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日益重視,很多人都會定期進行體檢,很多沒有症狀的“小問題”因此被檢查出來,“頸動脈斑塊”就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45歲以上確診為腦中風或有的患者中檢出率為80%,60歲以上的人群幾乎都能檢測出頸動脈斑塊。但是為什麼會長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的意義
頸動脈連線心臟和大腦,一旦發生堵塞,將會導致十分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如果頸動脈有明顯的動脈粥樣斑塊,常提示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也存在相同的問題,且頸動脈位置較淺,檢查方便,因此頸動脈也被稱為“反映全身動脈血管情況的視窗”。
頸動脈斑塊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當頸動脈斑塊導致頸動脈堵塞、狹窄,影響大腦供血,容易誘發缺血性腦卒中;斑塊破裂脫落後隨血流堵塞顱內小血管,導致區域性形成,引起腦梗。
但不是所有的頸動脈斑塊都會引起腦梗,其危險性取決於斑塊的穩定性和血管的狹窄程度:當斑塊在血管壁上不牢固、容易脫落時,危險性大;如果斑塊較大,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已經大於50%,患者也出現大腦供血不足的相關表現,那麼就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了。
為什麼會長頸動脈斑塊
1、年齡因素
一般情況下,頸動脈斑塊在20歲左右開始“初見端倪”,40歲左右開始變得明顯,因此年齡是頸動脈斑塊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但是,也有其他很多因素會加快頸動脈斑塊的形成。
2、高血壓
長時間控制不佳的高血壓會損傷血管管壁,是促進血管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於網路)
3、吸菸
主動吸菸或者長時間吸二手菸,都會損害血管,增加斑塊形成的風險;大量喝酒引起血壓波動明顯,也會誘發心肌梗死和腦卒中。
4、血脂高
肥胖者常伴有血脂異常,特別是(LDL)的升高,更多脂質沉積在血管壁上,加速斑塊形成。
(圖片來源於網路)
5、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的不良生活習慣會減緩血液迴圈,增加血液黏稠度,心肌收縮力度下降,也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頸動脈斑塊需要處理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頸動脈斑塊,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頸動脈斑塊都需要進行積極干預。
當頸動脈斑塊伴血管狹窄程度在50%以下,無缺血性腦卒中症狀,且血脂也在正常範圍內時,可根據個人情況考慮是否選用藥物治療。
當頸動脈不穩定或斑塊達到血管腔50%以上時,則需進行藥物治療,並嚴格控制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當血管狹窄在50%~70%之間,且有症狀;或血管狹窄超過70%,無論是否有症狀,均需考慮行介入或手術治療。
(圖片來源於網路)
發現頸動脈斑塊後的處理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早期的頸動脈斑塊是可逆的,是可以在我們的正確處理下縮小的。對於頸動脈斑塊,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各種危險因素,預防其向腦卒中進一步發展。
1. 改善生活方式
積極鍛鍊,控制體重,戒菸限酒,合理飲食,少吃油炸、含鹽、含糖、含脂肪高的食物。
2. 原發病的治療
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3. 控制LDL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LDL)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息息相關,嚴格控制LDL水平,可以降低整體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需要透過改變生活方式、服用降脂藥物等將LDL降到目標值以下。
4. 識別早期訊號
頸動脈斑塊發展到嚴重堵塞動脈時,會出現突發頭暈,面部麻木(多為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短時間內言語困難、眼前發黑等,這時候應提高警惕,及時到醫院就診。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頸動脈斑塊並不可怕,但有進一步發展的風險,切勿相信網傳的“葡萄酒可以軟化血管,消除斑塊”等傳聞,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定期複查頸部血管超聲,控制病情發展。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為什麼會長頸動脈斑塊?-----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3324帖
馬醫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