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俊
(遼寧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從高鐵下車,坐上回家的公交,與家的距離也越拉越近。心裡對於家鄉的回憶與眼前見到的朦朧夜景不斷重疊。作為一個東北資源小城,我家並不算是城市中心、也不算是農村,算是第二大的縣城(2017年已經從縣轉為區)。所以從小生活的這個地方既能夠感受農村的田間地頭、也能夠體會城市的車水馬龍。這種複合的感受讓我對於這兩個地域有著自己的獨特記憶。
一、幼兒園的背景
大學以來,每次回家都會來到我當時上學的幼兒園,和我的老師也是幼兒園的園長進行交談。在我們那裡,幼兒園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幼兒園,我所在的這個幼兒園是一個類似於“家庭作坊”式的私立幼兒園。院長是一位50餘歲的女性,他的丈夫兼任幼兒園的安保(主要是晚上幼兒園放學的時候,大概4:30之後,因為很多父母都沒有下班所以孩子都是一個一個被家長接走,這個時候需要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幫助孩子與自己的家人成功對接)與烹飪(給一位來做飯的阿姨打下手)。家裡的女兒學美術出身,兼任幼兒園的老師並給小學的學生補課來賺取額外的收入。除此之外,這裡還有幾位專職的老師負責授課,院長與女兒也會在老師有事的時候幫忙代課。總體來講,除了日常的授課,基本所有的幼兒園事務都是整個園長家庭來負責。
二、孩子的迴流——兼職“小學學後班”
當時快要過年,本來以為幼兒園的孩子們應該都回家了。但是當我走進幼兒園的時候,看見有兩個小孩在園長的監督下寫寒假作業,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已經是上了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快要過年了,他們的父母需要完成一些工作,就把孩子放在了幼兒園讓園長幫忙照看。按照往常來講園長是不會接下這個外快的,但是由於到了臘月之後,來上幼兒園的孩子越來越少,而幼兒園的收費是按照月來計算的,少一個孩子就少了一份錢。所以幼兒園就與在過年時依然忙碌的小學生家長達成共識,把孩子交給園長來照看,然後正常給園長照看孩子的費用。這樣家長與幼兒園之間就實現雙贏。
下面對兩個情況的原因進行解釋:一是為何幼兒園的孩子在臘月以來就越來越少了?其一是天氣因素,雖然這裡沒有黑龍江那麼冷,但是冬天基本都是零下十幾度,對於兒童來講這個溫度還是有礙於其正常外出的。那些家長也害怕由於天氣寒冷把孩子給凍壞了;其二是家長的態度。認為幼兒園不像是上學,你不學一天就拉下來了。當時筆者採訪了一位來接孩子的家長,她說到:“幼兒園學習好與壞不影響你上小學,我們這裡都是按片(“片”就是學區的意思,劃分到那個學區就分到哪個小學去上學,截至筆者寫作此文,該區內(除農村與周邊鄉鎮)有兩所小學)劃分。到時候小學來學也是來的及,孩子如果感覺不得勁就在家待幾天,待夠了就又想來上幼兒園了”。除了這位家長之外,我在之前來幼兒園的時候也不乏多次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想法。由此可見,家長對於幼兒園教育的態度也影響了孩子上學的出勤率。
第二個現象就是為何上小學的孩子會迴流到幼兒園在假期時上補習班?其一是孩子對幼兒園的情感因素。這些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在這裡上幼兒園的,對於這裡的環境比較熟悉也對園長比較瞭解。他們感覺來到這裡心裡也可以沒有來到小學補習班的緊張感,也樂意在這裡學習。其二是家長層面的因素。一是價效比高,如果將孩子送到專業的學後班,加上老師輔導,價格比這裡高1-2倍不止;二是家長對園長的認可,這些孩子都是由園長來進行指導並進行監督,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瞭解到這裡確實很專業。據一位將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家長講到: “園長很靠譜,我把孩子放在這裡也很放心。而且之前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已經把這些小學一二年級的都學過了,園長在這方面的只是把握十分有實力”。家長的信任促使了這些孩子回到幼兒園作為學後班來繼續學習。
三、孩子越來越少——可持續發展受阻
“在咱們這嘎達,年輕一代很多都把家安到了市裡面,在咱們這個小縣城這邊繼續成家立業的人可是越來越少”園長這樣和我講到。之後她又和我說:“像咱們這樣自己家開的託兒所,這幾年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孩子越來越少了。我尋思要是實在幹不下去那天,我就回我老家去接著開幼兒園,那裡孩子還挺多”。聽到她這一番話,我不禁感嘆園長的高瞻遠矚。此後,她又說道:“還好我們這裡開的年頭多,又快三十年了,前一陣子房後那邊的一個幼兒園也開了十幾年,也黃了。我們這裡現在雖然孩子數量還可以,但是基本都是一代帶著一代來(這裡的意思就是新來幼兒園的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中一方也是曾經在這裡上幼兒園)”。
