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閱讀重要,但每天光寫完作業都到晚上了; 都說每天2小時大戶外,但回家又要寫作業又要上網課; 學齡前報了不少興趣班,有的是孩子喜歡的,有的一開始不喜歡現在也堅持下來了,這上了小學後時間是真不夠用啊,取捨不了啊……
進入小學後,“時間貧困”這個詞,似乎成為了不少家庭的主旋律,而“沒時間”這個困境裡,最難解決的就是,重要的事情沒時間完成,興趣班不知道怎麼取捨。
我們家也是摸索了好長一段時間,今天來說說我的解題思路。
01
每天先把“重要不緊急”的做了
先來說說重要的事情沒時間做。
小D放學是5點,到家5:40,稍微休息一下就吃晚飯了。晚飯後開始做作業,低幼年級的時候寫字慢,作業雖然量少,但也做得慢;高年級後,作業量明顯就上去了。
我是很重視閱讀的,但講真也體會到了深深的“心有餘力不足”。真的想做啊,真的沒時間啊。
我並不算特別焦慮的,真的沒時間了,那就不做唄。我們真的有一段時間放掉閱讀了,但我後來發現,情況並沒有變好,仍然是疲於應付作業。
而且三年級是個分水嶺,要開始寫作文了,不光語文要靠閱讀,連數學的應用題都變複雜了,這時候我發現,閱讀能力又成為了“卡點”,且不說是否一定提分,但作業完成速度裡讀題速度真的蠻關鍵。
這時候我就退一步審視“小D的放學時間去哪了”,我發現,完成作業是“重要且緊急的事”,閱讀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所以我們總習慣先把作業當成第一象限的事情來處理,而總想著,等作業速度提高了,再加入閱讀。
然後呢?就再也沒然後了,且不說孩子的作業速度是不是真的提高,但凡陪著孩子寫作業的,基本上都是等到孩子寫完了長吁一口氣,大機率是沒有心力、穩定的情緒狀態再抓閱讀的(孩子也一樣的情況)。
那怎麼辦呢?後來,我就做了一個小調整,我家每天開始作業之前先進行30分鐘閱讀。
我們最近讀的,中英文都有↓
就是這麼一個順序調換,無解的難題就一下子盤活了,而且親測下來,反而起到了1+1>2的效果。
我發現,閱讀,尤其是大聲朗讀是個很好的熱身準備,可以讓小D更快進入到接下來的學習狀態。而且一段時間的閱讀,也讓她能更熟練、更仔細地“讀”題,這個促進效果讓我覺得很神奇。
更加關鍵的是,閱讀這件事,從根本找不到時間做,變得好堅持了,因為都是在狀態好的時候就做的,沒借口可以找。
而作業是“重要且緊急”的,哪怕後面孩子真的累了,我們自己也好,孩子也好,都會有一定覺悟,還是希望堅持做完的。
當然,實踐過程中,大家也可以靈活調整。一開始,我們就是每天讀15分鐘,哪怕每天讀5分鐘都行,關鍵就是“每天”。
另外呢,如果今天孩子或者我們自己的確不在狀態,那麼先大聲地把語文和英語課本讀一下,這也算是閱讀。
我本來以為讀熟課本是個預設選項,後來才發現,身邊不少孩子都是著急做題,著急各種網課,唯獨忽略課本這個“主餐”。
最後還要延伸一下,如果做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孩子說“不會”,咱們第一步永遠是讓孩子把題目讀出來,不少孩子就是閱讀能力弱,導致沒能理解題目要求。
你們看,順著這個思路下去,是不是就發現,閱讀無處不在,閱讀從來不是完成作業的對立面,用起來還能促進作業高效完成。
02
根據“題目”做取捨
再來說說我家的興趣班取捨。
小D學齡前的興趣班是全面開花的,我一貫支援,在咱們能力範圍內,多鼓勵孩子去嘗試,畢竟所謂“熱愛”從來不會是一見鍾情。
小學後時間精力有限,興趣班是必須“收”的。但怎麼收呢?當年報的時候多糾結,現在收的時候也糾結:
這個班都報了三年了,之前還抗拒,現在都上手了,真的停嗎? 這個班孩子一直很喜歡的,現在說放棄就放棄嗎?
