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早產是常見的妊娠併發症,是圍產兒及5歲以下嬰幼兒死亡和殘疾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生育政策調整後高齡孕婦增加,兩次妊娠間隔時間改變,妊娠合併內外科疾病發生率增高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早產率呈上升趨勢。而早產兒的診治常面臨諸多挑戰,如合併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RDS)、新生兒溼肺、顱內出血等。因此,早產兒的診治需要給予更多關注。
一直關注早產兒診治相關問題的北京和睦家,除提升臨床診療能力之外,也在不斷透過自身力量,組織行業專家和資源,分享早產兒救治先進經驗、探討前沿診療技術,為早產兒診治提供思路與方向。2024年11月17日是世界第13個早產兒日,北京和睦家再次召開學術研討會,為業界分享早產兒診治新進展。
圖 與會專家合影
論壇上,和睦家北京區兒科主任、北京和睦家京北婦兒醫院醫療總監楊明分享了眾多早產兒成功救治經驗,從成功搶救23周+4天的超早產兒,到罕見的新生兒闌尾炎病例,再到590克超低體重兒的救治,憑藉專業的診療團隊和尖端的醫療裝置,和睦家兒科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蹟。
圖 和睦家北京區兒科主任
北京和睦家京北婦兒醫院醫療總監楊明
多次打破超早產兒“極限”救治紀錄,先進診療模式創造生命奇蹟
出生時體重僅600克,皮膚像膠凍一樣半透明,同時伴呼吸衰竭、餵養困難、腎功能不全等多種危及生命的嚴重併發症……這是2016年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出生的一位僅23周+4天的超早產兒寶寶。由於孕周太小,患兒救治難度極高,面對這場“與死神的賽跑”,和睦家兒科團隊迅速響應,第一時間制定了科學而周密的診療方案。在長達200余天的救治過程中,團隊晝夜奮戰,逐一攻克多重醫療難關,最終成功將患兒從生死線上挽回,並順利出院。
超早產兒是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中導致致殘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在醫療資源豐富、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超早產兒的存活率也不足10%。北京和睦家充分發揮其國際化醫院的優勢,持續引進國際前沿的診療裝置、技術和模式等,成功實現從23周+4天超低孕周,到590g超低體重等多項早產兒“極限”救治紀錄,目前被成功救治的孩子正在大洋彼岸過著快樂的童年。
一方面,北京和睦家NICU配備先進的常頻和高頻呼吸機,可開展床旁腦功能檢測、亞低溫腦保護技術等,為早產兒提供更加穩定的環境和生命支援。
同時,北京和睦家採用兒科醫生進駐產房的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兒科醫生會在所有產婦分娩時為即將出生的寶寶保駕護航。有新生兒搶救經驗的兒科醫生以及具有NICU護理資質的護士共同參與協同救治、轉運,完成從產房或手術室再到NICU的無縫銜接,達到完善的產兒一體化及醫護一體化的救治模式,多方位保障早產兒的生命與健康。
成功救治多例疑難、罕見新生兒病例,多學科協作搭建“生命通道”
新生兒闌尾炎是一種極為罕見且難以確診的疾病,誤診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北京和睦家兒科團隊就曾成功救治過一例體重不足800克的罕見早產兒闌尾炎病例。楊明主任介紹,在確診患兒為新生兒闌尾炎後,和睦家醫院兒科和外科團隊迅速響應,聯合營養科、藥劑科和影像科等多學科進行討論,由小兒外科主任張欽明教授主刀,第一時間為患兒實施了緊急手術。術後的3個多月裡,患兒成功克服了RDS、餵養不耐受、貧血及術後感染等多重難關順利出院。
此外,北京和睦家在早產兒視網膜病(ROP)、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新生兒腦損傷等方面擁有豐富救治經驗,並聯合多學科團隊完成罕見遺傳代謝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心臟病等疑難複雜病例的診療。楊明主任介紹道,兒科病房一線、二線醫生全天候待命,保障新生兒救治的“綠色通道”。一旦臨床遇到難題,二線醫生可迅速介入,科室主任作為醫療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全方位把控診療質量。這種多學科協作模式成為疑難病例成功救治的關鍵。“多學科協作是當下複雜或危重病例成功救治的通行醫療模式。”楊明主任表示。
技術精湛的專業醫療團隊同樣是早產兒救治的重要保障。楊明主任介紹,和睦家醫院過去十年間不斷引入高水平的醫療人才,現有的醫護團隊均來自國內三甲醫院或國際醫療機構,普遍擁有10年以上的臨床經驗。醫院還透過持續的醫學繼續教育,不斷提升團隊的專業水平,例如定期開展新生兒窒息搶救培訓,確保每位醫生、護士、助產士等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成功存活只是第一步,陪伴式守護助力多患兒實現高質量成長
楊明主任介紹,始終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理念的北京和睦家,在提升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的同時,亦關注早產兒預後及後期生活質量。
在良好的醫護配合下,開展個體化診療,力求最大限度減少早產兒併發症和後遺症。北京和睦家從診療到護理全部基於患兒的具體情況量身制定:精確的出入量記錄、營養液配比、藥物劑量調整,24小時一對一護理,細緻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醫生透過這些精細的護理記錄和觀察,動態調整治療方案,為早產兒救治提供了堅實保障。
患兒從NICU出院後,針對後續健康和成長,北京和睦家透過高危新生兒門診、兒童保健門診及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將早產兒的隨訪和照護延伸至學齡期以及青春期,透過無縫接力的序慣式醫療服務模式,完成0-18歲全程守護,幫助早產兒實現更高質量的成長。
“例如,針對出院後存在吞嚥功能障礙的患兒,語言康復師會及時介入進行康復訓練;對於出現生長遲緩的患兒,則由兒童保健醫生、營養師或兒童內分泌醫生提供針對性的診療支援。這一體系確保患兒從新生兒期到學齡期都能獲得全程的醫療服務與全面的成長保障。”楊明主任談到。
在對早產兒後期成長保障方面,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童內分泌醫生王淑穎向“醫學界”分享了兩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這兩例患兒生產時,王淑穎醫生就作為陪產醫生參與分娩。在患兒突破生存難關後,即進入到兒童內分泌科、兒童保健科診療,以期獲得良好的生長發育。在細緻的隨訪和體格監測下,兩例患兒均實現了健康成長。其中一名患兒的身高已達第97百分位,另一名達到第90百分位,均達到了同齡足月兒生長標準的中上水平。王淑穎醫生著重指出,在整個隨訪程序中,因與患兒家長構建起了緊密的聯絡,使得家長對醫療建議的依從性處於較高的水平。這一現象有力地表明,注重人文關懷工作,對最佳化醫療成效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 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童內分泌醫生王淑穎
王淑穎醫生表示,早產兒高質量成長需要家庭共同參與,家長要對早產兒生長發育有信心,雖然出生小,但在醫生專業的幫助下,後期追趕是樂觀的。同時,在診療中部分家長對早產兒追趕生長容易用力過猛,醫生在開展診療的同時也需要對家長進行正確的觀念引導。因此,王淑穎醫生也在不斷從多方面開展家庭健康患教,幫助家長樹立信心,透過正確的觀念助力早產兒更好成長。秉承“I CARE”核心價值觀的和睦家,一直努力與家庭攜手,集合多方力量,合力托起早產兒的明天。
更多兒科精彩內容掃描 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開啟醫生站網頁版即可檢視~
此文僅用於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