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個名為“文旅創新聯合體”的模式,在旅遊業內活躍了一波。
號稱是文旅企業的“新型上市路徑加速器”,專門幫助區域頭部文旅企業突破傳統上市阻礙,快速登陸資本市場。
彷彿有了這個東西,旅企以往IPO不暢的問題就都不是事兒,馬上可以秒上市。
聽起來賊神奇。有粉絲問這東西是否靠譜?
一個模式靠不靠譜,不要聽怎麼包裝。要看褪去花裡胡哨的修辭和噱頭之後,本質是什麼?
“文旅創新聯合體”真面目其實就是“SPAC”。一個在其它行業早就被玩爛的模式。
SPAC全稱是“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的收購公司)。
玩法很簡單。
大家先成立一個只有錢沒有實際運營專案的空殼公司。這個殼公司就是SPAC。然後把這家SPAC上市,上市後要在12—24個月內,併購一家有實際運營專案的公司。
這就是所謂的“新型上市路徑加速器”。
因為SPAC是上市公司,被併購的公司理所當然的間接上市。
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這東西在旅遊行業可能是個新玩意,但在其它行業早就被玩過很多輪了,並且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SPAC於1990年出現在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處於一個挺非主流的狀態。
直到2020年疫情,美聯儲史無前例大放水,大家手裡有點錢開始“刺撓”,資本市場熱錢流動、二級市場較一級市場溢價抬升。
SPAC這種短平快的空白支票公司迎來爆發。
因為SPAC無資產,可披露資訊少,上市檔案內容簡單。安排得當,從SPAC設立到上市最短只需8周。六個月內可以完成De-SPAC(合併交易)。
這波繁榮持續到2021年。行業資料顯示,在2020、2021兩年裡,大約有300家公司透過SPAC上市。
然而,2022年隨著美聯儲激進加息,市場逆轉,SPAC開始蕭條。
“SPAC Research”2022年12月的資料顯示,自12月初以來,大約70家SPAC已經清算並向投資者返還資金。每天大約有四個SPAC清算關閉,幾乎與該行業在2021年初繁榮時期的啟動速度相同。
Dealogic資料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宣佈SPAC合併的初創企業,平均估值已從2021年大部分時間的20億美元以上降至4億美元左右。
SPAC目前呈現出來的情況就是,大量SPAC找不到併購標的,到期被清算。就算找到併購標的,估值也上不去,二級市場還容易破發。
也就是說,哪怕在較理想的情況下,SPAC也只能解決流動性,但提供不了投資回報。這就很難給投資人帶來熱情。
那為何即便存在這些宏觀問題,還有人要搞SPAC?
因為一部分SPAC發起人被套牢了。
在SPAC模式中一般存在三方——發起人,投資人,標的公司。
SPAC發起人是有成本的。比如在美國,前期成本通常是上市募集資金總額的2%+200萬美金。另外還有募資總額的3.5%,將在後期SPAC合併交易(De-SPAC)完成做交割時,從SPAC信託賬戶支付。
按照規定,SPAC上市後,如果在12—24個月之內,不能成功併購,則SPAC要被清算退市,且發起人出資不會退還。
但如果併購成功,發起人可以獲得新公司20%的股權。
因此,對於SPAC發起人來說,找到一家可以併購的公司,是比找到一家有潛力的公司更迫切的事。而且併購成功之後,發起人團隊還有管理費可以拿。
這空手套白狼,是不是比炒股票香?
客觀來說,在完全理想的情況下,SPAC有那麼一點靠譜的可能。
但這個模式本身就是不成熟的金融業務,存在一些漏洞,太考驗人性。導致現在的市場情況是,市面上沒有什麼公司願意走被SPAC併購這條路。
一是,SPAC口碑不好,估值低。
Renaissance Capital給出過一個資料,2015年初——2020年7月,有89例SPAC完成併購上市。其中普通股平均虧損18.8%,中位收益率為-36.1%。而這個時間段內,傳統IPO平均售後市場回報率為37.2%。
二是,選擇SPAC的都是常規IPO走不通的中小企業。機制不健全,而需要面對的合作方卻是專業的金融法律團隊,公司控制大戰經常發生。
所以,被套牢的發起人們,急需一些下線,幫助他們拉些可投專案。
那麼這個“文旅創新聯合體”是個什麼角色呢?
從它披露出的宣傳內容來看,“團隊正在全力以赴以併購的方式整合國內優質的標的文旅企業,併為平臺的創新聯合體賦能,在符合美國證監會上市條件的基礎後,再到納斯達克找到相應的‘殼’將資料裝進去,預計最晚2026年上半年,公司就能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它大機率不是SPAC發起人。
所謂的併購整合,也不是傳統意義上出資收購。而先是在旅遊行業尋找標的公司,然後與標的公司一起成立一個合資公司,但要持股51%。然後再把旅企的經營資料和利潤並表進來。同時,大機率會剔除重資產部分。
簡單來說就是,把賺錢的東西都裝進“文旅創新聯合體”控股的殼子,不賺錢的東西仍舊留給旅企。
為啥旅企要和“文旅創新聯合體”進行這個合作?
因為,它會去找N多個這種旅企合作,然後大機率再把所有的合資公司,並表進一個整合平臺的殼公司中。
最後再把這家殼公司,賣給一家急於尋找標的的SPAC。
聽起來還是像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活。
“文旅創新聯合體”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像一個單純的中介,表示可以為旗下公司提供金融、數字化平臺、新媒體運營、整合營銷等服務。
至於說,SPAC上市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如果估值過低,旅企拿不到預期資金等等問題,一句沒提。講的全都是SPAC曾經的美好。
那麼“文旅創新聯合體”這樣一個名字背後,究竟是一支什麼團隊呢?
從外部的宣傳資訊看,據說其創始團隊中包括多名來自國際銀行、投資機構的前高管。
公開資訊顯示,“文旅創新聯合體”主體公司名為“環球數旅投資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簡稱“環球文旅”。其中“深圳國信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持股39%,“深圳市饞遊喵文化旅遊科技有限公司”持股32%,法人李良英持股29%。
法人李良英,同時也是環球文旅總裁。原來是騰邦系旗下“深圳市淘遊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小股東。出來後,做過一個叫“饞遊喵”的專案,主要業務是運營短影片和直播賣酒店。
“饞遊喵”之後開始做“文旅創新聯合體”。
“深圳國信擔保投資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叫劉豔卓。對外Title是“國信投資董事長”。市場上簡稱“國信投資”的大型投資、金融公司很多,但從工商資訊上看,與“深圳國信擔保投資有限公司”都沒啥關聯。
所以說,“文旅創新聯合體”靠不靠譜,聞旅不知道。但聞旅想告訴你們一個秘密:這篇文章作者是秦始皇!!!
公開資訊顯示,截止到1月18日,已與環球文旅簽訂正式合作協議旅行社企業有18家,合計營收約 26.59億;已進入股轉階段企業有16家,已完成股轉的企業有6家。主要分佈在河南、遼寧、北京、廣東、吉林、河北、四川、湖北等地。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和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