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狀元是非常難的,不僅要憑實力,也要靠“顏值”,你信嗎?
大明王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以實力來說,郭翀(chōng)應為狀元。然而見過郭翀後,覺得此人其貌不揚,他在入圍的一百多個士子中轉了一圈,發現一個大帥哥,叫吳伯宗,器宇軒昂。朱元璋很開心,我大明第一次考試,就得選個這樣的“門面擔當”,於是吳伯宗被點為狀元,“以壯國威”。
朱元璋之後,建文帝的時候,按照實力,王艮應該為狀元,結果王艮的長相沒有入帝王的法眼,屈居第二。換誰呢?大臣們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叫胡廣的秀才,一個是來自湖廣的秀才楊溥。建文帝想看看誰長得好再定,於是宣旨:“胡廣秀才上殿。”結果下邊的人都蒙了,究竟是“湖廣秀才”,還是指“秀才胡廣”啊。楊溥還在那猶豫呢,叫胡廣的那個人已經上朝去了。建文帝一看,跟王艮一比,這個簡直一表人才,龍顏大悅,於是就確定他為狀元了。實際楊溥長得也不錯,要是他先去,沒準兒他就是狀元了。當然,最慘的是王艮,世界上最傷心的事情,不是得不到,而是得到了又失去。
到了明朝中期,這樣的事情也不斷上演。如正統皇帝的時候,大臣們推薦了一個狀元,主要是根據試卷實力來的。結果皇上一見本人,發現不符合審美標準,但大局已定,沒法改了。對不起,皇上,我們錯了。再下一次考試,終於有了經驗,考官們選出幾張有實力的試卷,然後偷偷去看人,整得跟相親似的。有一個叫張和的,擬定為狀元,皇帝派人去看,發現他眼睛不好,於是趕快回來換人,他成了榜眼,而選了一個叫施槃的做了狀元。明朝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也幹過這種事兒,選狀元的時候,跟大姑娘似的,偷偷去看人家長相,本來定的是一個叫豐熙的,後來一看,這人身體有毛病,就趕緊換了倫文敘為狀元。
為了表達對以“顏值”定狀元的不滿,民間有不少傳說故事,如關於天師鍾馗的傳說即是一例。有一種說法是鍾馗在德宗年間參加科考,當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韓愈,副主考是大學士陸贄,兩人看了鍾馗的卷子,認為此人是個奇才,遂將鍾馗點為第一名。德宗皇帝聽韓愈稟奏說新科狀元鍾馗才華出眾,便在金殿上召見鍾馗。待見到鍾馗,發現其相貌醜陋至極。德宗心中不悅,認為此等醜陋之人不足以點為狀元。鍾馗聽罷,一怒之下便自刎而死。德宗見此,大出意料,為了籠絡人心,他下旨將鍾馗以狀元身份殯葬,又封鍾馗為驅魔神以祛人間邪魔。
選“顏值”高的做狀元,大家往往會有一個誤解,認為這是為了招駙馬。一些戲曲小說往往寫士子中狀元后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故事,實際歷史上,被招為駙馬的狀元只有唐代的鄭顥一人。原因也很簡單,古代士子大都早婚,等到中狀元時(平均30歲),一般早就結婚生子了。封建社會以“顏值”選狀元,實際上是為皇帝選一個“順眼”的陪王伴駕之臣而已。
◎本文摘自《歷史的錯覺》(作者趙運濤),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