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樹媽媽
來源:小樹媽媽
前言
我是窈窕媽媽卡姐。
寒假到了,也是家庭因為手機發生矛盾的高發期,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兒子跟她老公倆人大吵了一架。
那天她催了好幾次讓兒子吃飯,但初中的兒子一邊在沙發玩遊戲一邊嗯嗯啊啊的答應,但就是不動地方。
等她把飯菜端上桌、碗筷都擺好了,兒子還是盯著螢幕玩遊戲。
她老公忍不住發火,數落兒子:“別天天就知道玩兒手機,快點過來!”,一邊說一邊把兒子手機搶下來。
沒想到兒子一下子就爆發了,衝爸爸吼:“你幹什麼?你有病吧?!手機還我!”
朋友說她從來沒見過兒子這樣失控過,以前孩子從來不敢這麼跟爸爸說話。
不過我聽完還是挺唏噓的,父母因為手機的事兒跟孩子吵架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家長看不慣孩子玩兒手機,而直接動手搶下來的事兒也經常發生。
但是今天特別想給大家提個醒兒,千萬不要在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搶孩子的手機,這種行為不僅起不到作用,而且會帶來極大的隱患。
父母搶奪孩子手機
喚醒的是一頭野獸
我正好前段時間看到心理諮詢師常軍的一個影片,他正好也做了相關的科普。
他說孩子在打遊戲的過程中,整個大腦前額葉系統是缺血的狀態。
大腦前額葉負責幹什麼呢?負責分析、判斷和計算。
孩子的血液都湧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都湧到鼻子後面一個叫杏仁核的地方。
孩子這個時候的情緒是高度緊張的,高度興奮的,整個人都處緊繃的狀態。
而遊戲會讓孩子的大腦分泌一種產生快樂的東西,叫做多巴胺。
多巴胺是能讓人上癮的,就好像一個人抽菸到了那個時間,要是沒有煙抽的話,它就會渾身難受。
喝酒的人到了那個點兒不喝酒,他手都會發抖。
如果說父母在孩子玩兒遊戲玩得專注的時候去搶手機,孩子已經失去了分析、判斷的能力,他更像是一頭緊張的猛獸。
父母以為把手機拿走了就能喚醒孩子,其實父母喚醒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發怒的野獸。
他的大腦負責分析判斷的系統關閉了,對孩子而言:誰搶走了我的這種快樂,我就會把憤怒投射給誰。
那個時間他已經不是你的孩子,你也不是他的媽媽爸爸,所以他會罵你。
甚至如果是爺爺奶奶來搶,他也可能一樣會罵爺爺奶奶。
事情可能很快就會升級到家庭衝突,有些家庭會摔手機、斷網,然後孩子會更激烈的反抗。
矛盾愈演愈烈,風險也在不斷加碼。極有可能是父母和孩子兩敗俱傷。
搶奪手機的悲劇
已經發生過多起
這幾年因為手機引發的新聞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廣東,有個男孩在課堂上用手機玩遊戲,老師發現後把手機沒收,男孩就開始不依不饒,在課堂上對老師動手。
當時的影片顯示,老師沒收手機回到講臺後,男孩就緊隨其後,想從老師手中把手機奪回來,拉扯中竟然兩次對老師“鎖喉”,並用手指指向老師。
好在班上還有其他同學,陸續過去把男孩跟老師拉開。
四川南充,一個孩子沉迷遊戲,孩子爸爸沒收手機並罵了男孩。男孩隨後將水果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威脅父親歸還手機,否則就割喉自殘。
南寧,一名12歲左右的男孩因為家長沒收手機,不讓他玩遊戲,從頂樓跳下……
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家長可能怎麼也不明白,就是不讓玩手機而已,孩子怎麼能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來。
但心理學已經證明,孩子在沉迷遊戲的狀態下,大腦就是失去了判斷力,整個生理結構就是產生了變化。
這種狀態有點像我們很多人喝酒了之後,會心跳加快、臉紅、說話變嘮叨,這些都是軀體化的表現,不受大腦理性的控制。
加上很多愛玩手機的孩子,正好是青春期。大腦發育不均衡。
青春期孩子大腦的認知能力提高很快,在感知情緒、解決問題等方面,甚至接近成年人。
但是前額葉皮層發育不夠完全,這個地方是大腦的執行控制中樞,負責計劃、決策、控制衝動,這個部分要在25歲所有才能發育成熟。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成年人面對突發情況還能隱忍剋制,青春期孩子就會橫衝直撞,不顧後果。
所以父母面對沉迷遊戲的孩子,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先穩定住了,孩子才能跟著穩住。
父母換一種方法
問題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當然,這裡說的穩住,並不是說對孩子玩手機不聞不問,放縱不管。而是有方法有策略的管。
01.
