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選關注我
文|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今天想聊一個讓姐妹們集體頭疼的問題——關於孩子買買買。
據說,在“買不買”這個問題上,全國家長難得做到了悲喜相通。
DD自從4歲以後,基本掛在嘴上的一句就是“我想要12345……能不能給我買?”。
帶他出門更是見啥都喜歡,看啥都想要。
⚠️很多姐妹一聽娃要買買買就不能忍:
“昨天不是剛給你買過嗎?怎麼又買?”
“新買的你玩不了兩下就扔一邊了,咱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的,不能看見啥都想要吧?”
⚠️還有些姐妹是買過一陣子後,終於不能忍了:
“已經給你買了那麼多,咋永遠不滿足?”
“只要有一個不給買,之前所有的開心都化為烏有!家裡也沒礦,架不住你這麼要啊?”
然後殊途同歸,大家總結出同一個道理:這屆孩子,還是被慣壞了~怎麼滿足還是不知足!
先說一個誤區啊,不要以為現在物質條件變好,家長也都願意給孩子最好的,更好的,孩子就不會有匱乏感。
因為滿足感除了來源於“我所需要的”,還有一大部分來自於“我想要的”。
如果說以前的匱乏感大多來源於真正的貧窮,但如今孩子的匱乏感,則多來源於“想要而不得”。
要麼被限制:想要吃糖果,但一週只能吃一次;
要麼被設定條件:想要一個萌寵玩具,但必須期末成績進步10名才給買;
要麼被已讀亂回:想要一雙公主穿的鑲滿鑽石biubiu閃的公主鞋,結果媽媽說那個不實穿,給換了一雙價格更高、更日常的蝴蝶結涼鞋。
要麼需要拼命爭取:就連一些玩具、貼紙,每次都要我磨好久才能給我買。
雖說大部分的想要,只要孩子堅持,最後也會給孩子買單。
但,遲來的深情比草賤。
遲來的滿足,對孩子來說也不是滿足,只是自我努力後應得的獎賞。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裡提到:在孩子提出要求後才去給予孩子關注,是永遠無法讓孩子感到滿足的。
真正的匱乏感,跟年代無關,也無關乎經濟條件,更不在於你給予了孩子多少、他擁有著多少,只在於——“當我想要時,我是否能夠擁有”。
每個年代的媽媽,都有一套打發娃的模式。
咱們這屆媽媽,最常用的一個話術,“這個太貴了,我們去網上買?”
你有沒有用這句話打發過孩子?
畢竟,老母親,誰不希望“錢花在刀刃上”?線上、線下的價格有時候確實差很多的。
但很多東西衡量的不只是它作為商品的價值,還有當下的快樂。
如果過分執著於網購,把當下想要的快樂延遲到三四天後,到時孩子已經不是一樣的心境了。
屬於花了錢也不一定買到快樂。
所以,到底能不能跟孩子說“這個太貴,我們去網上買”,咱一定要分情況。
對於一些日常物品,或者孩子不是特別急迫的。
可以帶孩子一起對比價格,強調價效比,告訴他線下多少錢,網上多少錢,孩子直觀的感受到確實網上的東西更便宜。節省下來的錢,也確實還能買更多其他的。
但對於一些特殊場景,比如出去玩的時候,小夥伴們都一起玩某樣東西的時候。
那孩子買的不單單是玩具,還有當下一起加入別人的快樂。
或者在景區看到文創巧克力,雖然網上確實更便宜。
但你要說等5天,回家後拆快遞再吃,就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這些時候情感體驗的附加價值,其實遠大於商品本身。
如果總是被“有理有據”的拒絕,孩子內心的匱乏感一樣會瘋狂滋長。
一次次的敷衍,否定,依然會種下自卑的種子,其實跟上一輩人“買不起”、“有啥用”、“我賺錢不容易”的影響依然是一樣的。
只要不是特別過分,還是建議當下滿足。
如果你覺得溢價嚴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買不買”的討論中,
“確實景區溢價很多,價效比很低,如果你特別想現在買,那我們就要從別的地方挪預算,少買一些別的,你自己衡量。”
定好規則,然後講清楚,無論最終孩子買還是不買,他學到的都比這件事要多的多。
當然了,誰不想爽快地滿足孩子,給孩子所有一切他想要的、不想要的。
但現實是家長日漸乾癟的錢包和逐漸變短的餘額數字,讓我們不得不精打細算,壓縮慾望。
面對孩子,天天要買玩具,出門看見什麼都想買,而且就要立刻買,拒絕還會是主旋律,怎麼不損娃還利己的應對呢?
分享兩個超實用的小妙招!
