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第七天,北上深杭寫字樓裡忙碌了一整年,卸下KPI或是OKR的打工人,你們胖了幾斤?
一線城市為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卻恰恰缺少生活本身;闊別已久的家鄉或許缺少收入豐厚的工作,但卻是生活最好的容器——沒有擠破頭的地鐵,沒有行色匆匆的通勤,沒有便利店的速凍包子……最重要的是,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吃個早飯了。
早餐,還是早茶?一個“茶”字,給早餐的含義帶來微妙的不同。這種以廣東為招牌的飲食習慣,將一壺茶、一口食,融合成為一種生活與社交方式。就像茶這個字本身,從古至今從來都與“快”無關。它似乎永遠象徵著一種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伴隨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儀式感,將中國人特有的怡然自得演繹得淋漓盡致。
享受早餐,就意味著享受生活,作為早餐中最愜意的方式,早茶足以反映出人們對生活的看重,從而也成為我們看向這座城市的視窗。大年初七,悅遊帶你穿越祖國大陸的東西南北,看看相隔千里的人們,如何將“早”與“茶”過成生活。
江蘇人將去茶樓吃早餐稱為“吃茶”。若認真論起,兩淮的早茶文化還要早於兩廣。
江蘇自古魚米之鄉,而今天揚州、泰州所在的淮左之地,更是依仗自西漢至明清的食鹽專賣之權,成為彼時中國首屈一指的富庶所在。兩淮鹽商憑藉臨海鹽場的豐產與大運河樞紐的地利,壟斷食鹽市場長達數百年,揚泰自古繁華,也大多因此而起。
開啟一張揚州市的旅遊名勝列表,一半以上的景區和非遺都是鹽商養活的——從建築園林到淮揚名菜,從戲曲藝術到揚州八怪,還有數不清的澡堂、茶館……時至今日仍不難想象,數百年前這座城市圍繞著鹽商們從早到晚從頭到腳的需求而忙碌運轉的樣子。無怪時人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瘦西湖晨霧
正是這般載譽史冊的富庶,為揚州與泰州獨特的蘇式早茶文化奠定了基礎。雖說不如粵式早茶聞名遐邇,但蘇式早茶確實別有一番腔調,便是茶樓裡那風簾翠幕的氛圍,就與粵式茶樓的煙火氣頗為不同。江南茶樓大多依水而建、古色古香,頗具水鄉風情,有時還能聽到評彈小調輕攏慢捻、低吟淺唱,可謂是臺上餘音繞樑,臺下茶香悠長。
揚州的茶樓,最有名的是三春三園——富春、冶春、共和春,以及趣園、怡園和香園。各家的價位豐儉由人,口味各具特色,也總少不了桌上的一壺好茶。江南自古產好茶,一日之初的早茶更是講究。不同於粵式早茶以濃厚的普洱和鐵觀音“刮油”,揚州人鍾愛綠茶的清新,尤以本地特產的綠楊春為最。綠楊春湯色澄澈、口味清淡,搭配的點心自然也是一派玲瓏剔透的江南風情。
揚州冶春茶社
蘇式早茶的茶點,首推蟹黃湯包。揚州人常說的“早上皮包水”,就是指這水燈籠一樣的湯包了。巴掌大的湯包皮薄筋軟,平攤在盤中時像一朵綻放的菊花,提起來又沉甸甸的,對著燈光能看清裡面流動的湯水。上菜時候湯包旁邊總是放著吸管,就是要你先用吸管扎進蟹黃湯包中喝湯。湯汁鮮味十足,包子皮薄餡鮮,這精工細作的蟹黃湯包實在令人回味。
蟹黃湯包
而到了泰州,蟹黃湯包、燙乾絲這些淮揚名點自然也是少不了的,還有原產自泰興的黃橋燒餅,如今也是大江南北家喻戶曉的著名小吃了。或許因為離海更近,泰州人的早茶還要加上一碗魚湯餛飩或是魚湯麵——南方的面與北方不同,往往不是吃麵本身,而是為了那一碗調味鮮美的湯頭。對於江南人來說,一餐湯湯水水、慢慢悠悠的早茶,才能真正開啟一天的美好生活。
