明確回絕,並且為了保護文物不被哄搶,一度避禍香港。
上海解放後,劉體智攜文物歸滬。
不僅向復旦大學毫無保留地公開他收藏多年的古籍書籍,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將他收藏幾十年的十餘萬珍貴藏書捐獻給上海市政府。
後來又陸續將珍藏的歷史文物全部捐獻給政府。
為了感謝他對儲存歷史文物所作的貢獻,首任上海市長陳毅同志,還專門為他頒發嘉獎令,以表彰他赤誠的愛國精神。
雖然經歷數百年,經歷了時代變動,但是從劉祿曾祖父和父親的故事裡,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家族一直傳承愛國的家風。
正是由於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這個叫做劉祿曾的女孩,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之中,厚植了濃郁的家國情懷。
也正是這樣的情懷,一步步地推動著她,在重大的歷史節點,做出堅定且正確的選擇。
富豪千金,追求大義,棄筆從戎
因為家境殷實,父親工作穩定,劉祿曾在兒時並沒有感受到沒有生活壓力。
她的童年是在無憂無慮之中成長,父母如珠如玉地驕養著她,並且力所能及地為她提供優良的教育。
而劉祿曾也不負父母期望,刻苦學習,最終憑著優異的成績,順利考上東吳大學,成為了法學院的一名學生。
東吳大學在當時是國民政府重點建設的大學,校園裡還開設了英語專業。
因為對英語感興趣,好學向上的劉祿曾在研習法律之外,還重點學習了英語,掌握了一口流利的外語。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劉祿曾接受了先進教育,她追求進步,在讀書期間就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並且堅定地追隨共產主義。
1950年,劉祿曾即將要畢業了。
當時在劉家人的想法裡,女孩子安安穩穩讀個大學,畢業之後找個朝九晚五的工作,領著穩定的薪水,嫁入門當戶對的家庭,結婚生子平安度過一生即可。
但是劉祿曾卻不這麼想。她經歷過日寇侵華,看到過屈辱孱弱的中國是如何被踐踏在日本列強的鐵蹄之下。
幼年的她就下定決心,長大以後,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心力,她不甘心就這樣相夫教子庸庸碌碌過一生。
1950年,朝鮮戰爭一觸即發,當時對美作戰,我軍對翻譯人員需求量很大。
在這一歷史契機之下,劉祿曾立刻主動報名要參軍入伍,要到朝鮮戰場去,為國家貢獻心力。
朝鮮位於北緯40°,與我國東北地區接壤,冬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3°。
在朝鮮戰場上不僅要面對敵人的飛機坦克,還要跟寒冷作鬥爭。
這對於十指不沾陽春水,沒有真正感受到寒冷和飢餓的女大學生來說,就像是從雲端到沼澤,這其中的苦難艱險,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雖然年邁的父母多次勸說,但是根本動搖不了劉祿曾的決心,在她多次的請示之下,部隊終於同意了她的申請。
最終,即使擔心女兒的安危,深明大義的父母也決定尊重女兒的堅定選擇。
就這樣,這個年僅22歲的上海姑娘就跟隨部隊北上,來到了令她一生難忘的朝鮮戰場。
朝鮮戰場,冰天雪地,戰火無情
來到了幾千公里之外的朝鮮,劉祿曾感受到了此生最大的震撼。
再也不是紙上談兵,不是空中樓閣,她親耳聽到了硝煙,也親眼目睹了戰友的犧牲。
這個時候,她才明白“戰爭是隨時會有流血和犧牲”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但是死亡的威脅、嚴寒的氣候並沒有把她嚇退,面對惡劣的作戰環境,她不喊苦不喊累,嚴格服從上級命令,不斷鍛鍊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志願軍戰士。
有時候敵人遇到掐斷水源,沒有水喝的情況,志願軍戰士們就抓起一把雪,充當解渴的水源。
有時候敵人封鎖了後勤的供給,糧食沒辦法送進前線,劉祿曾就和戰友啃著生冷的玉米和土豆,來填飽飢餓的肚子。
這樣的困難不勝列舉,有時候後勤保證來不及供應,劉祿曾就和戰友到山上砍柴、背柴。
幾十公斤的木柴壓彎了她的腰,但是她始終保持一個士兵的覺悟,絕對服從命令,恪盡職守。
記得剛到上甘嶺戰地的第20天,她完成任務從山上撤退到山下的路上,遇到了敵人的空投轟炸。
隆冬臘月,沒有樹蔭遮蔽,為了躲避炮彈,劉祿增穿著厚厚的棉軍裝,氣喘吁吁跑了半個多小時。
