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網際網路的網路熱詞與話題千千萬,22年被飛盤和glamping刷屏的小編,發現23年身邊年輕人又紛紛當上特種兵、開始citywalk。
當大家在為“陰陽怪氣第一名”loopy這隻粉紅小海狸上頭的時候,曾經的頂流女明星琳娜貝爾則默默下線,難逃“過氣”的命運。
儘管人們的喜好翻新了一輪又一輪,有個關鍵詞熱度卻不減反增。那就是——女性主義。
其實,女性主義比飛盤火的更早。2020年就被民間稱為“女性主義元年”,而2023年更是女性主義議題井噴的一年:
在地鐵和社交媒體上,你能看到人手一本上野千鶴子(日本社會學家、女性主義者)的《始於極限》;在大大小小的播客裡,你都能聽到人們討論女性主義。
地鐵上讀《始於極限》from小紅書@北京地鐵看書的人bot
看完《芭比》走出電影院的觀眾也紛紛開始反思,並把那番精彩獨白po到朋友圈,配上文案“我們好像可以成為一切想成為的人”。
PART 01
什麼是「女性主義」
那麼女性主義究竟是什麼?
上野老師一針見血地告訴我們,女性主義是一種基於女性愛自己身為女性這一事實的思想。
因為很多時候,“厭女”不是來自社會的惡意和對女性的曲解,更多是女性本身對自己的質疑。
《芭比》裡也想要傳達一個樸實無華的道理,每個女孩都是公主。我們需要深信,你能成為的最美好的人就是自己。
令人欣慰的是,在《芭比》以外,我們其實早就接觸到關注女性作為個體的影視。不專門從事性別研究的普通人,對女性主義的定義都來自接觸過的這些文字與畫面。
比如去年很火的日劇《重啟人生》,轉世和重生題材也很常見,但重啟人生沒有那種俗套的目的——為了讓兩性之間的愛情圓滿,卻給我們展現了身為女性,何為獨立與選擇。
女主麻美最初只是不想下輩子成為食蟻獸,於是選擇再來一遍“多積功德”。每次從頭來過,她都不忘記幫幼兒園同學解決家庭離散的危機。
活到最後,多活一次的動力源自拯救自己最要好的發小,為了讓她逃離空難的命運,麻美甚至努力成為最年輕的女機長,阻止那次航班的起飛。
雖然情節是虛構,但看到這段,很多人開始反思:現實中我們是否都預設包括機長在內的很多職業都是男性,沒有女性的參與。
還有許多人(包括小編)心中的神劇《我的天才女友》,它和近年網飛/HBO席捲英美國家的那些爽劇不同,以2位女性的友誼與成長為主線。
我們被埃萊娜和莉拉的故事深深吸引——有秘密交換少女心事,有嫉妒競爭,也有彼此支撐,共享逃離與探索世界的夢。
其中有個隱含的部分,便是兩位女孩成長中經歷過的無數困難,折射出女性身為弱勢群體的境遇。
就像上野老師還說過,“女性主義絕不是弱者試圖變為強者的思想,女性主義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這也是女性主義想要喚醒廣大女生的事實。
PART 02
書寫「不可能」的她們
女性主義,還在於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到2024年了,你會發現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意識中,女生還是那些條條框框:似乎就應該成家、相夫教子,就得是文靜一掛,成為肌肉猛女會被網友潑冷水“女生練太大不好”。
這種性別標籤在學術圈尤其顯著。我們從小聽到大的就是女生不擅長學數學、學理科,到工作又是女性不適合搞學術。
研究黑猩猩出名的動物學家珍·古道爾
凡是報道涉及優秀的女性學者,都要說“女科學家”或是加上美女學霸這種字首。
而針對性別身份困境,新京報《開場:女性學者訪談》便邀請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等十幾名知名女性學者進行深度對談。
圖片@新京報書評週刊
她們是各行各業的燈塔,在她們的言語之中,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力量,支援我們在自己的事業追求中繼續前進,不斷深耕。
圖片@新京報書評週刊
對這些女性學者來說,“學術研究不僅是事業、愛好,更是體認自身,尋找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女性當然也可以迸發優秀的思想,擁有學術領域以及各個領域的發言權。比起害怕辜負別人期待,我們更應該尋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動力,擁有前行的勇氣。
她們的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必在“學者”或是諾獎得主前面加上“女性”二字強調。
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耀眼優秀的女性,以行動告訴我們“她力量”的存在。2023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克勞迪亞·戈爾丁(Claudia Goldin)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戈爾丁目前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也是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還曾在1989年至2017年擔任過美國經濟發展研究局(NBER)的主任。
作為一名經濟歷史學家和勞動經濟學家,在這幾十年,她始終堅持探索性別話題,在女性就業與性別歧視、男女同校、經濟不平等性等領域提出諸多深刻觀點,幫助社會了解女性在勞動中的重要角色。
而正因為這些貢獻,戈爾丁獲得了諾貝爾獎。此前的經濟學諾獎獲得者基本都是男性,女性獲獎者均是與他人分享該獎。戈爾丁則成了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首次獨享此桂冠的女性。
當然,不光是學術界名人,在想要以自我力量撼動世界的普通人裡,也有許多不可忽略的光芒。
這裡,我們想分享2位Gapper的故事,以及她們對“她力量”的想法。
前段時間,我們正好推出了女性覺醒相關專案,Angela和Ying分別是「她力量」巴厘島站和瑞典站的領隊。聽聽她們怎麼說——
@Angela
Angela是2013-2014年Gapper斯里蘭卡專案的協調員,隨後在新加坡國立、莫納什及牛津先後攻讀漢語言教育、心理藝術及正念課程。
5年後因為公益我們再次相遇,於是從2020年開始,她不僅擔任Gapper對外漢語及研學課程導師,還長期為我們的公益夥伴認知症機構提供藝術療愈支援。
□她力量專題短採訪:對話Angela
Q 用一句話說說你眼中的女性主義和“她力量”是什麼?