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內心想法?趕快留言告訴我啊。
的確哈,孩子的每一個興趣班,都不僅是咱們的人民幣,更是老母親無數次接送陪伴、鼓勵支援、給足情緒價值下的產物,哪個舍掉都好難。
怎麼辦?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們都會說一句,要注意審題啊,題目到底讓你做什麼?不相干的資訊不要管。
這句話其實也是說給我們自己聽的,做 取捨的時候,不能把“擁有”的好處都想著,也要根據咱們的題目來,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既要又要還要”。
那題目是什麼?就是孩子主課完成後基本上就沒時間了,需要砍了興趣班騰挪出自由時間。
為了讓自己聚焦在這個題目,而不是雜七雜八想這個好處,那個好處,我把興趣班做了個分類:
興趣班分類
1. 技能型的:游泳、體適能/體操、輪滑
2. 競技型的:這類小D都沒有,就是為了去拿名次得獎的
3. 興趣型的:戲劇、打鼓、攀巖
我的梳理邏輯就是,只看當下,不去想,那“萬一再堅持一下,說不定就能去參加比賽”這樣的句式,在每個類別下保留一個。
技能型屬於小D接近小學後加入的,並不談孩子興趣,而是鼓勵她堅持一個“自己不喜歡也能做好的事”,游泳尤其掙扎,她算是“三進三出”,現在屬於沒那麼自然喜歡,但因為做得好了,很多場合自己就會說,我的興趣愛好是游泳。
所以在第一個選項裡,我是毫不意外地保留了游泳。
興趣型裡面,我和小D共同商量,三選一,選什麼? 小D很清晰表達了自己想繼續學戲劇,並且告訴我理由。
我私心是希望她留下打鼓,畢竟家裡還特地挪了一個地方買了一臺電子鼓。你們看,老母親永遠會在做決策的時候想到那些已經“擁有”的東西。幸好自己有了覺察,小D那道數學題的例子又一次提醒了我。
既然這個類目是興趣型,那麼就該真正以孩子興趣為主導,我就同意了。
那麼空出來的時間怎麼辦呢?講真,我們也是加了一點網課,不然課內真的會有點吃力。等她上了初中再看,說不定興趣班會繼續縮減。
但我有個底線,週末一定有兩個半天是玩耍的,而且儘可能在戶外的,目前來看還是維持的挺好的。
最近幾週上海週末都是下雨,但還是雷打不動要出去,小衝鋒衣一穿,真是風雨無阻,她是真的想做撿垃圾的,我們去戶外,她就帶上垃圾袋和這個鉗子
不瞭解撿垃圾故事的可以看
03
要看路,但車是自己開
說實話,寫完這篇,我也沒有確定性說,這些選擇都是對的,畢竟我們都沒有上帝視角。
但這些年愈發覺得,比起怎麼做個好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做出了選擇。人生不同階段就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意識到需要改變,行動起來,這非常關鍵。
很多時候,我們做選擇的時候都會抬頭看路,但經常為了選擇一個最優的路,我們往往忘記了開的那輛車。
這條路是不是更好(比如讓小D弄一個競技類的興趣班,比如打鼓都到考級了堅持下去也許更好)?也許是的,但是我們這輛車,我們開車的人,並不想去做啊,這也很關鍵的。
抬頭要看路,但低頭更要問問自己的心,最關鍵的是,永遠在行進的路上,不斷調整。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昨天分享的《》收到了特別多的好評和感謝。我特別感謝自己的前東家,塑造了我職場的底層思維模式,而這些反過來也幫助到了育兒,兩者真的很相通。
大家讓我繼續寫書的鼓勵收到了,我也在行動中了。如果你還沒看過我下面的新書,強烈推薦一把,裡面寫的就是我從職場到創業的所有真實故事和思維模式。
對了,今天隔壁號開團了Q21,精選了好幾款我們全家包括我們團隊都一致好評的產品,記得去看看
歡迎閱讀我的新書
解鎖思維模式,做個有能量的“自己”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