透過園長上面的講述不難發現幼兒園孩子越來越少對於其繼續發展產生一定的限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的流動,這與我在開篇提到的家鄉獨特的地理位置有著獨特的關係。農村生活的居民希望來到我們縣城來成家立業,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我們也住上樓啦”。而原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則希望往市中心生活。這就讓我的家鄉既沒有種地的生產性勞動對人口移動的牽制也沒有大城市更高收入更多基礎設施的吸引力。讓縣城成為了一個過渡的階段與跳板。這裡對於人口的吸引力與牽引力相較於農村與市中心處於劣勢。這種情況讓縣城裡面的孩子越來越少。
按照理論來講,農村的孩子來了應該會給幼兒園帶來新的增長點,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這些孩子的家長認為這裡就是一個看孩子的地方,這樣的話直接讓家裡一個上班一個看孩子就足夠了。當時筆者採訪了一位從農村搬來鎮裡面住的居民,她這樣講到:“我們家孩子上不上這個幼兒園也問題不大,我和我老伴基礎就在這裡,再說了這個也不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那塊裡的,我感覺這個就是屬於可上可不上的範圍裡的”。她的這段話也表明了很多來到縣城的農村人的想法。所以看似農村人口像縣城的湧入為幼兒園提供了更多的適齡兒童,但是這些兒童往往都不會來到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對此園長還和我講到一個現象: “有些農村來的家長也把孩子帶到幼兒園來,想試一試看效果如何。但是最後能夠長期學習的孩子卻很少,他們有些認為孩子沒學到什麼。就讓孩子不在幼兒園繼續學習了。我就說這些孩子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我們這裡培養出去的孩子還有後來考上清華的,哪能說今天學會一加一,明天就能開飛機”。或許這些家長也期待孩子能夠像地裡面的莊稼能夠長得又快又好,但是事實上來講對於孩子的教育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多玩還是多學?——對教育模式的反思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與園長交流而得知的,因為我從小就一直在這裡上幼兒園,所以我對於其他幼兒園的教學模式不大瞭解。在園長的介紹下,我瞭解到我們這裡面的幼兒園在教學上有兩種型別,一種是比較注重玩,對於課本知識教的比較少,讓孩子獲得快樂最重要。第二種就是我曾經學習的幼兒園,這裡比較重視學習,基本上在這裡大班畢業都會把數學語文小學一年級二年級的核心知識都教授完畢。針對於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園長和我講到:“我們這裡始終重視孩子的學習,畢竟你來到的是幼兒園不是遊樂場,孩子可以玩,但是學習也要跟上。看似那些以玩為主要的幼兒園孩子過的很快樂。你等他們到小學就知道了,那些孩子有些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利索。更別說跟上小學的節奏了”。
我曾經學習的幼兒園的孩子父母大多都是正常的工薪階層,孩子的發展更多需要自己努力,家裡能夠幫襯的不多。所以在園長看來,這就需要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基礎。如果家裡有基礎無所謂孩子以後怎麼玩都會有一個出路,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孩子來講其如果這樣就對以後的學習造成影響。畢竟考上一個好大學在至今還是一個改變眾多普通家庭命運的轉折點。正如很多人所講。高考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次博弈,無論你的出身如何都可以在成績的幫助下取得好大學的文憑。園長對於教育的態度也反映了現實家庭的訴求,這也吸引了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這個幼兒園。
園長為何堅持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與她的經歷密不可分。“知識改變命運在我身上體現的很明顯。我早年讀了中專,之後又進修了大專。在當時咱們這裡也算是學歷比較高的了。之後我去一個公立學校當代課老師。當時都點是你去那嘎達先代課,你整的好,之後才能轉正幹正式工。但是幹了一陣子沒什麼轉正的期望,主要是點等人退休才能新人往上頂。之後我就來到了一個幼兒園當老師,幹了一陣子發現當員工還是不如自己單幹自在,就自己找地方開了個尤幼兒園。剛開第一年的時候就十幾個孩子,因為你是第一年都沒人敢來,所以都是朋友親戚幫忙介紹的,之後一點一點幹起來的。我想我當時要是沒有這個文憑,我就算開了,也是沒人來。”聽完園長的經歷,認識到她為何相信自己對於教育方式的選擇。
五、總結
在家鄉的縣城,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的主要途徑。同樣是教育,但是其相較於之後的九年義務教育在一些群體的眼中有著不同的看法,本文講述的一些現象也呈現了這一問題的具體情況。縣城作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紐帶,幼兒園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變化,也在不同斷點下對映出獨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