1、關於孩子隨時隨地大小「要」
別說,小孩子的想要,雖然雞零狗碎,但真要細數,那也比太平洋還海了去了。
但有時候,也堪比渣男,來的快,去的也非常快。
很多時候,人家也只是隨口一說,並不走心的。
就比如,每次DD看見同學拿了個什麼新鮮玩意,回來都說“想要”。
老母親也可以化身渣女啊,你為什麼不能“事事有回應,件件無著落”。
先附和裝傻:
“他有個奧特曼能變身,我也想要。”
“是呀,這個看上去泰褲辣,我也喜歡”。
“我也想要個遙控汽車”。
“好呀好呀,下次我們去超市時,好好看看它長啥樣。”
先承接孩子喜歡、想要的情緒,就好了,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需要你有下文。
他可能只是隨口一提,然後就忘了這茬兒了,或者根本沒打算要。
等了幾天不想買了,說明沒那麼想要,當場想買純屬情緒上頭,讓娃明白不要衝動消費也挺重要。
所以,難得糊塗。
當然,如果孩子還是繼續要,明確表示“我就是想要”,或者過幾天想起來了,詢問你是否給他買了。
這說明孩子是真的喜歡。
那,就買唄。
就像DD一直想要一個螞蟻觀察箱(學校裡有)回來跟我說,想買一個放家裡。
我並不知道長啥樣,也不確定他是否是3分鐘熱度。
所以,先裝傻附和,“哦,聽上去很有意思,你能給我講講是什麼樣子嗎?”
我以為他依然是三分鐘熱度,講完就忘了。
但接連過了幾天,他都有提,我知道他是真的喜歡。
於是,立馬從網上下單。
現在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要看看他的小墨鷹們有沒有開始打洞。
2、關於不能滿足
可能有的姐妹還是想說:
孩子一要就給,不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嗎?
家裡也沒礦,一直滿足孩子,不會讓孩子變得大手大腳、索求無度的白眼狼嗎?
我想說,如果你滿足的只是物質,那可能會喂大孩子的胃口。
但如果你能看到孩子慾望背後的心理需求,那拔高的則是孩子未來精神和心理上的豐盛。
或許有時候孩子提的需求很貴,但滿足這個需求卻不見得需要花很多錢。
關鍵在於,在孩子提出某個需求時,你能不能耐心再往後走一步,嘗試去「讀懂」孩子需求背後的體驗。
有一天接DD放學,看見隔壁班有個孩子再給同學們分乳酪棒。
DD也湊了過去,努力的刷存在感,問能不能也分我一個?
但是,被無情的拒絕了。
他轉頭就一臉哀怨的看我,我心裡一激靈:丸辣,衝我來的。
果然,DD說,“媽媽,你也給我買乳酪棒去!現在就要!馬上就去!”
我說,“你確定想要嗎?之前買過幾次,你都不大愛吃的樣子哎?”
但他非常堅定:我愛吃,就是愛吃,現在就愛吃了。
其實我知道,他肯定就是見人吃,饞;或者,自己沒要到,不甘心。
然後我就帶他去了超市,DD一溜煙衝到了冷藏區,拿了最大的一袋子乳酪棒,大幾十塊錢。
我問他:如果你只是想擁有一根乳酪棒嚐嚐,那我們不必先買這麼大包。可以先買小包嚐嚐,確定喜歡了,再買大包。
DD轉了轉腦袋,看到了對面的散裝零食區,拿了一個乳酪棒,是的,就一個,然後蹦蹦躂躂地跑回來,跟我說,媽媽走,結賬去。
咱就是說,一個乳酪棒就能把自己哄開心的孩子,未來又能貪心到哪裡去呢?
很多時候,孩子的「想要」很簡單,沒有你以為的那麼“費錢”。
你去細化孩子的需求,解讀他背後真正的想要,就會發現:
你覺得露營費錢費時間?其實問明白了,孩子只是想體驗睡在帳篷裡,客廳隨便一個帳篷搭起來,孩子也能滿足。
你覺得生病喝飲料不健康,其實問明白了,孩子只是不想喝白開水,那榨一杯果汁喝孩子也很開心。
你覺得超市的奧特曼手辦太貴,其實公園地攤上的奧特曼孩子也很喜歡。
孩子內心匱乏還是豐盈,不在於ta是否真的得到了那個東西價值多少錢,而在於他們內心的願望是否真的被看見,被理解。
而作為父母單純的在物質層面滿足孩子只是第一層,更重要的是否能看見、瞭解孩子“想要”背後的心理需求,是否能給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體驗。
可以滿足的,那就開心地、爽快的買,而非極限拉扯,試圖勸導、講道理無果之後無可奈何地買。
也不要趁機講道理,上價值,你要珍惜啊,父母賺錢不容易啊。
沒有能力,或者就是不想買的,也不要隨便評判孩子的慾望,只需要坦誠告訴孩子:
“你喜歡的這個東西很好,你也值得這麼美好的東西,只是超出了現在爸爸媽媽的能力範圍了。”
孩子不會因為拒絕或遺憾而受傷,只會因為欺騙和忽視留下創傷。
真正的富養,從來不是你要多有錢,或者物質上的無限制滿足,而是當他說“想要”時,我們真誠的態度。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 End •
瞭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