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發動北伐,成功從蒙古奪取了漠南大片土地,包括鄂爾多斯高原的弱水河流域、鄂爾多斯高原、河套平原、西遼河流域以及呼倫貝爾高原,基本和現代的內蒙古範圍相當。這些土地處於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過渡地帶,可以遊牧,也可以農耕。歷史上,漢唐都是透過佔據漠南而防禦或者主動出擊漠北的遊牧民族,
漠南之地的核心是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兩地加起來就是廣義的河套地區。河套平原是塞北難得的平原,有黃河穿流而過,水資源較為豐富,土壤肥沃,綠草茵茵。遊牧民族佔據這裡,牲畜就能夠迅速繁榮,部落也可以實現快速壯大。要是中原王朝攻佔此地,就可以屯田、駐兵、並憑藉陰山、戈壁灘這兩道天然屏障來抵禦漠北的遊牧民族。
因此,河套平原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跳板,是遊牧民族侵入黃土高原和關中的一個跳板,也是中原王朝經營大漠的前沿陣地。戰國時期,趙國曾征服此地的婁煩、林胡,設定雲中郡,以作為南下攻秦的後方。秦朝統一後,北伐匈奴,奪取河南地(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西部,設定九原郡。漢朝,曾在此大規模屯田,修建內外長城,以抵禦匈奴南下。北魏時期,設六鎮以抵禦柔然;唐朝時期,同樣在這裡駐兵屯田,抵禦突厥和回鶻。
朱元璋在奪取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後,就在河套平原到山西、河北以北的塞外設定了一系列的衛所,駐紮了邊防軍隊。主要的衛所有東勝衛、東勝左衛、東勝右衛、安東中屯衛、雲川衛、鎮虜衛、定邊衛、鎮朔衛、高山衛、宣府衛等。為了統一管轄這些衛所,朱元璋又從山西都司中分出了山西行都司,駐紮大同。
而西遼河、呼倫貝爾高原一帶,位於大興安嶺的西側,是東胡系民族興起的搖籃,歷史上的鮮卑、烏桓、契丹、室韋、蒙古等都在此崛起。明朝初期,朱元璋派遣藍玉北伐,到達了呼倫貝爾一帶,基本擊潰了北元的勢力,史稱“捕魚兒之戰”。此戰後,呼倫貝爾一帶遊牧的兀良哈蒙古歸順於明朝,朱元璋冊封為朵顏、泰寧、福餘三個衛,史稱“朵顏三衛”。
捕魚兒之戰地圖
為了進隔開蒙古和女真,明朝又在西遼河流域設定了諸多的衛所,全部隸屬於大寧都司管轄。為了實現藩王守邊,朱元璋還將寧王派遣到了大寧都司,和朱棣一起抵禦蒙古。
明朝在漠南屯田,實行“兵農合一”的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當時山西塞外的衛所“屯田二千六百四十九頃,歲收粟豆九萬九千二百四十餘石”,平均畝產0.37石(約60市斤)。
不過,到了永樂年間,就大肆將塞外的都司、衛所廢除或者內遷,將軍隊遷徙到內地。例如大寧都司在靖難之役期間被廢除,1403年恢復,但是重設點在保定。河套的東勝衛,在1402年內遷到河北盧龍縣;1403年,開平衛從塞外遷徙到北京。1406年,“復設開平衛”還於舊治,這是為了服務朱棣的北伐。1430年,開平衛最終內遷。
內遷後的衛所
有人認為,朱棣南遷衛所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氣候變冷,塞北難以耕種,防禦困難,因而朱棣選擇收縮防線。但仔細研究,這個說法靠不住。從朱元璋到朱棣時期,不過幾十年,氣候不可能出現大幅度的變化。
後來蒙古佔據了河套,俺答汗招漢人開發耕地,“所種皆谷黍蜀秫糜子”。1554年,有一個叫做丘富的漢人曾逃到河套“招集亡命,居豐州,築城自衛,構宮殿,墾水田,號曰板升”;萬曆年間,又有漢人遷入河套,開田萬頃,“連村數百”。可見,明朝的河套完全是可以進行屯田的。
朱棣放棄塞北衛所的主要原因,應該和靖難之役有關。1399年,建文帝即位,開始了削藩。朱棣為了奪取帝位,發動了“靖難之役”。但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那是需要軍隊的。為此,朱棣脅寧王起兵,獲得了大寧都司的8萬精兵,而當時受大寧都司節制的朵顏三衛也加入了朱棣的陣營。此後,朱棣就派遣帶領大寧都司、寧王和朵顏三衛的軍隊不斷對建文帝發動進攻,最終奪取了帝位。
1402年,朱棣即位,史稱明成祖。在“靖難之役”期間,長城塞外的衛所軍隊大部分被朱棣調走,塞北空虛。朱棣即位後,又繼續削藩。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中,以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的軍隊最多,因為他們需要抵禦北方的蒙古,因而也被稱為“塞王”。
