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0日訊它是新中國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世界藝術史上是代表中國藝術的重要案例。清代篆刻家、書畫家瞿中溶評價它“畫繪之事,莫古於此”。
它,是武梁祠。
魯迅從它的畫像拓片中讀出愛國心,曹易在探訪它的過程中收穫一眾酷嗜金石的鐵粉兒,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把它作為考察中國漢代文物的標尺……
這間隱逸在山東嘉祥鄉野一隅的小小祠堂藏著怎樣的大能量?1月21日起,紀錄片《武梁祠》將登陸山東衛視,透過《探碑》《窺象》《鏨刻》《傳拓》四集內容,從藝術繪畫、歷史背景、人文逸事等角度,呈現出一個超乎人們想象的武梁祠,一個立足中國、影響世界的武梁祠。
01
沉澱時間的建築之美
法國哲學家巴什拉曾說,建築是空間的詩學。於武梁祠而言,其在藝術繪畫領域的意義更不可比擬。
根據專家的復原,武梁祠是一間擁有三面石壁、兩塊屋頂石,佔地面積為三平米的小祠堂。祠堂主人武梁是東漢時期一位隱居鄉間的儒士。
這位儒士或許想不到,在他將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盡刻於自己的祠堂以後的漫長歲月中,這些豐富而系統的畫像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如果你還能記起學生時期的歷史課,那麼《大禹治水》的配圖便取自武梁祠畫像。畫像中,禹頭戴斗笠、右手執耒耜(讀音lěi sì,古代一種耕地用的農具,即原始的犁),左手平展做招呼狀,生動形象。此外,陝西黃帝陵的黃帝像、教科書中的“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等畫像,也均取材於這裡。
可以說,武梁祠內的許多畫像已經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形象目前最早的範本。
圖/紀錄片《武梁祠》截圖
1961年,嘉祥武氏祠入選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之同時入圍的還有北京故宮、曲阜三孔、西安碑林、敦煌莫高窟。從“同類合併”的角度來看,嘉祥武氏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中國漢畫學會原副會長高文表示,“在文物界裡面,嘉祥武氏祠在漢畫當中是排第一的,應該是大家公認的。”北京大學教授鄭巖也給予武梁祠畫像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在世界藝術史上,武梁祠是和帕特農神廟、《蒙娜麗莎》相提並論的作品。
紀錄片中,主創人員將採訪的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希望透過更多的講述、更多的細節還原真實的歷史,在講好武梁祠藝術價值的同時,讓人們能夠進一步瞭解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脈絡,並引發出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這點十分難得。
02
穿過歷史的凝望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幅巨大的《孔子見老子》長卷緩緩鋪展,彰顯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這幅《孔子見老子》就來自武梁祠畫像。
“安衡門之陋,樂朝聞之義”,大抵身處東漢末年的武梁,也曾和距離他200多年的孔子一樣,深感“禮壞樂崩”的失望,希望從“禮”入手重建秩序。除了《孔子見老子》,武梁祠畫像中描繪著藺相如完璧歸趙、豫讓殺身報知己、閔子騫駕車失棰等許多彰顯家國天下的經典故事。
武梁祠像一把尺,一字一畫精準對照著漫長時光,鐫刻出漢代人的宇宙圖景。
圖/紀錄片《武梁祠》截圖
提到漢代,繞不過“察舉制”。而“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顧名思義,“孝”即指孝子,“廉”即指廉吏,皆為品德優良可以做表率的人。作為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的選官制度,孝廉制的誕生,給了兩千多年前的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機會。
為藝術化還原千年前的歷史場景,勾連起觀眾對於歷史人物與文化事件的記憶和情感,紀錄片《武梁祠》設計了豐富的模擬場景以及展開情感豐沛的角色演繹——
歸隱鄉間的武梁和學生們席地而坐、侃侃而談,讓“誨人以義、臨川不倦”有了生動的模樣;明月高懸的鄉間曠野,花甲老人遊走在一張張承載著歷史過往的畫卷之間,雖處江湖之遠卻依然心繫天下……專業演員在紀錄片中飽含情感的表演,讓《武梁祠》兼顧故事的觀賞性和紀錄片的真實性。
03
最好的時光遇見你
今天,當我們提到武梁祠,不能不提到黃易、魯迅、林徽因、費慰梅等歷史名人。這些如歷史長河中閃亮星辰的人名,因與武梁祠的結緣,串聯起一條文化賡續的脈絡。
魯迅喜愛收藏漢畫像石拓片,而武梁祠畫像拓片,則是他所有漢畫像石拓片中收藏最多的一種。
魯迅還將這種喜愛化作《說鬍鬚》中犀利、幽默的文字:“清乾隆中,黃易掘出漢武梁祠石刻畫像來,男子的鬍鬚多翹上;我們現在所見北魏至唐的佛教造像中的信士像,凡有鬍子的也多翹上,直到元明的畫像,則鬍子大抵受了地心的吸力作用,向下面拖下去了……”
沉浸於“鬍子的兩端能顯出毗心現象”的魯迅大概想不到,同一時空中,因為受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影響,來自美國的美術系畢業生費慰梅(Wilma Fairbank)意外開啟了復原武梁祠建築的傳奇生涯。1941年,費慰梅發表論文《漢代武梁祠建築原形考》,後被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譽為“二戰時美國人發表的極為有趣的論文之一”。
圖/紀錄片《武梁祠》截圖
時間的腳步,一刻不停。當這些文學家、思想家、建築學家的背影愈行愈遠,他們對武梁祠的關注和發掘,串聯起散落的歷史碎片,傳遞出尊重歷史才能開創未來的精神力量。
在我看來,《武梁祠》透過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表達,呈現出流淌著溫情的人文關懷,稱得上一部匠心製作,同時也展現出山東廣播電視臺“魯派紀錄片”深耕文化沃土、傾聽時代聲音的一貫風格。此前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的無論是《大泰山》《大河之洲》、還是《蔬菜改變中國》《先生葉連平》,都是透過恢宏而不失鮮活靈動的影像化表達,實現了與歷史對話、與大眾溝通、與時代共振。
歲末年終,我們將開啟年假模式,不妨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看看這部紀錄片,或探尋宏大歷史敘事背後有意思的人和事,或在與歷史的連線中尋求自洽。
閃電新聞記者 賀曉菲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