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錦
清朝晚期,滿洲統治者開始思考如何保證其一家一姓之權威能夠萬世流傳,皇權永固,於是便派遣宗室貴族和大臣們去歐洲考察國家體制,打算援引為清帝國的“續命良藥”。於是,考察大臣便踏上了前往歐洲的旅途,考察了許多歐洲的發達國家。考察團考察完畢歸國後,便向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提出採用君主立憲的國家體制。
最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慈禧等人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便開始籌備立憲事宜,但慈禧和光緒帝沒有活到真正立憲的那一天便撒手人寰了,立憲的重任便落到了當時清朝的實際最高控制者攝政王載灃身上。
那麼,載灃後來立憲組建的“皇族內閣”都有那些人呢?
第一位是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他往上可以追溯的帝王先祖是乾隆帝,在晚清時期他已經不算是近支宗室了。但奕劻為人機警圓滑,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喜愛,於是便破格提拔他為郡王,最後又提拔為親王,甚至還給了他無比的殊榮——親王世襲罔替。奕劻便歷史性的成為了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封的鐵帽子親王。奕劻為人非常貪婪,可謂是無處不貪無處不要,但他還是守“規矩”的,拿了別人的好處就要給別人辦事,所以朝廷裡也很多人願意找奕劻辦事,但他的名聲極臭。在他去世後,其後代找到當時的清廢帝溥儀,請求給奕劻上諡號,溥儀竟憤怒地給他上了“謬、醜、幽、厲”等字,讓內務府自己選,後來還是在溥儀父親載灃和一眾親貴的求情之下,奕劻才被上了“密”的諡號。
那桐,滿洲鑲黃旗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宣統元年,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後在籌備立憲改良官制的背景下,被立為內閣協理大臣。辛亥革命後,閒居天津,後於1925年去世。
徐世昌,在宣統年間籌備立憲改良官制的背景下,被立為內閣協理大臣,成為“皇族內閣”中地位最高的漢族大臣。他在1918年被選為民國大總統,後於1922年辭職。晚年閒居天津,於1939年去世。
梁敦彥,他是清政府第一批公費派往美國留學的幼童之一,後考入耶魯大學。歸國後,擔任清政府外務部外務大臣,民國時期又擔任交通部長。
肅親王善耆,他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的後代,清王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也是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的父親。在宣統年間擔任民政部民政大臣。辛亥革命後逃往旅順,後於1922年去世。
鎮國公載澤,他是康熙帝的六世孫,他是清廷派去歐洲考察的五大臣使團之一。宣統年間任度支部度支大臣,他積極推進君主立憲體制的建設,並上書慈禧和光緒。儘管載澤選擇了較為先進的君主立憲體制,但依舊無法挽回處在風口浪尖而搖搖欲墜的晚清王朝。後載澤於1930年去世。
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他是同治十年的進士,先後擔任禮部侍郎、左都御史、浙江學政等職位,1910年開始擔任學部尚書,後改為學部大臣。於1914年去世。
陸軍部陸軍大臣蔭昌,滿洲正白旗人,曾任陸軍部侍郎、尚書等職,後任陸軍大臣,於1928年去世。
海軍部海軍大臣貝勒載洵,他是攝政王載灃的弟弟,皇帝溥儀的親叔叔。載洵年紀輕輕能夠擔任海軍大臣一職並能夠入閣,這與其兄載灃的有意安排離不開。辛亥革命以後。載洵閒居於天津,後在天津去世。
紹昌,滿洲正白旗人,在皇族內閣中擔任法部司法大臣。
貝子溥倫。溥倫是道光帝兒子奕緯的嗣孫,原先他並不屬於近支皇族,因為奕緯無子,所以其父載中被過繼給奕緯作為嗣子,承繼統緒。溥倫是宣統年間皇族內閣的重要成員之一,擔任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
盛宣懷,洋務派出身,被稱為“中國實業之父”。在義和團運動時,他倡導“東南互保”,後在宣統年間皇族內閣中擔任郵傳部郵傳大臣。他是近代中國第一代實業家,對中國工業近代化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壽耆,滿洲正藍旗人,在宣統年間皇族內閣中擔任理藩部理藩大臣,後又擔任荊州將軍。
以上便是宣統年間皇族內閣的全體成員,清朝統治者對外宣傳立憲組閣,效仿日本君主立憲制度,但實際上卻組建了貴族佔大多數的“皇族內閣”,所謂改變王朝體制的宣言都成了一直空話,這也成了清朝註定敗亡的導火線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