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水享盛世
閩風閩韻迎新春
乙巳蛇年到來
祝大家大年初三,好事接二連三
1月4日晚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釋出了
《申請出戰》
其中泉州“七彩刺桐蛇”高能霸屏!
“萌”力十足!
邀請你來泉州打卡!
圖源:央視新聞
今天,我們便一起走進八閩
打卡蛇年IP
探尋福建與“蛇”的淵源
體驗福建的非遺文化
要說今年福建關於“蛇”的頂流,那肯定少不了“七彩刺桐蛇”的一席之地。可愛的造型、出圈程度,連央視新聞都對其不吝讚美。
泉州鯉城以“蛇”生肖為核心,打造蛇年生肖IP“七彩刺桐蛇”藝術裝置,由“海海”“絲絲”“泉泉”“州州”“歡歡”“迎迎”“鯉鯉”七條“蛇”組成,連起來意為“海絲泉州歡迎你”。
今天我們用AI“喚醒”七彩刺桐蛇
快來接受邀約吧!
老大“海海”位於威遠樓。其設計以拍胸舞者為靈感,結合了泉州特有的紅磚建築紋路,寓意“拍走煩惱,拍出氣勢,迎接美好未來”。
老二“絲絲”位於狀元街。形象寓意富貴與榮華,設計上環繞著傳統的珠寶金山,讓人在欣賞時感受到泉州獨特的財富文化。
老三“泉泉”位於泉州工藝美術合作社(花巷)。“泉泉”頭頂泉州特色肉粽,寓意金榜題名,高中(粽)頭魁!在花燈映襯下,溫暖紅火,寓意泉城人民的生活團團圓圓,福氣常伴。
老四“州州”位於鐘樓。“州州”髮型結合茶葉進行設計,身上佈滿福茶、奇花、異草。總體造型設定悠閒從容、淡定恬靜,閉目養神,端舉一盞福茶,正如包容好客的閩南人一樣,喜迎八方來客。
老五“歡歡”在府文廟。古韻青配色的“歡歡”,頭戴刺桐花狀元帽,佩戴“紅領巾”。
老六“迎迎”位於德濟門廣場。整體呈現惠安女特色的“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服飾特性,金斗笠上以泉州特色簪花裡的玉蘭、茉莉和山茶花為點綴,就像惠安女一般,美麗純潔與質樸。
老七“鯉鯉”位於關岳廟。蛇身斑紋與閩南建築風貌中的“花磚”經典紋樣巧妙結合起來,表情“兇萌”霸氣,如同一位意氣風發、神采飛揚的少年將軍,為百姓守財護福。
秦漢以前,居住在福建境內的土著居民和閩越族盛行“蛇圖騰”崇拜。在閩人的動物崇拜中,最具特色的是對蛇的崇拜。
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能尋得“閩”與蛇頗有淵源的說法,他將“閩”歸之“蟲”部,釋義是“閩,東南越,蛇種”。
圖源:福州市博物館
在古代,蛇,俗稱長蟲,頗具神秘色彩。福建地處亞熱帶,擁有豐富的蛇類資源,武夷山還被譽為“蛇的王國”。秦漢以前,這裡草木叢生,毒蛇出沒。人們常對它來去無蹤,脫皮蛻變,水陸兩棲,無足無翼而能竄突騰越感到驚訝;對蛇不但能傷害人畜,甚至能毒死或吞食兇猛的野獸,感到恐懼,以為蛇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他們逐漸由恐懼、敬畏而發展為把蛇作為圖騰加以崇拜。
福建出土文物上的蛇圖騰。圖源: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特別是東晉以後,北人大批遷入福建,閩越人逐漸被漢人同化,但其崇蛇習俗仍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下來。作為閩越族後裔的一部分疍民仍把蛇看做是自己的祖先加以奉祀。清末居住在閩侯境內的疍民,還“自稱蛇種”。
圖源:福州市博物館
時至今日,福建依然保留著眾多與“蛇”有關的特色民俗文化。
遊蛇燈
樟湖人民在元宵節前後會進行遊蛇燈活動。遊蛇燈隊伍繞鎮蜿蜒而行,入夜時分,百餘節燈板連線而成的竹蛇猶如一條長長的火蛇騰躍在夜空。遊蛇燈、舞龍表演,總是吸引著當地的少男少女參加。
圖源:美麗延平
蛇簪
在古時,閩東及閩中的婦女流行髮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銀子製成,花式繁複,基本樣式是一條高昂著頭的小蛇。
圖源:福州市博物館
清代施鴻保《閩雜記》專門有《蛇簪》條,力辯其謬:“福州農婦多戴三把蛇簪,長五寸許,作蛇昂首之狀,插於髻中間,俗名蛇簪。”許慎《說文》:“閩,大蛇也。其人多蛇種。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義。然不令男子不忘,而獨於婦人,又獨於婦人之務農者,何哉?”
圖源: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福建民間保留很多與蛇有關的民俗風情,許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宮廟,以崇祀蛇神,保留至今的有長汀羅漢嶺、南平西芹、閩侯洋裡及永春等地的蛇王宮,福清、莆田一帶的蛇王廟則被稱為“青公廟”。
圖源:福州市博物館
這個蛇年,一起來品讀福建與“蛇”豐富的歷史,感悟古今八閩深厚的人文底蘊。
部分文字來源:福建日報、福建共青團、福州市博物館
暢遊八閩平臺
cybmflxx
漳州文旅
廈門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