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市廢墟探險在國內悄然興起。
這是一種探索廢棄建築、廢舊工廠、學校、醫院等被遺忘地方的新型探險型別。其歷史感、荒廢感和神秘氛圍,吸引著無數探險者的目光。
廢墟宛如隱藏在地圖上的時間膠囊,承載著不同時代的人類痕跡,等待著探索者們一一揭開它們的秘密。
它們究竟有何魔力,吸引人們樂此不疲前去?或許,答案就在那些“”。
然潘是一名研究抗癌新藥的科學家,生活在加拿大多倫多。外表看起來嬌小柔弱的她做著嚴謹而精細的科研工作,時常被資料、實驗和邏輯所圍繞。走出實驗室,生活中的她卻熱愛小小的“出軌”,城市探險資深玩家便是然潘另一個精彩的身份。
幾年間,她走遍了北美底特律、費城、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在劇院、教堂、學校、工廠、醫院等各種廢墟中探險。在她的豆瓣和微博主頁上,滿滿都是用相機記錄下的城市廢墟,震撼的場景勾勒著那些建築的迥然往昔。
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廢棄甲殼蟲停車場
然潘對於廢墟最初的神往源於2009年,她閱讀了恰克·帕拉尼克的《搏擊俱樂部》,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我想象中的未來裡,
你在洛克菲勒廢墟構成的峽谷中獵麋;
你沿著Sears大廈外面的爬藤向上攀巖;
你向下望,
在地面舂米的人非常非常渺小;
還有人在廢棄的高速路上曬著鹿肉條。”
被語言震撼的同時,也在然潘心中埋下了要做一名廢墟探險家的種子。與她而言,廢墟的獨特吸引力在於可以讓身處其中的人具象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彷彿過去和未來都近在咫尺,從時間的維度上一切都肉眼可見。
廢棄甲殼蟲停車場
然潘的第一次廢墟探險,是在某個偶然邂逅的夏日海灘遊樂場。已經雜草叢生的遊樂園配上那些代表著“快樂”寓意的建築、滑梯、卡丁車道、泳池,“那種籠罩在陰影之下的奇異美感”讓擁有強大好奇心的她深深沉醉。“透過那些廢棄的建築,對並沒有寫在書中的城市歷史投去的一瞥”,正是更讓她對廢墟探險欲罷不能的重要驅動力。
城市的高速發展,往往以建築的消失為代價。廢墟,在現代社會中成為歷史與現實的分界點,而通往“異世界”的入口,正隱約浮現於這些遺蹟之中。
廢墟探險究竟如何興起?又該如何解讀廢墟美學?我們不妨先將時間的指標撥回到15世紀,彼時的西方人對廢墟尚未有清晰的認識,發掘廢墟也多半出於一些實用主義的思考。然而,當那些被埋藏的古希臘、古羅馬雕塑、壁畫等藝術體重見天日,讓廢墟這一“美”的承載體,瞬間佔據了人們的視野。
位於義大利的廢棄古堡
正是這種對廢墟“美”的重新發現,使廢墟在文藝復興後逐漸成為藝術和文化的焦點。18世紀的歌德便是廢墟美學的重要倡導者,他在義大利旅行時寫下的《義大利之行》(Italienische Reise),多次描繪古羅馬遺蹟。他認為,廢墟不僅是歷史的殘存,更是一種美學體驗:“在這些偉大的遺蹟面前,歷史感和美感交織,使人不禁反思人類的創造力與無常。”
廢墟,原來並不是一個巨大的荒蕪場所,相反,其保留了關於過去和未來的諸多資訊。這一發現讓當時的人們受到極大的震撼和鼓舞。自此,廢墟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審美憑弔和藝術創作的物件。
廢棄的古堡細節圖
當時間再次快進到18世紀,人們對廢墟的執念也從藝術欣賞層面,發展為“城市探險”。人們普遍認為城市探險的起點,是1793年法國人菲力拜·阿斯貝對巴黎人骨洞穴的探索。在那之後,經過近百年的緩慢發展,城市探險的形式逐漸成型。
