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秋,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思宗上吊煤山。原明朝總兵吳襄見大勢已去,自縊身亡。吳三桂本是吳襄之子,此時正率領一支明軍駐紮在山海關。聽說父親被殺,妻子被李自成軍擄掠,吳三桂勃然大怒,誓要報這個血海深仇。
一、明亡殘黨,投降清廷
當時,清朝義軍已進入關內,正逐步南下。吳三桂迅速與多爾袞接洽,開門迎清兵入關。不久,李自成被擊潰,明朝滅亡。吳三桂也因此功被封為平西王,受封領有四川、陝西等地,手握重兵。
吳三桂本是出生漢族武將世家,父親吳襄原任明朝總兵,鎮守邊疆。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後,吳襄見大局已定,自縊身亡。吳三桂得知父親被滅門,妻小被李自成軍擄掠的噩耗後,悲痛欲絕。他高呼“為父為夫復仇”的口號,親自督戰,將李自成軍擊退。同時,他意識到明朝已無法救治,遂暗通多爾袞,開山海關門迎清兵入關,一舉擊潰李自成。
吳三桂此舉雖然出於復仇私心,也確實幫助清朝佔領了燕京。他也因此被封為平西王,成為清朝重要藩王之一。但內心深處,吳三桂並不甘心永遠臣服滿清,只是暫時隱忍,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平西王外表溫文儒雅,內心卻極為狡詐。他暗中結交漢人士紳,收買人心。又留心觀察形勢,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翻身反清。
吳三桂為人聰明多謀,懂得運用權謀手段。他廣交漢族上層人士,表面上投其所好,背地裡卻暗中散佈反滿思想。還收買關中民心,聲言“王雖背漢投滿,終為漢族利益計”。透過這些方式,吳三桂暗中打下了反清的群眾基礎。
順治年間,平西王深得皇太極器重,賜予厚禮,待之如賓。平西王也暫時收起野心,任勞任怨為清朝效力。
皇太極為拉攏吳三桂,不僅封他為王,還多次召見賞賜。吳三桂也表面 Loading清廷,對皇太極禮遇有加。但內心仍然懷揣大漢情懷,視滿清為仇敵。他明白權力遊戲的道理,暫時忍氣吞聲,等待時機。
二、三藩罷黜,王心不服
公元1661年,康熙帝登基,年僅八歲。我輩臣子,理應輔佐幼主。奈何權臣鰲拜仗勢專橫,引起平西王深惡痛絕。
康熙十三年,鰲拜被罷黜身亡,索額圖掌權。索額圖上任後,力主裁撤三藩。平西王勃然大怒,誓不服從。
康熙登基後,吳三桂見他年幼,想要逐步擴大自己的權力,趁機奪取政權。奈何權臣鰲拜把持朝政,吳三桂難以得手。鰲拜死後,索額圖繼續推行專制,要削減三藩權力。吳三桂看清形勢,知道自己難保封地,遂狂暴難服,決心起事。
熟悉平西王的老將張可大感到事態嚴重,前來勸諫:“大王,明廷已亡,我輩宜潛心積德,以保社稷;不可再起兵造反,誤國誤民。”
平西王哂之:“老將軍言重了。朕與清廷結好多年,生死與共。只求一方太平,安民理政;絕無異心。”
張可大聞言大驚:“大王,您莫要妄動干戈!臣等定會死守國土,誓不叛變。”
平西王臉色陰沉:“好個死守國土!當初我開山海關之門,方得漢人重見天日;今日要反,也是為了漢人之福!”
張可大跪地苦苦哀求:“大王三思!明君在天,諸位先人在上,亦會責備大王不忠不義!”
平西王勃然大怒,命左右將張可大忽禍!張可大身死,魂歸故里,成為平西王叛變的第一個犧牲者。
老將張可大忠心耿耿,多次前來勸諫。吳三桂強詞奪理,假意裝作沒有反心。張可大叩頭痛哭,以先人之名苦勸吳三桂,最終仍無法感化他。吳三桂一怒之下將張可大殺害,可見其內心已經堅決要背叛滿清。張將軍為忠君報國而獻出寶貴生命,其精神永世難忘。
三、起兵反清,初戰告捷
康熙十五年正月,平西王以“清君侵奪,臺臣失職”為名,在成都起兵反叛。立刻得到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的響應,各路義軍雲集,聲勢浩大。
平西王派大將馬守應、王屏藩進軍湖廣;孫延齡、焦追世受命奪取兩廣。自己則率主力北上關中。一時間,陝西、四川、湖南、廣西等地盡失,清軍節節敗退,人心惶惶。
面對叛軍來勢洶洶,康熙帝幾欲棄城逃跑。大學士張玉書進諫:“陛下方二十餘歲,正值英姿颯爽之時,豈可避禍棄國!微臣等定死戰於城下,誓不叛變!”