有好幾次,炸彈從她身旁擦肩而過,在附近炸出一個又一個坑洞,劉祿曾感到一陣後怕,萬一炮彈剛好就在她身旁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突然轟炸,在後來的戰鬥中又接連遇到了好多次。
但是劉祿曾一次都沒有因為害怕而退縮過,她繼續衝鋒陷陣,頑強地完成各種任務。
隨軍翻譯,優待俘虜,教化敵軍
在經過戰火淬鍊之後,原來的嬌貴上海千金變成了真正的志願軍戰士。
作為東吳大學的高材生,組織上給劉祿曾安排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這其中第一個任務,就是利用她流利的英文,與志願軍俘虜的美國士兵溝通,透過言微言大義感化俘虜。
當時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俘虜了大批美軍士兵,併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實行寬待俘虜、優待俘虜的戰俘政策。
劉祿曾在負責對戰俘進行感化教育時,遇到了一個讓人感到棘手的美國俘虜。
後來在跟他相處的過程中,劉祿曾耐心、細緻、平等地與他交流。
最終改變了這個美國大兵的一生,並且讓這個美國大兵整整銘記了26年。
這個美國大兵叫做詹姆斯·伯納特,他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但周身卻散發著頹廢的意志。
被志願軍俘虜之後,索性“破罐子破摔”,問啥答啥。
但是拒不承認自己的侵略行為,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因此改造一直處於無進度的狀態。
此時,這個士兵的教化工作被安排給了劉祿曾。劉祿曾很溫和地跟他推心置腹地談話。
一開始,伯納特對劉祿曾的態度是極其排斥的,他不願意敞開心扉。
但是劉祿曾在這個過程中,展示著無比的耐心,和始終溫和的態度。
終於,被劉祿曾的誠意感動的伯納特,終於卸下了自己冷漠的偽裝,願意開口講述過往。
劉祿曾在在跟伯納特一次次的對談之中,也終於瞭解到這個美國大兵之所以如此“頹廢”的原因。
原來這個22歲的美國大兵擁有著一個悲催的童年,從小父母離異,父親對他不管不顧。
18歲高中畢業之後,生活困難的伯納特就流落社會自謀生路。由於無人管教,他在街頭惹事鬥毆被警察抓過。
後來,為了填飽肚子,他到餐館當洗碗工,因為忍受不了貧窮的生活,他最終走入歧途。
在偷盜客人汽車的事情敗露之後,因偷盜罪被審判入獄。
對當時才20歲的伯納特來說,暗無天日的監獄生活似乎就是他的未來。
但可惡的美國政府為了徵用士兵、發動侵略,鼓動當時在服刑的伯納特以作戰換取“刑期減免”。
就這樣,僅是小偷小盜的伯納特拿起了槍,來到了朝鮮,成為了一名“聯合國軍”。
在與伯納特推心置腹的對談之後,劉祿曾瞭解到了伯納特的個人經歷,也知道了他參加朝鮮戰爭的盲目。
劉祿曾耐心地跟他講解,用戰爭換刑期,這是好戰分子的伎倆。
除了在思想教育上劉祿曾不斷改造戰俘,在生活上,劉祿曾也無微不至地關懷著他們。
按照俘虜營的規定,戰俘的糧食都要自己徒步揹回來。但是伯納特有一次發燒生病,無力揹負糧食。
正是在劉祿曾的勸說下,管理人員沒有強制他勞動,並且找來軍醫為他看病。
還有一次,有個志願軍小戰士看到伯納特的大鼻子,便存了逗弄之心,用手去撥弄他的鼻子。
這一幕恰好被劉祿曾看到,她批評了這個小戰士,告訴對方雖然伯納特是戰俘,但是要以禮待之,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戰俘。
而這件事給了伯納特非常大的震動,他感受到了志願軍對待俘虜的誠意和禮節。
終於,在劉祿曾的感化和教育之下,伯納特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認真反省,積極改造自己。
在寫給美國友人的信裡如此說道:“在志願軍的俘虜營,我沒有被歧視,他們給了我像朋友一般的關懷。特別是最開始審訊我的女軍人,她給我了徹底的啟蒙教育。”
伯納特信中提到的女軍人,就是劉祿曾,而劉祿曾在與伯納特相處時的幾件小事,讓伯納特受用一生,幾十年後他仍銘記不忘。
戰地夜鶯,對敵宣傳,感化人心
除了做好戰俘感化工作,劉祿曾在戰場上還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因為具備流利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來到朝鮮之後,她就被任命為戰場電臺的英語廣播員,負責對美國士兵進行宣傳反戰。
這個播音員的工作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際上卻是很艱苦的工作。
