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際旅遊的期望更高。
2024年,中國遊客的消費情況如何?他們將錢花在哪些地方?
隨著2025年臨近,遊客們的消費計劃又有哪些變化?他們在新一年有多少消費預算,又有怎樣的新型消費偏好?
為了深入洞察中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主流消費人群的動向,環球旅訊與數字100聯合開展每季度一次的持續跟蹤調研。11月28日,在2024 環球旅訊數智論壇·深圳站,廣州旅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瀚明為大家解讀《中國旅遊消費趨勢報告:回顧2024,展望2025》。
廣州旅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瀚明
以下為演講原文,內容有刪減。
在過去的三個季度,我們分別聚焦了不同的主題:
第一季度,我們回顧了2023年的旅遊消費情況及2024年遊客旅遊計劃;
第二季度,我們分析了上半年旅遊出行情況;
第三季度,我們重點關注了2024 年國慶黃金週旅遊出行計劃。
經過這三季度的調研後,第四季度,我們將回顧2024年,並展望2025年。
我們依然選取了中國17個主要經濟城市進行調研,涵蓋了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以及13個新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的調查物件包括2000多位18歲以上的主力消費人群,收入水平基本與中國平均水平接近,尤其是年收入在10萬到30萬之間的中產階層。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誰在旅行?2023年和2024年分別有多少人旅行過?
在收到的2600份問卷調查中,有92%的人表示自己2023年至少旅行過一次;而2024年,旅行過的人比例已上升至97%。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旅遊信心在逐漸回升。
再來看推動力,國內旅遊顯然是大家更為樂觀的部分。2024年省內遊和國內遊的佔比明顯增加;而短途和長途國際旅遊的比例則有所下降,比2023年略低;今年省內和國內旅遊的比例依然較高。
一定程度上,旅遊與收入相關。在我們的樣本中,短途出境和長途出境的旅遊需求呈現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年薪越低,旅遊的慾望越低。
我們將整體人群分為五個收入類別——50萬以上、30萬到50萬、10萬到30萬等,可以看到,這與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收入越高,出遊的意願越強,這一點稍後我們會進一步探討。
這種趨勢也可以從鐵路和民航的統計資料中看出。例如,2023年和2024年前十個月,旅客傳送量和旅客週轉量都在增長,但增長幅度有所不同。具體來說,2019年前十個月,每個鐵路乘客平均乘坐的鐵路距離大約是410公里,而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降至不到370公里,表明人們出行的距離在縮短。
從民航的角度來看,情況正好相反。國內航班的飛行距離逐年增加。以2019年為例,國內航班的平均飛行距離為1454公里,而到了2023年和2024年,這個數字接近1530公里,增長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過去兩年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如新疆、西藏、內蒙古和東北三省有關。大家傾向於選擇更遠的國內旅遊目的地。
然而,國際旅遊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儘管2024年相比於2019年,中國的國際航線恢復到了大約80%的水平,但整體國際旅客的平均出行距離卻從3900公里降到了3700公里。很多原本飛往歐美的長途遊客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飛往中東等較短目的地的旅客增多,顯示出人們出境旅遊的距離在縮短。
在討論2025年旅遊消費趨勢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收入越高的人,往往越願意花錢。資料顯示,收入提升30%的人群,在消費意願上明顯增加,而收入增幅較小的群體(如收入10萬至30萬的人)則更傾向於小幅提高消費。
所以,收入較高的人群,往往有更強的支付能力,並希望在消費上有所提升,而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則保持較為保守的消費態度。
那麼,大家在選擇航班時,最看重的因素是什麼呢?在我們調查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機票價格,當然,起飛落地時刻、免費行李額度是考量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上,收入越高的人更關注會員權益,而對價格優惠的關注則相對較少。
關於航空公司選擇,大家最看重哪些因素呢?調查顯示,服務體驗和餐食是大家最關心的因素。許多消費者在之前的調查中也表達了對服務質量的期待。
特別是在酒店選擇時,會員積分、價效比、接送機服務和綠色環保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尤其在國際旅行中,價效比隨著收入增加有所下降,而綠色環保和接送機服務等因素則成為了更高收入群體的重要考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旅行中,無固定收入的群體除了考慮價效比之外,還考慮綠色環保。可能是因為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不再依賴固定收入,有更多的空間去追求綠色環保等更高層次的需求;而在國際旅行中,無固定收入群體則更加重視接送機服務,也許是這個群體中有許多已退休人士或帶著家人出行的人。
對於酒店品牌的關注,消費者的興趣集中在三個核心點:寵物友好、企業責任和環境體驗。
在用車服務方面,我們對市場上八家主流的打車平臺收集了2000位乘客的意見,同樣發現一些有趣的趨勢:價效比依然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收入較高的消費者對打車軟體的服務範圍要求更高。
他們不僅希望打車軟體能夠提供國內服務,還期望其能夠擴充套件到港澳及境外地區。尤其是收入超過50萬的人群,他們對打車平臺的全球服務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雖然距離春節還有兩到三個月,但已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決定要出行。剩下的大約三分之一的遊客中,大部分表示不出遊,少數人仍在猶豫。
對於已決定出行的人群,最受歡迎的選擇是國內跨省遊,其次是省內。而隨著旅行距離的增加,出境遊選擇逐漸減少。相對來說,最少選擇的仍是回家過年,這與國內假期的多樣化和交通的便利化有關。現在,很多人可能不再拘泥於“春節一定要回家”,而是選擇在假期中探索更多的國內旅遊目的地。
我們也關注了那三分之一未決定或不出行的人群。調查中,我們提供了六個選項供其選擇,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假期天數不夠。許多人可能由於倒班或工作安排等原因,不能充分利用假期出行。
從年齡來看,18到40歲的人群最渴望出遊,超過80%的人表示計劃外出。隨著年齡增長,出行意願有所降低,尤其是55歲以上的人群,無論是猶豫還是決定不出行的人比例都較高。
收入與出行決策也有顯著關係。收入越高的人群,越傾向於決定出行。特別是年收入超過50萬的人群,幾乎都已決定要出遊。相反,年收入較低(如10萬以下)的群體則有更多人在猶豫。特別是年收入在10萬到30萬之間的人群,選擇不出遊的比例甚至高於猶豫的人群。
有趣的是,30到40歲的人群通常選擇出遊,而40到55歲的人群則更傾向於不回家過年,顯示出兩者之間的極端差異。同時,出遊的距離也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越高的人,傾向於選擇更遠的旅遊目的地。
我們還調查了消費者在旅遊決策中的偏好,包括自由行與跟團遊,以及他們選擇何時預定機票和酒店。
在旅遊目的地上,北京無疑是最熱門的城市。至於度假勝地,三亞和哈爾濱是兩個極端,可能是南方人偏愛寒冷的北方,而北方人則渴望溫暖的南方。
出境遊方面,短途目的地如日韓、新加坡、泰國等仍是主流,而長途目的地則包括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至於2025年的旅遊預期,受訪者普遍表示希望國內遊次數有所減少,而國際遊的次數則有所增加。
在調研問卷中,我們也詢問了有多少人計劃將旅行預算增加50%。令人驚訝的是,在收入超過50萬的人群中,70%的人表示計劃這樣做。儘管有人民幣貶值等經濟壓力,大家對未來旅遊還是保持著的樂觀態度。
我們今天的整體解讀就到這裡,如果大家需要購買,可以直接掃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