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引爆,隨時致命。
來源 |中山一院
家住甘肅白銀的4歲女孩小天(化名)反覆腹痛,父母緊急帶著她前往醫院檢查,誰知竟患上了腹主動脈瘤合併。經過一番諮詢,小天的父母帶她輾轉2千多公里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求醫。醫院血管外科聯合小兒外科、心血管兒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手術方案,成功為小天拆除了這個隨時可能破裂的“定時炸彈”,並前瞻性地用更長、更粗口徑的人工血管替換了病變血管,為孩子今後的生長發育預留了“空間”。經過術後10天的精心護理,小天恢復良好,已於前日順利出院。
據瞭解,腹主動脈瘤一般常見於中老年人群體,平時不痛不癢,卻是埋藏在腹主動脈中的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引爆,隨時致命。
腹主動脈瘤合併高血壓
罕見地“找上”兒童患者
腹主動脈瘤破裂高發於氣溫低的秋冬季,破裂時出血兇猛,搶救難度大,在院內的搶救成功率僅不到40%,常被稱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平時人們很難察覺,等到腹痛等症狀出現時,很有可能已經情況危急。想要早期“揪出”腹主動脈瘤,建議55歲以上的高發人群每年在體檢中增加一項腹主動脈彩超檢查。
不同於高發的中老年人群,小天卻是罕見的兒童腹主動脈瘤患者。家住甘肅的小天三個月前突然腹痛難忍,到當地醫院CT檢查發現患上了腹主動脈瘤,直徑達3釐米,而小天的腹主動脈直徑僅為8毫米,病變部位擴張了足足3倍以上。同時,小天還被發現患有高血壓,收縮壓最高達200毫米泵柱。
看到孩子情況危急,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小天的父母帶她輾轉數千公里來到中山一院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姚陳教授接診小天並進行了初步的病情分析,考慮小天腹主動脈瘤合併高血壓,需手術治療,高血壓原因仍需進一步檢查。姚陳教授同步聯絡小兒外科徐哲教授及兒科李淑娟副教授將小天收入了心血管兒科進行治療並進一步完善檢查。
入住中山一院後,王深明教授、姚陳教授還組織多位專家教授進行了多次多學科協作診療會診,討論病情並制定手術方案。王深明教授指出,患兒有高血壓,一側腎萎縮,如何在圍術期維持血壓穩定和保護腎功能,是治療的關鍵點。並且患兒目前自體血管細小,身體仍處在發育階段,人造血管的選擇既要保證手術成功,血流通暢,又要考慮血管發育增粗變長。此外,患兒自體主動脈直徑僅8毫米,與人造血管12毫米的口徑相差較大,吻合難度大。
小天CTA(CT血管造影術)提示腹主動脈瘤
將血管口修剪成楔形
順利完成人工血管置換
考慮到孩子的動脈瘤偏心性且合併高血壓,破裂風險高,王深明教授、姚陳教授團隊決定儘快為孩子進行復雜的手術。結合既往中山一院血管外科治療小兒腹主動脈瘤的經驗,建議行開放手術,在切除腹主動脈瘤後,進行人工血管置換。
1月10日,在王深明教授的指導下,姚陳教授主刀,小兒外科徐哲教授、血管外科武日東副教授作為助手,為小天進行了手術。術中順利“拆彈”後,接下來人工血管的置換是極其關鍵的一步。
醫護團隊在手術中
因小天自體血管隨著生長會逐漸變粗,專家團隊決定採用更大號的人工血管進行吻合,以防止日後生長發育導致的血管狹窄。因為自體血管與人工血管直徑大小存在差距,專家們特意將口徑為12毫米的人工血管一端剪成了10毫米口徑楔形,讓自體血管和人工血管能更好地對接。與此同時,為了給孩子生長發育後預留足夠的血管長度,手術團隊還特意將人工血管彎曲固定在了周邊位置,成功地完成了病變腹主動脈段置換人工血管的手術。
術後,在心兒科李淑娟副教授團隊的精心照顧下,小天血壓、心率控制平穩,順利拔除了腹腔引流管,腹部傷口癒合良好。姚陳教授、武日東副教授術後每天都到心兒科查房,關注小天下肢血運及血壓心率控制情況。術後1周複查大血管CTA,提示吻合口及人工血管通暢。小天恢復良好,已於近日出院。
小天術後CTA複查提示吻合口和人工血管通暢
據瞭解,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從2005年至今,共治療18歲及以下未成年腹主動脈瘤患者10例,其中嬰幼兒及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一共5例,年齡最小的患者僅17個月大,是當時全球報道該疾病年齡最小的手術治療患者。
“和中老年群體往往因為高血壓等基礎病因素造成血管瘤不同,兒童、青少年的血管瘤更多可能是血管炎症因素導致。目前,我們也在和基礎醫學專家開展基因層面的研究,力爭破解未成年人罹患動脈瘤的原因”,姚陳教授表示。
術後,患兒家屬為專家團隊送上錦旗
來源:中山一院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