首先,戰地廣播的環境是非常艱苦的,因為要面向美國士兵,所以廣播站設在了戰場的前線。
這樣才能穿透轟鳴戰火、穿越兩軍戰壕,將精準的英文傳播出去。
但一線戰場意味著什麼?是隨時的轟炸,是防不勝防的暗殺,以及時刻跟隨戰術要求的機動性。
一聲令下,便要拔營開,一聲令下,就要絕對服從。
劉祿曾雖然不需要拿起槍炮與敵人交戰,但是利用手中的廣播臺,她在瓦解著敵人的內心。
在對敵宣傳的過程中,她展示了一個軍人大無畏和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
其次,英文廣播電臺的硬體條件實在是太過艱難。
因為當時我軍的整體條件落後於對方,她們手中只有一臺需要手搖發電機,和一套簡易的播音喇叭。
為了達到瓦解敵軍的目的,大家想法設防提高宣傳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在平時,他們會播放美國士兵一些熟悉的英文歌曲,以喚起他們的思鄉之情。
有時候也會讀一些陣亡士兵的書信,讓他們感受生命的珍貴,從而瓦解他們的鬥志。
快到聖誕節之時,劉祿曾便開始了重點宣傳。因為聖誕節是美國傳統節日,對於美國人來說,其重要程度不亞於中國人的春節。
在劉祿曾的策劃下,電臺宣傳小分隊決定針對美國大兵的思鄉情結,開展重點的溫情攻勢。
當時雖然只有簡陋的裝置,但是她卻和戰友精心準備,拋開了一板一眼的說教和宣傳,把美國耳熟能詳的聖誕歌曲搬進了廣播間。
在離家千萬裡的寒冷朝鮮,在原本可以闔家團圓的聖誕節,被美國政府欺騙到朝鮮計程車兵們,開始瀰漫了思鄉和反戰情緒。
有些美國士兵為了收聽劉祿曾的廣播,甚至偷偷跑到對面的戰地。
然而,劉祿曾的聲音不但是動聽的夜鶯之聲,也是炮火的指揮棒。
為了抵禦她甜美聲音的入侵,美軍加大了對廣播臺的轟炸,只要是劉祿曾的聲音響起,敵人的炮火就會順著聲音的方向密集地轟炸起來。
而劉祿曾手中沒有武器可以抵禦,只能靠自己的機敏躲避炮火。
但她最先保護的並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她心裡,比生命還要重要的廣播器材。
隨著朝鮮戰場的局勢變化,朝鮮戰爭停戰協議正式簽署。1953年7月27日22時,停戰協議正式生效。
在最後一次激烈的炮火之後,劉祿曾用流利的英語在這片戰場上說出了最後一段喊話。
她誠懇的言語讓很多美國大兵熱淚盈眶,大家甚至走出戰壕,走到了志願軍的陣地,想親眼目睹這一位“戰場夜鶯”的真容。
而劉祿曾也是感慨萬千,感慨和平來之不易。
時隔26年,再度相逢,感慨萬千
隨著時光的流逝,戰爭的陰霾早就被拋到了歷史的塵埃中。朝鮮戰爭之後,中美兩國逐漸開展了友好正常的外交關係。
1979年,在中國著名教育家吳貽芳博士的帶隊下,劉祿曾一起前往美國出差。
在參觀過白羅克倉博物館之後的冷餐晚會上,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士時不時向他們投來注視的目光。
在晚餐快結束之時,這名男士才貿然走上前來,向劉祿曾問道:“您好,女士,我們之前是不是曾經見過?”
劉祿曾仔細打量著這位男士,大腦的記憶還在搜尋之時,這位男士已經開始自我介紹了:“我是詹姆斯·伯納特。”
他稍微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曾經在朝鮮戰場上被志願軍俘虜,當時您是我的教官。”
劉祿曾這才把這一位穿著體面、文質彬彬的男士,和26年前那個暴躁固執的美國大兵聯絡起來。
“這麼多年來,我始終沒有忘記過您,也始終沒有忘記過志願軍給我的再教育。”男人非常感慨地說道。
原來自從被中國人民志願軍俘虜後,伯納特在劉祿曾為首的教官的教育之下痛改前非,決定好好對待自己的人生。
回到美國之後,他不再好吃懶做、以偷盜為生。
而是時刻謹記中國人給他的教育,踏踏實實從頭做起,終於白手起家成為了餐廳的老闆,過上了安穩殷實的生活。
他對劉祿曾千恩萬謝,他說被志願軍俘虜是他這輩子最值得慶幸的事情。
與伯納特這一次時隔26年的再相遇,從敵對的雙方到多年後的同席而坐,也讓劉祿曾感慨萬千。
這一段長達26年的故事,跨越時間長河,更加凸顯了歷史的殘酷性,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場永載史冊的戰爭,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
讓我們保持足夠的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高舉友誼與和平的旗幟,讓可怕的戰爭不要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