康熙帝聞言,稍定心神。率文武百官跪拜天地,祈求上蒼保佑大清江山。同時派悍將波爾察往湖廣擊吳軍;索尼、赫連布撤防四川。
吳三桂起兵後,各路義軍響應,一時間清朝四面楚歌。村民們爭相傳頌吳三桂“忠義血性,為漢族雪恥”的美名。據說當時湖南一帶百姓歡迎吳軍入城,恨不能親手宰殺滿族人。吳三桂北上時,關中父老也紛紛前來獻糧助戰。一時間,吳三桂聲威鵲起,人心向背。
康熙本欲丟盔棄甲逃命,幸虧張玉書進言堅定了他的決心。康熙也明白FORM神保國之道,連忙祈禱求神佑,並派波爾察等名將禦敵。兩軍在湖北展開激戰,勝負懸而未決。
四、議和誤事,大勢已去
就在吳軍勝利在望之際,平西王突然改變主意,向康熙請議和。
此舉引起部下不滿,馬守應諫道:“大王,大勢已去,速戰速決,方為上策。不可給敵人喘息之機!”
平西王卻道:“朕與清廷結好多年,生死與共。只求一方太平,安民理政;絕無異心。”
馬守應嘆道:“大王決策果真失誤!今日之舉,會使大局為之一變。”
不久,雙方展開會議。康熙表示可以承認平西王領有部分土地。平西王要求清軍退回長江以北,長江以南盡歸大周。
康熙不肯,會議破裂。清軍趁機重整旗鼓,平西王倉促應戰,竟在武昌慘敗北逃。此後,大軍屢戰屢敗,士氣低落。
吳三桂大軍壓境,康熙朝野恐慌。此時吳三桂卻突然提議停戰議和,引發部下不解。有人猜測是吳三桂性格中的優柔寡斷所致;亦有人認為是吳三桂誤信康熙誠意。無論如何,這個決定直接導致大好局勢落空。
會議上,康熙態度強硬,吳三桂軟化立場,結果談判破裂。在這關鍵的數月間隙,康熙迅速調兵遣將,士氣大振。雙方大戰武昌,吳三桂竟然慘敗,此役直接扭轉了戰局。自此之後,吳軍再無回天之力,節節潰敗。
五、衡陽稱帝,復國Finale
康熙十七年,平西王退守湖南衡陽,自立為帝,改元“永樂”。不久被清軍生擒,解往北京處死。至此,吳三桂叛變宣告失敗。
平西王之死,讓廣大漢人痛心疾首。長輩感嘆道:“吳三桂若當初果斷出兵,斬荊州之固守,直取揚州;康熙必無倖免之理!”
青年們也嘆息,平西王一生起伏,最終功虧一簣。若非當初議和之舉,興許天下真可洗刷滿洲之汙,再現中華之盛!
吳三桂在衡陽稱帝,並未能扭轉敗局,很快便被清軍俘獲。他作為漢族領袖,在生死攸關之際,依然挺直脊樑,執著追求民族獨立的理想。滿清俘虜他後,將他慢慢凌遲處死,極盡殘酷。吳三桂面對酷刑,壯烈赴死,令人肅然起敬。
吳三桂死後,很多漢人士大夫痛心疾首。他們認為,當初若吳三桂能夠抓住戰爭優勢,直取北京,就可能一舉推翻滿清統治。青年學子也追思吳三桂曾幾何時,離成功只一步之遙,若非當初錯誤決策,天下局勢必然已改。吳三桂雖敗猶榮,其抗清事蹟永世流芳。
結語
吳三桂一生可歌可泣,他曾為人民盡心盡力,也曾在關鍵時刻犯下失誤。雖一生最終功敗垂成,但那凜烈的反清精神,仍然激勵著無數仰慕正義、熱愛家國的心靈。平西王作古雖已三百年,但他的故事永遠值得我們銘記與敬仰。
宣告:文圖均轉載網路,內容未核實,如有侵,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