左:魚湯麵,右:燙乾絲
你也許不會將早茶與西藏扯上聯絡,即使是藏族同胞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每天早上都在喝早茶嗎?但實際上卻是,西藏及周邊藏族地區人們的早餐上,永遠少不了一碗酥油茶。
西藏的酥油茶,想必去過青藏高原的朋友們都不會陌生。所謂酥油,有點類似於西餐中的黃油,但原料並非牛奶而是高原上的犛牛奶或羊奶,製作工藝和口感也較黃油有所不同。而其中的茶與蒙古茶類似,也是磚茶,由南方經茶馬古道運送到高原之上,是自古以來重要的貿易商品。在植被稀少、物質匱乏的青藏高原,茶為當地牧民的飲食帶來寶貴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可謂“不可一日無茶”。將磚茶熬成茶湯,加入酥油和鹽,就是酥油茶了。
酥油茶及藏式茶壺
當你因為高原反應而頭疼欲裂的時候,藏族朋友總會遞上一碗酥油茶,在寒風和缺氧之中為你帶來難得的一絲慰藉——有人說酥油茶可以治高反,其實沒有什麼醫學或藥理上的依據,而是因為喝到了熱飲、補充了能量而緩解了身體的不適。
而在藏族同胞的日常之中,將酥油茶配上青稞糌粑、鹽糖,就是藏族同胞最普遍的早餐了。豐盛一點的話,還可以加上奶製品和牛羊肉乾、麵食,整體與內蒙古的早餐有些相似。這樣吃法對於高原的生活和勞作來說非常實用,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飽腹感,營養也足夠豐富,而且茶葉也有提神醒腦的效果,讓勞作繁忙的牧民們保持專注。
熱氣騰騰的西藏酥油茶
毫無疑問,酥油茶是一種與青藏高原繫結的食物,雖然很少有人將它們排入中華美食榜前列,但對於在高原上生活或旅行的人們而言,一碗酥油茶永遠不可或缺。
高原不產茶,開啟一張中國茶地圖,西藏總是一片空白,但自唐朝起上千年來茶馬古道上的馬隊和行商,將一塊塊茶磚運上青藏高原,讓這片藏地雪域與中原大地緊密聯結。今天的酥油茶,不僅是藏族同胞必不可少的飲品,更是鄭重的待客之禮,對於每一個曾經到訪青藏高原的人而言都意義非凡。
在外工作的廣東人最魂牽夢繞的早餐,大概就是一頓新鮮現做、物美價廉、細嚼慢嚥的早茶。
從湛江到陽江,從惠州到潮州,廣東的每一座城市裡都少不了大大小小的茶樓。自清朝中後期傳承至今的廣府飲茶習俗,如今已成為兩廣文化的代表、官方蓋章的非遺,更是每一個廣東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各地對於早茶點心與菜品各有偏好,但桌上一壺菊花普洱或是鐵觀音總是不變的主角。
粵式早茶店裡的茶具
廣州是粵式早茶文化當之無愧的起源地。西關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就是茶樓扎堆兒的地方,在曾經那個閉關鎖國的年代裡,廣州是偌大中國唯一的外貿視窗,在此背景下誕生的飲茶習俗毫無疑問是一種市井文化——販夫走卒,往來客商,都可在各式各樣的茶鋪裡找到一席之地。
到了今天,廣州的茶樓遍地開花,依舊豐儉由人——從本地人日常光顧的連鎖茶餐廳,到人均300+米其林摘星的高檔粵菜館,凡是能在廣州活過5年的餐廳,必然少不了一批忠實的擁躉和獨家的拿手菜。
豐富多樣的粵式早茶
想要知道廣東人對於早茶有多執著?早上7:45去玉堂春暖看看排隊的盛況就明白了。這個名字稍微有點缺少辨識度,但它的另一個身份可謂大名鼎鼎——白天鵝賓館的附屬餐廳。作為廣州的傳奇五星級酒店,白天鵝在老廣心中的地位當然不同凡響。玉堂春暖的點心以精巧細膩著稱,羊城鮮蝦餃、鮑魚天鵝酥、欖仁薩其馬都是招牌的茶點,油條、流沙包和鳳爪也頗受歡迎。