而朱棣削藩,就要將奪取其兵權。沒有了兵權,這些塞王就失去了分封的意義。於是,朱棣直接下令將這些塞王內遷,例如遼東的沈王在1409年遷徙到山西潞州,遼王內遷到湖北,寧王遷徙到南昌。尤其是寧王內遷影響很大,導致西遼河一帶空虛,防禦困難。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明朝軍屯制度的破壞。明朝前期的軍事制度主要是軍屯制度,《明史・兵志》說:“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軍屯制度,就是“兵農合一”,軍戶既要耕地,也要作戰,並且不能轉行為其他行業。這種制度可以減少明朝的軍費開支,但對軍戶的剝削是非常慘重的。天下穩定後,農民不願意為軍戶,紛紛逃亡,於是軍屯制度開始崩潰。而塞外環境惡劣,糧食難以自足,也就首先開始崩潰。
另外,補給的困難也是重要的原因。明朝的衛所是建立在屯田基礎之上的,如果屯田的糧食不能自足,那就需要附近的州縣提供糧草。例如,河套平原在洪武年間歸屬山西行都司管轄,但河套平原的糧食顯然無法自足,需要朝廷提供補給。按照明朝的衛所制度,明朝的山西省就要給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提供糧草。但是從山西到達塞外,只能走陸運,運輸成本很高。從節省成本的角度來看,在塞外駐紮軍隊顯然是不經濟的行為。為此,朱棣只好將塞外的衛所內遷。
明朝藩王分佈和內遷示意圖
那麼後來的清朝為何沒有這個補給困難的問題呢?主要原因就是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在塞外駐紮的軍隊主要是滿洲、蒙古軍隊,很少有漢八旗和綠營。漢人軍隊對對糧食的消耗很大,但是滿洲和蒙古人習慣吃牛羊,對糧食的需求就要少一些。因此滿洲、蒙古軍隊駐紮在塞外,基本可以實現自足,補給成本自然就低。
朱棣內遷的衛所,對明朝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導致明朝的邊界線收縮了幾百公里。此後,明朝的邊界線基本就在長城一線,出現了所謂的“天子守邊”的現象。朱棣之後,明朝不斷修建長城,形成了東到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明朝的軍隊在長城以內駐紮,形成了“九邊”。
由於明朝放棄大片的國土,導致塞北空虛,於是北方的蒙古各部紛紛遊牧到河套、鄂爾多斯高原、西遼河等地。就在永樂初年,兀良哈蒙古就南遷到了西遼河流域,並威脅見到了北京。兀良哈原本是朱棣的盟友,朱棣曾答應成功後將大寧一帶贈送給兀良哈作為牧場。在靖難之役中,大寧都司南遷,兀良哈部就佔據了此地。而朱棣即位後,兀良哈部和朱棣鬧翻,直接歸附了韃靼部。
河套地區,由於明朝軍隊撤走,蒙古人就逐漸佔據了此地。1430年,瓦剌的脫歡擊敗了韃靼的首領阿魯臺,統一了蒙古高原。阿魯臺在漠北無法立足,於是南遷到了漠南,遊牧於遼東至大同邊外,史稱“阿魯臺敗北,部曲離散,多於近邊假息”。這時候,兀良哈蒙古也歸順了瓦剌。後來,也先就讓兀良哈蒙古進入河套平原,駐紮在陰山之下。於是,兀良哈開始了西遷的程序,明朝史料稱之為“北虜入套”,可笑的是譚其驤的明朝全圖還將河套畫在明朝版圖之內。
這些蒙古人進入河套,還屢次侵犯明朝長城一線的寧夏、延綏、永昌、莊浪、古浪、鎮番等變鎮。
河套在陝西黃河之南,自寧夏至山西偏頭關凡二千里,古有城池屯堡兵民耕牧其中,後以闊遠難守內徙而棄之,自是草木深茂,人跡罕至。天順間虜酋阿羅出入居之,時出劫掠。成化初毛裡孩、白七加思蘭、李羅忽、滿都繼至,初猶去駐不常。六年以後為久居計,深入諸郡殺掠人畜,動輒數千百萬,歲常四三人。——《明憲宗實錄》
到了明朝中期,韃靼再次崛起,其達延汗等進入了漠南,並將河套作為了大本營。而明朝自從永樂年間放棄河套平原之後,就從未想過收復。蒙古得到了漠南,和明朝以長城為界,導致明朝北方的萬里邊界線完全暴露在蒙古的侵犯之下。蒙古人主要採取游擊戰術,來去無蹤,讓明朝的九邊重鎮難以應對。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就發生在長城附近,而明中期的庚戌之變更是發生在北京城,可見邊界線的南遷使得明朝的邊防壓力倍增。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曆代古地圖和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3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加我的V信(BDWZ1990)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