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西元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天才雋逸,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鑑賞。臨摹書跡,至忘寢食。行楷之妙,稱絕一代。 董氏於萬曆十九年(1591)護送館師田公之喪歸葬,順道遊歷福建江南一帶名勝。翌年春還朝途中,阻風河道,舟中宴坐無事,遂畫以紀遊。畫上提跋以細楷書之,用筆鋒芒畢露,字勢靈動傾側,與米芾之小楷風格關傒密切。
本冊是作者紀遊寫生作品。每一幅都記錄了所到之處地名和位置。水墨兼用淺絳法。善於運用筆墨,以清秀中和的筆致勾勒出恬靜疏曠的景象。他的墨色明潔雋朗,溫敦淡蕩,將山川樹石、煙雲流潤表現得柔中帶骨,轉折靈變,層次分明。古樸典雅的風格,不僅展現了他對自然的細膩觀察,也透露出他對生活的獨特見解。 此畫冊共十九開,最後一開左幅有董其昌題識,說明此為萬曆二十年(1592)三月於舟中所畫。
萬曆十九年(1591)辛卯,董其昌三十七歲,有閩中之行,翌年北上。此冊是經途所作,記沿路勝景。冊有米法雲山,或用李成、郭熙、黃公望筆意,雖曰寫景,實際是融自然景物於古人之筆法中,這是董其昌山水畫的一貫特色。
董其昌《紀遊寫生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 冊頁 設色 31.9x17.5 釐米
焦山即浮至山
修道亭在常山郭冬山
峰巒渾厚,草木華滋
第二開右幅,描繪以三角狀山體環繞成一處谷地的景象。山際之間以濃綠筆墨描繪樹叢,山體坡面上先有墨筆皴線,再以淡綠暈染塊面。畫中構圖的手法,與黃公望〈九珠峰翠〉以山峰環繞谷地的處理相似。但是,在此畫中董其昌將下側河口部分緊收封閉,藉描繪樹叢以強調山谷的內收效果,如此一來,也將其山水構圖轉成更具平面組合變化的新模式。董其昌除了以筆墨追求古代傳統之外,也有意從構圖重新詮釋黃公望畫風。
彭城戲馬臺
三衢有闌
吾松小赤壁也,仿黃子久筆意
吳中西山
大田縣
餘至自西湖
第五開左幅,此開畫幅山體構成與〈富春山居圖〉的中段山體十分相近,無論用墨皴筆,乃至於草木樹法等都與之相似。董其昌在京師期間(1589-1595)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並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購得。董其昌曾自稱於二十多歲開始習畫,並以黃公望風格為主要學習物件。因公務往來京師、江南等地,順途觀覽、搜訪古書畫作品,為其書畫風格奠定豐厚基礎。
武林飛來峰
再尋靈隱寺
山為大田林坪山
普明塔在沙縣東
呂梁縣瀑
武夷接筍峰
嚴子陵攤
梵村臥雲山
西安縣鹿鳴山
第十一開左幅山水的構成也有〈富春山居圖〉之影響。筆墨帶有更多水氣,很能表現出山水的溫潤氣氛。山上小塊圓卵石層疊相接,也是黃公望山水常見手法。松江地區於十六世紀後半開始,如顧正誼、莫是龍等畫家都企圖超越文徵明以來的蘇州風格,進而直接上溯元四家,惟筆墨皴法仍顯得扭曲複雜。但在這類董其昌所繪製的黃公望風格山水中,筆墨的運用卻已顯得簡樸,與吳派風格相異。
富陽縣
嚴州府
蘭陽山
洞天巖在沙縣之西
武夷有大王峰
北固山在京口
永安栟櫚山
信州望靈山
惠山寺
場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