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國叔,這幾天肚子不太舒服,又拉又吐,你幫我看看開點什麼藥合適?”“國叔,我爸咳了好幾天,渾身乏力,麻煩你先給老人家看看?”……2月14日是農曆正月初五,這天一早,在廣東省徐聞縣前山鎮山海村衛生站裡,被村民親切稱為“國叔”的村醫鄭振國已經忙開了。
山海村是我國大陸最南端的漁村,與海南島隔海相望,村裡唯一的衛生站兼藥房就坐落於海邊的一排石屋中,在這裡,鄭振國一守就是26年。作為山海村唯一的村醫,他要為臨近三個村的千餘名常住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其中包括給高齡、、糖尿病慢病患者進行隨訪和治療。
廣東省徐聞縣前山鎮山海村衛生站裡,村醫鄭振國(圖右)正在為患者取藥。譚琪欣攝
“村裡人小病小痛離不開我,我也放不下他們”
“這幾天很多人腸胃炎,我給你開點藥回家觀察一下,最近要吃得清淡些……”鄭振國一邊走向藥櫃取藥,一邊細細叮囑一旁等待的老人,“肖姨,你的血壓節前控制得挺好,現在有點高了,過年這幾天還要多注意,按時服藥,有事叫家裡人隨時給我電話。”
村裡家家戶戶的電話簿裡,都記著鄭振國的號碼。從青春少年到頭髮霜染,鄭振國數十年如一日,一年365天隨叫隨到,“我家距離診所不到2公里路程,春節從不打烊。村裡人遇到感冒發燒腸胃炎的小病小痛,離不開我,我也放不下他們。”
在村民眼裡,“國叔”有耐心,脾氣好,因此空閒時都愛到衛生室裡來,聊聊家長裡短。“誰家有喜事了,娶新媳婦兒了,孩子滿月了,我們都會來給國叔送封請帖。”村民林家慶感慨,這麼多年下來,“醫生”和“患者”早就處成老朋友了。
除了在診所裡看診,鄭振國還肩負著提供公衛服務的“重任”。每次漁船一進港,就是他走家串戶義務為鄉親們量血壓、測血糖、發藥片、宣傳健康知識的日子,“村裡的人大多打漁為生,以前急性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頻發,這幾年這類疾病發病率明顯降了下來。” 鄭振國很欣慰,在他看來,健康宣教的作用正在於此。而到了出海的日子,鄭振國也會提前準備一些退燒止咳、消炎止痛的藥品,幫助海上漁民解決“藥緊事”。
配備藥品增至近200種,村醫收入翻兩番
在鄭振國的印象裡,自己剛剛開始當赤腳醫生的上世紀90年代末期。
“2007年之前村衛生室都是自己經營,自負盈虧,當村醫待遇不高、發展空間也受限,很多人都沒堅持下去,臨近有些村衛生室開著開著也都倒閉了。” 鄭振國記得,從2007年開始,村醫的日子便開始越來越好過。“一年的補貼加上公衛補助,總體收入要比之前翻兩番。”
村衛生室裡至今還保留著算盤,這是村醫鄭振國日常工作離不開的計算工具。譚琪欣攝
2007年起,廣東省財政開始按照每行政村每年1萬元標準給予村衛生站醫生補貼;2018年起,這個補助標準提到了2萬元,2023年提高至2.5萬元,屬全國獨有。除了財政補貼,基本公衛補助資金也是提高村醫待遇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廣東省要求,鄉鎮衛生院在收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一個月內,必須按照村衛生室承擔任務的70%的比例預撥相應資金。
山海村衛生站內配備了近200種西藥,包含感冒藥、腸胃藥、降壓藥等居民常用藥。譚琪欣攝
在基本藥物制度補助下,村裡缺醫少藥的局面也得到了扭轉。“原來遇到跌打損傷,傷口感染,村民都得坐車到鎮上去拿藥,這幾年政策越來越好,村裡人開藥也方便了。”如今,不到30平米的小診所裡,除了滿滿當當的西藥櫃檯,還有擺成一面牆的中草藥抽屜櫃,據鄭振國介紹,診所裡西藥有將近200種,中草藥有將近300種,已經可以滿足附近村民的日常用藥需求。
“當初選擇當赤腳醫生是誤打誤撞,家裡窮供不起我這個大哥上高中。後來真正入了這一行才覺得自己責任重大,一個村裡總要有一個好醫生。”山海村現有村民以老人居多,鄭振國告訴記者,他為每一位老人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檔案:誰的血壓有多高、誰的血糖需要控制、誰的藥馬上就要吃完了、誰行動不便需要去家裡問診……這些工作日誌不需要本子,都刻在了他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