轉移矛盾,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
在讓孩子接觸手機之前,建議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個約定。
比如說什麼時間可以玩兒手機、一次玩兒多長時間。
到了時間孩子還不願意歸還手機怎麼約束(比如超時10分鐘,取消1次用手機的資格,或者沒收手機一天)。
平等協商好,孩子也認可了之後,再把手機給孩子。
而讓孩子歸還手機的時候,我們父母不要自己出面搶手機,可以把矛盾轉移走。
比如孩子說要玩兒一個小時手機,家長可以說:
“嗯好,媽媽知道了,那你玩得開心點兒。那是你自己定一個鬧鐘,還是媽媽幫你定一個鬧鐘?”
鬧鐘的鈴聲越有趣越好,當到時間之後,鬧鐘響起有趣的音樂,打斷了孩子的遊戲程序,孩子自然會有一個緩衝。
他不會衝著父母發脾氣,更容易接受按照約定換手機這件事。
02.
做好銜接,讓孩子能更快回到現實
有些孩子可能手機癮特別大,拿起手機就不願意放下,有鬧鐘也會耍賴。
對待這種孩子,父母可以試著在距離約定時間10分鐘之前,坐在孩子旁邊,跟孩子一起討論一會兒他的遊戲。
比如說一下:“你要贏了吧?”“你打得真好”
這種介入的目的,是家長建立起一個孩子跟現實世界的連結。
這樣到時間之後,孩子不是突然從遊戲迴歸現實,而是跟父母在對話,討論遊戲或者討論一些他感興趣的話題,心理上也會更能跟手機脫離開。
03.
多給孩子正反饋,讓孩子不必依賴手機
其實很多孩子沉迷遊戲,往往是因為在現實世界裡感覺孤獨、不被理解。
遊戲的設定,永遠都是給玩家及時的正向反饋和積極的鼓勵。
哪怕是玩兒個簡單的消消樂,都會跟孩子說:太厲害了,不可思議,為孩子的通關鼓掌喝彩。
父母想讓孩子脫離遊戲,光是打罵和責備,只會適得其反。
如果能多一些關心愛護,多安排一些適合全家的互動活動,比如野餐、郊遊、玩桌遊,都會更有助於孩子回到現實。
不寄希望與孩子自覺
最後一點其實我猶豫了挺久要不要跟大家說。
從我自己的“鬥爭經驗”來看,上面那些方法,都是可行並且有效的。
但要說完全想讓孩子從此自覺,又都不太夠。
我自己家倆女兒都初三了,她倆都是從小學就開始有自己的手機。
平時用來打卡、上網課、查資料,也會聯絡比較好的同學。
絕大多數時候她倆能按約定的時間用手機,但是偶爾還是會開小差,偷偷超時實用。為此也是吵過幾次架。
去年開始,我也不指望她倆自覺了,把她倆手機都換成了那種直接家長360度控制的學習手機。
不僅是手機整體使用時長我能控制,任何APP軟體下載,都需要透過家長。
任何APP的使用時長,都能單獨設定。孩子每個軟體使用了多久,都有明確的記錄。
相當於說從根源上杜絕的了偷玩手機的可能,也沒有了“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這種討價還價的餘地。
寒假馬上就要到了,也是家庭因為手機發生矛盾的高發期,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如果大家有什麼其他方法,也歡迎留言區說說。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