城市探險者探險的目標一般是地面上的廢棄工廠、學校、商場、醫院、監獄、教堂或是戰爭之後遺留下的堡壘,還有就是地面下的地鐵隧道、防空洞和下水道等。
工業廢墟
近些年,然潘更鐘情於工業類的廢墟。她說,比起教堂、民居之類的地方,工業廢墟的內部結構更復雜,也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間。譬如,歐洲老工業電廠的獨有魅力,是在建設時兼顧了美學和實用性的融合。
位於德國東部的廢棄電廠控制室
然潘說,2023年5月,在德國東部她見到了最漂亮的廢棄電廠控制室,電廠建於1926年,“它不像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建設,更像是一件作品。比如說有些地方會使用玻璃天頂,白天陽光灑進來時會變得非常美輪美奐。”
“整個小鎮非常像國內九十年代末的建築風格,還能看到幾個大爺騎著二八鐵驢,感覺也是很穿越了。”電廠內部十分乾淨,控制室的莫蘭迪配色讓人眼前一亮,控制面板更是由整塊大理石製作,即便一個世紀過去了,依舊微微散發著光澤。
控制檯
很多時候,一處廢棄建築呈現出來的風格,往往也是這一地區在某個特定時期的主要風格。然潘曾去過國內的一處工業廢墟,風格就非常“前蘇聯”,看得出其經營時期是一家極為注重“效率至上”的工廠。“所有房屋都整齊劃一,沒有一絲多餘的設計,倒也別有一番風味。”
還有位於俄亥俄州的一個廢棄煤電廠,賽博朋克的風格,充斥著冰冷鋼鐵的機械之美,讓然潘印象深刻。然潘尤為喜愛其中的控制室,乾淨整潔,廢棄有序,沒有塗鴉和破壞,保留著真實的歲月痕跡。
俄亥俄州廢棄煤電廠的控制室
這一電廠在2022年夏天開始拆除,2021年冬天然潘還和朋友又回去了一次,到達的時候內部結構基本已經拆得差不多了。“可能再過一段時間這裡就會完全消失,成為新的地標建築。”
然潘非常喜歡的一處甲殼蟲墓地,如今也不復存在了,她前後一共去了3次,在不同的季節都拍攝了照片。
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甲殼蟲墓地
從現在看過去,再由現在向未來,這何嘗不是工業廢墟另一種生命印記的延續。“雖然覺得很可惜,但這也是廢棄建築們生命週期的一部分,就像大自然的熵增熵減一樣,無法避免,無可挽回。”
教堂
教堂也是然潘經常“光顧”的一類目的地。位於底特律的廢棄教堂,是然潘認為去年整個義大利旅途中最美的一處廢墟。這是一座宛如沉入水底的廢棄教堂,廢棄於2000年左右,其後屢遭破壞。
底特律教堂
廢棄的教堂裡,依舊能看到破壞狂們的塗鴉、流浪漢的生活足跡、教堂裡殘留的虔誠的氣息。“不知道在未來它會變成什麼樣子。”然潘依然期待著,這裡被修繕好的那一天。
沉入水底的廢棄教堂
民宅
民宅如今已成為躲藏在城市背後的另一個入口,亦如“時間膠囊”。
有的民宅儲存得很好,很多屋主的物品僅僅只是蒙上了一層灰塵。“就好像屋主只是出了遠門,過段時間還會回來一樣。雖然它不如其他的廢墟刺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
這些“時間膠囊”儲存著早已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而後來的人則透過它們穿越時空,去觸控到這裡曾經的生活印記。
位於義大利的廢棄古堡
單單是精神病院這個地方已經讓人聽而生畏,更何況是廢棄了的地方,那份詭異感顯得更強烈,但然潘對廢棄精神病院卻抱著相反的感覺。在她的眾多探險經歷中,精神病院是她心中類似“人類消失後的世界”最典型的代表。
2017年,她曾探索坐落於紐約城郊廢棄的羅克蘭兒童精神病中心。這所建築建立於1930年前後,在其鼎盛時期曾容納了超過9000多個精神病患者。這裡也是電影《禁閉島》故事的原形,當年沒關閉的時候裡面還住有“刑事精神病犯人”。