另一家為人津津樂道的茶樓是號稱“粵菜黃埔軍校”的利苑,與玉堂春暖同樣摘得米其林一星。來到這裡的食客是必點一份楊枝甘露的,畢竟利苑可是這道著名的廣式糖水的創始人。另一個必點菜是貴妃龍蝦泡飯,雖然會顯著拉高預算,但的確是不預訂都吃不到的招牌菜,任誰也不想錯過。
除了摘星的高檔名店,街頭小巷的茶樓也不會讓人失望,即使連鎖店到了週末也往往人滿為患。走進茶樓吃早茶的人們,享受的不僅是一壺清茶、兩三茶點,更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愉悅晨光。
人聲鼎沸的廣式早茶店
與西藏相似,茶在內蒙古,也扮演了非常低調卻舉足輕重的角色。精緻輕巧的早茶在內蒙古是不存在的——這裡對於早餐的最高讚譽叫做:硬早點。
什麼樣的早點能叫硬?在呼和浩特隨便找一家餐廳看一眼就能體會——羊肉大蔥稍麥、水煮蘸著鹽吃的手把肉、羊雜碎,還有鋪滿整張桌子的麵點和奶食,外加一個咕嘟嘟煮著奶茶的大銅鍋……這放在南方足夠一家人吃一天的一桌飯,在內蒙古,就是一頓像模像樣的硬早點了。
內蒙硬核早餐
蒙古奶茶與我們日常拿在手裡的那種杯裝奶茶毫無關係,製作過程透著一股因地制宜的豪邁之氣——大銅鍋擺在餐桌當中燒熱,鍋底放上黃油、炒米,炒出焦香氣,然後把壺裡剛煮好的奶茶“譁”的一下盡數倒入鍋中,撒上幹奶皮、牛肉乾、奶豆腐之類的當地食材,煮至沸騰。
傳統銅鍋與蒙古奶茶
要說內蒙古和廣東一樣都是吃“早茶”,真是一點兒毛病都沒有——你看這一桌子結結實實的優質碳水和蛋白質,不都是靠那一鍋熱氣騰騰的奶茶來融會貫通嗎?但若要請廣東人來嘗一嘗,恐怕一口奶茶喝進肚就要大吃一驚了——這怎麼是鹹的呢?
南方人第一次喝到鹹奶茶的感受大致相當於北方人第一次吃到肉湯圓——不是好不好吃的問題,而是自小到大對於食物認知的“公序良俗”被打破了。
正如天是藍的草是綠的,奶茶怎麼能不是甜的?但一旦突破了這層路徑依賴,細細品味帶著炒米、奶皮和焦香味的蒙古奶茶,你大概會理解內蒙人發明鹹奶茶的根本原因。在天乾物燥、朔風凜冽的內蒙古大草原,奶茶並不是人們酒足飯飽後的休閒飲料,而是一天中能量、溫度與電解質的來源。
熱氣騰騰的蒙古奶茶
至於蒙古奶茶中的茶,和西藏相似,同樣是來自南方的磚茶,是遊牧民族食物中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重要來源,也是自古以來“茶馬互市”的重要商品。在交通不便、物質匱乏的年代裡,奶茶對於大草原上的同胞們而言,是維繫健康的珍貴食材。到了今天,生活變得富裕而便捷,早晨的一鍋奶茶更成了內蒙古人對家鄉最溫暖的眷戀。
茶,這是一種浸潤著中國人千百年歲月的萬能飲料。無論你是奶茶不離手的新時代青年,還是對各種名茶名壺信手拈來的業界老饕,我們每一個的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茶的存在。而與茶几上的茶相比,餐桌上的茶看起來像是配角,卻恰恰是一頓早餐的靈魂所在。
在祖國東西南北的不同餐桌上,無論是東南方讓早餐的戰線拉得很長,長到足以容納下花樣百出的茶點的一壺茶,還是西北方早餐更注重實用性與民族特色,大家都有著同樣的追求——待到茶足飯飽,充實的一天剛開始,生活的曼妙也由此展開。
策劃 / 悅遊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活力海兔
圖片提供 / 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