在生活中我沒有用到女性主義,因為在我被定義為女性之前,我首先是作為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當我開始用性別去區分和評判這類群體應如何,不應如何的時候,我想我已經掉入了帶有批判的偏見中。於我而言,女性是一個因素factor,就像身高、體重、喜好、認知等等一樣,它透過與生命其他因素的無限組合,造就了生命狀態的無限可能,從而賦予了無限的選擇。力量的呈現在於我如何運用這個因素,去探索和創造不被定義的人生。
Q 你的過往主要經歷中,哪一段最符合這個定義,覺得可以讓更多女性受到影響與啟發?
在過往的諮詢工作中,我發現每一位來訪者的breakthrough, 都發生在放下對自我固有認知的那個時刻。打破年齡的刻板印象,打破家庭結構的刻板印象,打破情感模式的刻板印象等等,我和他們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Q 在對女性主義的接觸中,你覺得什麼時間的什麼事件,是你關鍵性的“覺醒時刻”?
每個人對覺醒的定義和認知都不同。在我的體驗中,覺醒是由外向內的一個轉化過程。沒有什麼特殊的節點,而是我開始不斷地好奇經歷的種種到底是因何而來。當聽到別人讚美我的時候,為什麼感受到了喜悅?當我跟其他人對比的時候,為什麼感受到了失落?我經歷的喜怒哀樂,到底是誰創造的?這個時候,我發現外在的世界都是內在的投射。那麼我生而為人,身為女性,我問自己:你決定選擇什麼?
@Ying
Ying是2016年Gapper柬埔寨專案的參與者、2016-2017年Gapper斯里蘭卡、泰國及中國雲南的專案協調員。
後來她前往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攻讀傳播學,5年後我們再次相遇,她成為了Gapper歐洲冰島專案的負責人以及海外市場課程和品牌出海策劃的創始人,還在中瑞推進著跨文化女性社群InspireHer的建設。
□她力量專題短採訪:對話Ying
Q 用一句話說說你眼中的女性主義和“她力量”是什麼?
每位女生/女人/女士都應該有不被裹挾、自由選擇的機會。
Q 你的過往主要經歷中,哪一段最符合這個定義,覺得可以讓更多女性受到影響與啟發?
其實,我對於女性主義的理解並非來自於某個特定而驟然的經歷,因為在我的個人生活中,我依然會時常陷入糾結、妥協和退讓之中。
以最為普遍的例子——擁有穩定工作、結婚生子為例吧。我相信大多數女孩子都曾經面臨過這樣的壓力。
本科畢業後,我拒絕了父母想讓我考研考公的計劃,選擇了留學。儘管當時家人支援我的決定,但他們期望著我回家,過上他們心目中所謂的“平穩”生活。
然而,當畢業的日子漸近,我意識到如果回家,最終會不得不妥協,過上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並不是說這種生活不好,只是它並不符合我的期望。我明白自己承受不住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因此,即便身體出現問題,醫生開了不能大量工作的診斷證書,我仍在準備畢業答辯的同時每週準備三四十份的工作申請。
我很幸運,在內心沒有足夠強大以抵禦巨大壓力的時候,找到了逃避的機會。而很多人或許並未看到其他的選項,就已經在壓力的裹挾下做出了選擇。
所以,對我而言,女性主義就是有機會去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可以選擇結婚生子,做一個母親,但如果我不選擇這個選項,我同樣是被認可和接受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年開始建立一個跨文化的女性社群(InspireHer),想要連線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多的機會。當我們聆聽更多的故事時,也許更多隱藏的選擇會悄然在我們生活中顯現。
另一個小插曲是,本科時我做了一年多的Gapper協調員,去了很多地方,結交了很多有趣的姐妹。當我告訴家人我沒有回家、沒有結婚生子的打算時,親戚的第一反應是:“就不應該讓她去Gapper,心都玩野了。”
你看,即便你高聲表達自己想要的事情,只要這件事情不符合期望,它會被認為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只是被“帶壞了”,因為你“不應該”有這些機會。
Q 在對女性主義的接觸中,你覺得什麼時間的什麼事件,是你關鍵性的“覺醒時刻”?
