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不僅讓白起被冠以“人屠”之名,同樣也讓只會“紙上談兵”地趙括被後人貽笑千年。
據史記記載,趙括最終在亂軍之中被射殺,四十萬趙軍降卒也被白起坑殺。然而,世人所不知地是,此戰趙括並非毫無建樹,反而為趙國帶來了近三十年和平!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廉頗的真實原因
趙括是趙國大將趙奢之子,當年,閼與之戰中,趙奢以極其微弱的兵力一鼓作氣,挫敗了銳不可當的秦國虎狼之師,創造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爭神話。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作為名將之後,趙括自幼熟讀兵書,滿腹韜略,對於父親的軍事思想耳濡目染,乃至成為擁有極高軍事素養的後起之秀。
然而,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中,趙括卻是一個毫無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但當我們攤開史書,仔細推敲長平之戰的具體經過時,趙括絕非我們想象地那麼簡單!
歷史往往比戲劇複雜、厚重地多!絕不是用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能簡單概括的。是時,秦、趙兩軍已經在長平地區對峙了很長時間,而老將廉頗雖構築了“固若金湯”的三道防線,但仍阻止不了大秦虎狼之師的慢慢蠶食。
一場戰爭,除了表面上的戰略部署、戰術安排、排兵佈陣、擂鼓助威外,歸根到底拼的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財政儲備、軍隊素質、外交魄力、輿論導向等等,雖然這些因素的具體指標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透過一些史實可以推測出,當時秦國的綜合實力是明顯高於趙國的。
首先,當馮亭違背韓王意願,主動將上黨郡獻給趙國時,趙國君臣其實是有所猶豫的。圍繞上黨郡該不該接手這個問題,必然進行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接手上黨,等同向秦國宣戰,不接,不僅煮熟的鴨子飛了,而且趙國將有失去最後屏障,直接與秦軍對抗的風險。
經過一番利弊權衡,趙王仍是將上黨郡接手了。但可以想象,此時趙國上下必是戰戰兢兢,顧慮重重,所以趙王馬上派廉頗率兵駐紮、防守,生怕這“鴨子”被秦國搶跑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顧慮呢?答案無非是:軍事實力不允許!怕打輸!這從後面的廉頗避戰不出也可以推測出來。
其次,趙國有明顯向秦國求和的傾向,就在廉頗將空倉嶺、丹水、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佈置妥當後,趙孝成王卻做出了一個令我們頗感意外的舉動:他居然主動向秦國求和,這的確讓人深感納悶,一般地,即便是昏聵之君,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也不會有此舉動。
更為奇怪的是,在向秦國求和的同時,他又試圖聯合山東諸國重構“合縱抗秦”之勢,以致各國都摸不清趙王的出牌套路,紛紛首鼠兩端,坐山觀虎。
那麼,為何趙孝成王會有如此矛盾的兩個舉動呢?答案無非是經濟實力不允許!
故此,在軍事與經濟兩方面能力都欠佳的情況下,趙孝成王不得不做出妥協,先是以看似“固若金湯”的防守為條件,向秦國提出言和,這是此時趙王最希望看到的皆大歡喜的結局。
而當後來秦國出爾反爾,開始繼續向趙國發起進攻時,趙孝成王便馬上開始兩手準備,一邊向秦國求和,一邊又向諸國合縱。
我們通常說,財大才能氣粗,已然面臨經濟崩潰邊緣的趙王再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坐吃山空了!
所以,你看他下面的操作,馬上將堅壁清野的廉頗換下,啟用年輕的趙括為帥,無非就是想以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來結束這看不見盡頭的持續消耗!
趙括:雖“紙上談兵”但亦不是慫貨
趙括率軍到達戰場後,馬上背棄了廉頗“堅壁清野”的戰略,選擇地勢開闊的韓王山附近,開始了對秦軍發動進攻的準備。與此同時,他還更換了一大批軍事將領,這與其說是趙括的決議,毋寧說是趙孝成王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司馬遷的《史記》將趙括領導的這場戰爭極富故事性,說趙括事先不知道秦軍會更換主將白起來跟自己對戰,故此才敢貿然出兵。其實,這個時候,無論是白起還是黑起,對趙括來說,意義已經不大,趙王分明就是要自己當炮灰,僥倖贏了,固然好,即便輸了,國帑也終於可以停止消耗了!
所以,面對這場毫無勝算的戰爭,趙括決定放手一搏,渡過丹水直接對秦軍發起襲擊,哪知白起會跟自己玩陰的,居然繞到自己的後方——百里石長城,直接將趙軍的糧道給切斷。
比這招更損的是,白起另派一支部隊。在打通了一條重要通道後,順利與在百里石長城的秦軍會師,這樣就等同於將趙軍分為兩截,而趙括所率領的趙軍主力則被逼向韓王山附近的狹窄區域。
最讓人納罕的就是接下來發生的故事,面對秦軍的重重包圍,趙括竟然領導著趙軍主力足足堅守了四十六天。
這就不得不讓人產生聯想,在那生死攸關的四十六天當中,身為主帥的趙括要做多少將士的思想工作?要做多少次準備反攻的謀劃?要經歷多少次整宿不眠的漫漫長夜?要流多少淚?要操多少心?
在戰鬥的最後,英勇剛強的趙軍將士,在糧食吃光的情況下,甚至出現了偷偷吃戰友的悽慘現象,最終,趙括也在交戰中被亂軍射殺。
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的數字可信嗎?
趙括死後,《史記》詳細記載了後面發生的故事,那就是聳人聽聞的白起坑降事件。而且,人數還不是一點點,足足四十萬!
但,我們要對這四十萬的數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四十萬什麼概念呢,一個小型縣城的人口總和,如果將四十萬人列為方陣,緊密排列,也要佔據兩百六十多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相當於364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總和!這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了。
至於四十萬趙軍的出處,可能來自趙軍的虛假宣傳,就像官渡之戰中,袁紹號稱七十萬大軍一樣是一個道理!
趙括雖然犧牲,但長平一戰他也讓秦軍傷亡過半,在之後的邯鄲之戰中,趙國在魏信陵君的幫助下,竊取兵符,最終與楚、魏聯軍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為趙國換來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和平。
而倘若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就已將趙國的家底敗光,讓白起白白坑殺四十萬趙軍,那麼,之後楚、魏還會幫助一個家底被掏空的趙國嗎?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趙國雖然慘敗,但恐怕未被傷筋動骨,而趙括,恐怕是趙孝成王安排下的“犧牲品”,用他的犧牲來停止軍支的靡費,國家的暫時苟安!
結語
一個歷史人物,總是有多重的複雜性,我們必須透過表象看本質,才能深入每一個歷史人物的靈魂,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從中悟出人生的真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達到“讀史讓人明智”的目的!
參考資料: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