廢棄的精神病院
然潘是和朋友划船去的小島,一共露營了三天兩夜,探索了裡面的大多數地方。他們發現這座精神病院完全可以自給自足,除了有監獄一樣的生活區,還有教堂、劇院、圖書館、娛樂中心,甚至自帶電廠。
然潘說,在那個心理疾病未受到重視的年代,在羅克蘭精神病院受到各種折磨的病人數不勝數。對於這些探險者來說,羅克蘭只不過是眾多廢棄精神病院中的一員,而對於曾經住在那裡的患者和周邊深受其擾的居民們,羅克蘭卻是一段揮之不去的黯淡記憶。
廢棄藥房
然潘還去過一處位於義大利的精神病院。一路上都是藏在灌木叢中的土路,穿過小道,景色突然從黃土朝天的鄉鎮小屋變成了樹木林立。一條林蔭大道貫穿始終,再往深處走,便可看到一處幽暗深邃的十八世紀歐洲修道院一般的磚樓。
廢棄的精神病醫院
位於義大利的廢棄精神病院
“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廢棄瘋人院了”,建築名字中的 “manicomio” 直譯過來正是 “madhouse (瘋人院)”。這座精神病院從1870年開始接收病人,隨著義大利的法律變動,不斷增設新樓,直到1980年代中期被關閉。而此時整個病院從最開始的唯一一棟建築,已變成了綿延一萬多平米的一座微型城市。
廢棄精神病院的內部
精神病院內有許多長廊,房頂呈交錯拱形結構,周邊的巨大玻璃窗上早已爬滿了植被,從裡到外,像是一襲草綠鵝黃的窗簾。另一邊的檔案室曾遭遇過一場大火,從地板到天花板都有焚燒的灰燼。
有些地方已經倒塌了,但在外牆的水槽上卻孕育了一棵充滿生機的植物。廢墟里如這般的生與死的“矛盾”不在少數。看似諷刺的背後,是生命在最無情的環境中蓬勃發展。
在廢墟中,然潘看見了人類存在的痕跡一點點消失,植物和動物佔山為王。看見那個快進到幾千年後的、人類消失後的地球。
2022年,然潘回國又去了幾個城市尋找廢墟,發現其中數量非常多的一種,居然是遊樂園。
“與國外不同,這些荒廢的遊樂園每天都人來人往的,晚上吃完飯的叔叔阿姨們會在這裡遛彎,或者坐在旋轉木馬上面聊天。說是廢墟,但其實一點也不荒涼,反而很有意思。”
透過廢墟探險,然潘不僅能接觸到新奇世界,甚至能察覺到城市化過程中,人類不可避免走的彎路。“對比國內那麼多剩下的遊樂園、爛尾樓,在建造的時候,可能需要更多城市規劃者有更多的考慮。”
城市廢墟動人心魄的美感背後,同樣藏著探險時的不確定性,甚至是“危險性”——破敗的大樓失去往日的維護,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轟然倒塌;而另一方面,83%的(美國的)廢棄建築都曾被當作非法活動的據點。
廢棄精神病院的內部
因廢墟樓板塌陷受傷、與街頭槍戰擦肩而過、被流浪漢追著要錢……這些然潘都經歷過。因此,即便有著豐富的城市探險經驗傍身,然潘的每一次行程卻仍然小心謹慎,“這是一項與危險相伴的活動,沒有人能聲稱自己可以進行一次完全安全的探險。”
廢棄的火車墓地
為什麼選擇城市探險?廢墟探險的意義在哪?很多人也曾這樣問潘然。
這總讓然潘想到曾經的大航海時代,海員們乘風破浪,在混沌中尋找未知的世界;而儘管那樣的時代早已結束,其中的冒險精神卻透過“城市探險”留存至今。每一位探險者,都在無意識地忠實記錄著城市的歷史。
編輯/超楠
採訪/羅羅
文字/尹伊 羅羅
圖片/然潘
部分資料來自於《美國廢墟》
社群互動
《時尚旅遊》開社群啦!
速速來抱團兒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新增時記得備註入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