在我個人的覺醒過程中,或許沒特定某個瞬間的啟示,而是透過一系列微小的事件層層疊加,不斷地更新著我的認知和看法。這其中有幾件對我影響深遠的事情:
一個是前兩年和男友一同去看房。在不清楚我們誰是購房者,或者是否一起購買的情況下,房產中介(中年男性)對我的問題顯得不屑一顧,甚至在回答時顯露出輕蔑的態度。相反,對男友的問題(即便是我能回答的簡單問題),中介則態度極為恭敬。這次經歷讓我意識到,出於某種“顯而易見”的假設,這名中介眼中,我似乎只是一個無需搭理的配角,而我的男友才是出資人(雖然事實正好相反)。
去年初開始使用小紅書分享個人經歷@阿Ying的海外生存日誌,其中有一篇涉及在瑞典約會時被稱為“asian are easy”的經歷,在我的視角是在分享一次種族歧視的經歷,但評論區卻充斥著很多男性發表更過分的言論。這讓我意識到,對很多人而言,女性在許多情況下都被視為「帶有原罪」,不管你做了什麼,無論對與錯,都需要先反思自己。
@阿Ying的海外生存日誌
此外,無意間瞭解到汽車安全帶的設計是按照男性生理結構設計,這意味著在相同事故中,女性受傷和死亡的機率要遠高於男性。而且不僅僅是安全帶,很多日常設計都是以男性為基準,這讓女性即使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依然缺乏選擇權。
前面幾件小事或許帶有情感壓力和個人認知偏差,但在關乎到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問題上,女性仍然缺乏平等的機會選擇,這對我產生了深遠的觸動。
PART 03
Gapper與「她力量」
很自豪地說,Gapper從創立伊始,就與女性力量緊密聯結。
Gapper的誕生,就是兩位女生碰撞的火花。而Gapper專案95%都是女性參與者,我們在過去幾百上千次公益實踐中,親眼目睹女性力量給社群帶來的無限能量,以及她們身上的無限潛力。
Gapper也希望提供能幫助更多女性自我探索與成長的平臺。於是在成立10+年後,我們推出她力量專題專案,幫助女性發掘屬於自己的“覺醒時刻”。
現在,Gapper有不同國家不同維度去參與女性議題的「她力量」專案。
「她力量」瑞典專案聚焦領導力與溝通,這場旅行將聚集跟你一樣,投身於熱愛事業的職場女性與想要創業的人群。
不僅成員彼此之間可以共享與交流,一起探索未來的可能性,我們會向外攝取經驗,參加領導力工作坊,解析國際商業基本邏輯。並與行業傑出女性面對面交流,體驗商業精英社交,提升個人商業能力儲備。
此外,還有導師啟發式帶領的思維訓練營,探討如何將個人激情投入所熱愛事業的發展之中,幫助追求人生理想。
我們還會邀請來自不同背景及領域的高淨值女性精英一起“fika”,在喝咖啡聊天中交流分享商業經驗,尋找與探索更多可能性。
點選“Gapper小程式”報名
↓↓↓
在巴厘島,「她力量」更多是一場重新認識自我的旅程。
內在的精神覺醒,不僅是能與外界好好溝通,更是為了反哺自己之後的生活。
在巴厘島的這幾天,我們將透過正念行走、瑜伽冥想、音樂療愈、正念繪畫、純念練習、聲音療愈及內觀課程等,喚醒女性的內在力量,激發寬解女性焦慮的智慧與能量。
巴厘島有強大的療愈磁場,烏布的稻田與山間更體現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可以賦予我們無限能量,幫助女性喚醒覺知。
下一期2月12日(已成團)
點選“Gapper小程式”報名
↓↓↓
我們邀請廣大女性一起加入「她力量」的行動中,讓更多女性,直到每位女性都自我覺醒。
不被操控、不依附,過屬於自己的瀟灑人生。我們,無所不能!
⛰️
本文編輯/ plu
本文素材/ Gapper自攝、影視截圖、網路(侵刪)
1.諮詢郵箱:[email protected](2個工作日內回覆)
2.微信客服Gapper小天使:Gapper321(新增時請備註意向專案)
3.諮詢電話:400 606 5502(諮詢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9:00am - 12:00 am / 2:30pm - 6:00 pm)
↓後臺回覆關鍵詞解鎖更多國內專案↓
冰島、摩洛哥、巴厘島、泰國、尼泊爾、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疆、敦煌、海南西島、貴州廈格、雲南鎮雄、雲南維西......
2024 Embrace the 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