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文梳理早期肺癌診治的現狀與未來。
2024年2月4日,全球迎來了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發起的第25個“世界日”。肺癌,作為世界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其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在全球衛生問題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遺憾的是,處於早期階段的肺癌往往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約75%的患者在診斷時已處於疾病晚期[1],此時已然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隨之而來的是治療難度與醫療成本的劇增,患者的預後情況也不容樂觀。如何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發現率,改進肺癌患者的治療措施,是學界經久不衰的研究話題。
早期診斷:多項技術聯合及時發現隱匿徵兆
多年來,國內外一直致力於透過篩查來實現肺癌的早診早治,期望以將診療關口前移的方式改善後續可能遇到的困境。我國國家癌症中心資料顯示,肺癌發病率和病死率在44歲之前的人群中屬於較低水平,45歲以後快速上升[2],依據《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3版)》[3],建議對45歲及以上人群進行肺癌篩查,特別是對於有長期吸菸史、慢性肺部疾病或者具有其他相關危險因素暴露史的個體,應當作為肺癌篩查的重點關注人群。
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LDCT),是目前被廣泛推薦的肺癌篩查工具。國內外多項研究均顯示,與胸部X線比較,LDCT可顯著提高早期肺癌的檢出率並降低肺癌相關死亡率,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3]。近年來,液體活檢作為癌症篩查的輔助手段,在肺癌領域有著諸多嘗試。該技術透過分析血液樣本中的迴圈腫瘤DNA(ctDNA)、(CTC)以及外泌體等生物標誌物,提供腫瘤相關的遺傳和表觀遺傳資訊,與LDCT聯合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肺癌的篩查效果。
疑似肺癌的患者,需透過進一步檢查進行確認性診斷,包括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及血清學實驗室檢查等。影像學檢查,如胸部CT、PET-CT 等是早期肺癌診治中的關鍵部分,在診斷、分期、療效監測、及預後評估的環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定量CT、影像組學、計算機輔助診斷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正在探索階段,臨床中可根據不同的檢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選擇一種或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病理學診斷主要依賴於組織和細胞學檢查,透過影像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支氣管鏡檢查等方式獲取疑似惡性腫瘤的組織樣本並透過病理學評估對其良惡性加以鑑別。此外,免疫組化染色技術可進一步幫助確定腫瘤的型別和來源,如區分小細胞肺癌(SCLC)與(NSCLC)。對於肺癌血清腫瘤標誌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的檢測雖靈敏度和特異度有限,但其升高有時可早於臨床症狀的出現。因此,檢測肺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有助於早期鑑別診斷並預測肺癌病理型別。
早期治療:個體化策略制定精準狙擊病魔防線
對於早期NSCLC,根治性外科手術切除是首選的區域性治療方式[3],手術方法包括肺葉切除、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已有研究證實,胸腔鏡等微創手術安全可行,圍手術期安全性優於開胸手術,長期療效不亞於開胸手術[3]。因此,在技術可行且不犧牲腫瘤學原則的前提下可選擇胸腔鏡手術。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患者在術後都存在著腫瘤復發或轉移的危險,且危險度隨分期的增加而增加[4]。術後輔助治療有助於消滅微轉移病灶,降低復發風險,是改善可切除NSCLC預後的重要手段。
化療是此類患者術後常用的輔助治療方式,儘管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但其不可忽視的副作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隨著免疫治療研究的深入,PD-1/PD-L1抑制劑在新輔助和輔助治療中的潛力逐步得到證實,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預後獲益。精準治療時代,靶向治療有著高效低毒的優勢,在NSCLC,尤其是肺腺癌輔助治療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如對於EGFR突變NSCLC,三代EGFR-TKI已成為這部分患者術後輔助治療的可選方案之一[5];對於ALK融合NSCLC,也有研究證實靶向藥物對這類患者的良好療效[6]。此外,對於SCLC患者,治療策略主要藉助於多模式療法,包括與放療結合的同步或序貫化療。最新的研究資料提示免疫治療的加入,可為部分患者帶來更好的獲益。對於部分侷限期SCLC患者,也可選擇手術切除腫瘤,隨後進行必要的輔助治療。
專家點評
回顧近年來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早期肺癌的診療模式經歷了顯著的轉變。在診斷層面,傳統的影像學檢查被更多元化的技術所補充,如液體活檢和人工智慧等,這些方法提高了肺癌的早診能力,在減少誤診和漏診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與此同時,治療理念也從簡單的以病情為導向轉變為以預後為導向,更加註重患者整體生活質量與長期治療效益的提升。在治療手段上,外科手術作為早期肺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正逐步向個體化、精細化和微創化的方向發展。這一轉變在助力減少術後併發症、縮短患者恢復期的同時,也提升了手術的成功率並改善了患者的治療體驗。如今,為了適應這些新興診療技術的發展,多學科診療(MDT)模式逐漸成為早期肺癌治療的標準配置,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診療決策過程,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全面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期望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資訊化的廣泛普及,肺癌診療資源能夠在不同地域與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間得到更加均質化的發展,使得患者不論身處何地都能夠獲得規範化、精準化的診療服務,早日實現“整合醫療資源,衛生人人共享”的美好願景。
參考文獻:
[1]Hong QY, Wu GM, Qian GS, et al.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in China[J]. Cancer, 2015, 121 Suppl 17: 3080‑3088. DOI: 10.1002/cncr.29584.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早期肺癌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23,46(1):1-18.
[3]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3版)[J]. 中華醫學雜誌,2023,103(27):2037-2074.
[4]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肺癌學組,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Ⅰ~ⅢB期非小細胞肺癌完全切除術後輔助治療指南(2021版)[J].中華醫學雜誌,2021,101(16):1132-1142.
[5]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南工作委員會組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 (CSCO) 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 2023[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3.
[6]Solomon B et al. ALINA:efficacy and safety of adjuvant alec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ALK+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Presentation at: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Congress;ESMO 2023.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