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湖嶺 周斌
“九江文史”釋出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釋出,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絡方式見本公眾號自動回覆。
現在,和外國人交往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就是七、八線的小縣城也有外國人工作。金髮碧眼或黑膚黑髮的外國人經常現身縣城裡的邊街小巷或商鋪貨攤,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江西南昌府寧州(今九江市修水縣)有一個叫周希令的,就開始和一個歐洲人進行交往,距今已經有409年了,查詢江西修水縣有關歷史,很難發現比周希令更早和歐洲人打交道的修水人。
周希令,字子儀,號滸西,寧州高鄉犀津丁田(今修水縣城黃田裡)人。生於嘉靖丙寅(1566)年二月二十五日戌時,逝於天啟壬戌(1622)年八月二十二日辰時,享年五十七歲。
周希令是萬曆庚子(1600年)鄉試舉人,萬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中周延儒榜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乙卯(1615年)授兵科給事中,庚申(1620年)轉禮科右、左給事中,戶科給事中。光宗朱常洛即位,周希令上中興十二要疏。壬戌(1622年)春闈,周希令為考官房師,所選拔入圍的都是才學出眾的人才,其中有狀元文震孟。這年八月,皇帝嘉獎其功勞,周希令晉階太常寺少卿,九天之後因勞累過度,逝於任上。
死後,學生、狀元文震孟為周希令撰寫墓誌銘。22年後的1644年,周希令墳墓遷移,其長子周先升不遠千里到京師請周希令同榜進士、大學士王應熊撰寫墓誌銘,王撰寫的《明太常寺卿周希令墓誌銘》已載入《義寧州志》。
周希令1613年中進士後,朝廷選派他及同榜進士王應熊、孔貞時和歐洲人陽瑪諾合作,引進西方科技,兩年之後的1615年,四人合作的科技著作《天問略》刊印。
1610年12月15日,日食預報錯誤,激起了朝野制定更科學更準確曆法的強烈呼聲,事件前後持續了一年多。此時,基督教已經傳入中國,而耶穌會傳教士帶來的歷法則準確預報了日食。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歷法,並和傳教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此事得到了萬曆皇帝的支援。
這時,來到中國的傳教士中,陽瑪諾是最懂曆法的人。陽瑪諾(1574—1659,EmmanuelDiaz),葡萄牙人,明朝末年來華的傳教士。先在澳門、韶關等地傳教,1614—1615年擔任中國、日本兩國教區負責人。1621年接受朝廷邀請幫助製造火炮,以後,活動於上海、杭州、江西、福建等地,後定居杭州,1659年卒於杭州。他對中國的主要貢獻是最早向中國介紹伽利略望遠鏡和伽利略的天文發現,還和中國學者周希令等人合作編寫刊印了科技著作《天問略》。
陽瑪諾《天問略》
按照朝廷安排,周希令、王應熊、孔貞時三人對陽瑪諾帶來的天問方面的已經翻譯成中文的著作進行了認真深入的研讀,對不懂的地方和問題,向陽瑪諾提出,陽瑪諾則答疑解惑。在整個過程裡,周希令等三人將所有的問題和回答進行記錄,最後整體成書。《天問略》闡明月相和交食原理,節氣、晝夜和太陽運動,並突出闡述了用伽利略望遠鏡所發現的木星的四顆衛星、月球表面、金星盈虧、太陽黑子及銀河帶的星體結構等知識。由於三人提出的天文學問題非常全面,陽瑪諾回答得也非常詳細,因而《天問略》就成了一本全面介紹西方天文學知識的啟蒙讀本。
此書正文之前,還刊刻了周希令撰寫的《題天問略》、孔貞時撰寫的《天問略小序》、王應熊撰寫的《刻天問略題詞》及陽瑪諾撰寫的序言。在書名之後正文之前,還刻有“泰西陽瑪諾條答,豫章周希令、襪陵孔貞時、巴國王應熊同閱”字樣。
此書的取名源於戰國時期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此詩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聖賢兇頑和治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作者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周希令等三人和陽瑪諾的一問一答,實際上也是對天地日月星辰執行科學真理的探求,是明代時期的“天問”。由於問答的內容相對普通簡略,因而在“天問”二字之後加了一個“略”字,最後定名為《天問略》。
陽瑪諾《天問略》
由於《天問略》一書的問世,催生了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崇禎曆法》的產生,並取代了弊端很多誤差很大的“大統歷”。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滿清入主中原。次年,《崇禎曆法》在西方人湯若望等人的舉薦下有幸在清代得以重新啟用,是為《時憲曆》,又稱為“農曆”,《時憲曆》的頒佈,昭示著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曆法改革得到了階段性成功。沿用至今和公曆並行使用的“農曆”,還是指導農事活動、預報日食月食等自然現象的重要依據。可以這麼說,農曆的產生,明代江西修水人周希令功不可沒。
周希令出身於寧州名門望族,其家族前輩有修水歷史上有名的明代“寧州雙鳳”進士周季麟、周季鳳,刑部尚書週期雍,還有松楊知縣周季邦、四川馬湖知府周昺等人。
為周希令撰寫墓誌銘的文震孟是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為“吳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曾孫,和姚希孟、顧宗孟號稱“吳中三孟”,天啟二年(1622)第十次參加會試後,終於及第,並在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一舉奪得狀元,最後累官至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崇禎九年(1636)病卒。
為周希令改葬撰寫墓誌銘的王應熊(1589年-1647年)字非熊,號春石,四川巴縣(今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人。極聰慧,少家貧,力學,萬曆四十年(1612年)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督川、湖、雲、貴軍務,卒贈太保、建極殿大學士。值得一提的是王應熊氣節高貴忠貞不二,隆武二年(1646),清軍入川,招降王應熊,王卻斬殺來使,以定全軍上下不降滿清不仕二主的決心,後卒於貴州仁懷。
陽瑪諾《天主降生聖經直解》
王應熊在周希令的墓誌銘中前後兩次發出慨嘆:“有明太常周公,其古之所謂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者乎!”“著其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者。”意思是周希令對國家民族有很大功績,而又不為人們所知,充分肯定了周希令為朝廷做出的巨大貢獻。
和周希令、王應熊一起研討天文科學編著《天問略》的孔貞時為池州府建德縣(今東至縣)人,後授檢討,歷起居注,因勞卒。卒於何時何地無考。
【讀後記】陽瑪諾的著作包括:《天問略》《天主聖教十誡直詮》《天主降生聖經直解》《代疑論》等,初稿成稿日期不詳。《天問略》陽瑪諾最早期的中文著作,註明「萬曆乙卯仲秋月泰西陽瑪諾題」,即16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