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存、方文濤是領域的知名醫學專家,從專科醫院來到綜合性醫院後,他們打算做些什麼?“醫學界”就此專訪了兩位醫生。
撰文 |凌駿
責編丨汪航
年初,國際知名腫瘤學家、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候任主席周彩存教授加入上海市東方醫院,擔任腫瘤科主任。
從專科醫院到綜合性醫院,已是業內領軍人物的周彩存站在了新的職業起點。談及這一選擇,他告訴“醫學界”,自己想要跳出原有的“舒適圈”,打造一個內外結合,兼顧臨床和科研,以胸部腫瘤為主的多學科診療中心。
短短9個月裡,周彩存帶領的東方醫院胸部腫瘤團隊已經推進了33項肺癌相關的臨床研究,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而隨著方文濤教授的加入,上述計劃又往前邁了一步。
10月底,中國抗癌協會縱隔腫瘤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方文濤教授加入東方醫院,任胸外科主任。目前,方文濤領銜著中國各病種覆蓋面最大、診療跨度最廣、內外科融合程度最深的胸部腫瘤學科群。
在東方醫院這所上海最年輕三甲醫院的平臺上,周彩存、方文濤正在二次“創業”……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從專科醫院到綜合醫院
2023年10月21日,是中國腫瘤研究領域的一個歷史性時刻,在當天舉辦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上,周彩存同時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身份,報告了兩項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證明了兩種全新的治療方案,能顯著延長相應基因突變型晚期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
這兩項研究同步刊登在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創造了中國腫瘤科醫生的“首次”。
“作為臨床醫生,首要目標是給患者提供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案。但如果患者病情仍在進展怎麼辦?”周彩存對“醫學界”表示,“此時臨床研究的價值就體現了出來,在患者‘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再幫他們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周彩存教授
這也正是26年前周彩存來到上海的初衷之一。早在1998年加入上海市肺科醫院前,周彩存已是安徽蚌埠當地小有名氣的呼吸科醫生,但他敏銳地意識到,未來中國的肺癌患者會越來越多,兼顧臨床和科研的三甲專科醫院,能提供他施展抱負的平臺。
幾十年過去,如今的周彩存已是我國肺癌醫、教、研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先後牽頭了60餘項多中心臨床研究,促成了13個新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相關研究成果多次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並被NCCN、ESMO及CSCO等20餘項權威指南或共識推薦,創造了全球肺癌診療新格局。
憑藉一系列卓越的成就,2023年周彩存當選IASLC候任主席,成為了IASLC成立50年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主席。
但周彩存認為這還不夠,他甚至用有點“懶散了”來形容自己。
“研究了一輩子肺癌,不管是轉移還是併發症,一部分患者會合並有神經、血液、胃腸道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原來我只需要把胸部腫瘤看好,碰到這些患者只能轉院。”周彩存說,東方醫院作為綜合性醫院,學科齊全,臨床、科研能有更多科室支撐,“我想往前再走一步。”
方文濤也有著相同感受。作為我國胸外科的頂級專家,從業30餘年,他發表過數百篇學術論文,建立了我國首個縱隔MDT門診和MDT病房、食管癌MDT團隊,建立了國際首個胸腺腫瘤術後復發預測模型。
方文濤教授
在肺癌領域,方文濤是第九版肺癌TNM分期執行委員會里唯一的中國專家,由其先後牽頭的系列貫穿早期、區域性進展期和區域性晚期肺癌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大幅提高了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改善了生活質量。
“原來在專科醫院,我遇見的大部分患者疾病都非常明確,針對性強,就是和胸外科領域相關。”方文濤告訴“醫學界”,“但在東方醫院,有一些病人初診是在其他科室,而後才發現有胸部相關的症狀或問題,需要多個學科來一起解決。”
“這其中還包括伴發有重症肌無力的縱隔腫瘤、惡性食管癌等,這些病人在綜合性醫院相對多一些。從這個角度說,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如何在胸外科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服務更多患者,聯合各個學科並推動科室發展,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方文濤說。
都在說MDT,但什麼才是MDT?
來到東方醫院後,周彩存和方文濤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首先是把各自科室的業務量和醫療服務質量做起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合內、外科,影像等科室,組建以單病種多學科為診療模式的胸部腫瘤專業組,培養年輕醫生,並推動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
對於打造這樣一個高水平的學科叢集,方文濤、周彩存信心滿滿。
年輕時,方文濤曾前往日本東京國立癌症中心進修,那是全球最頂尖的肺癌外科中心之一,“他們的呼吸外科年患者手術量才約500人次,而我們的體量要遠遠超過這個數字,關鍵是如何統籌利用好所有的資源。”
來到上海市東方醫院後,方文濤希望在兩個方面重點提升。
其一是外科水平。“相比專科醫院,過去東方醫院胸外科的複雜疑難患者會少一些,這方面有所欠缺。我希望能把一些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帶到這裡,比如機器人微創手術,再比如肺小結節的複合手術,醫院也已經引入了相關裝置,我相信可以很快把它們做起來。”
方文濤教授
其二是多學科合作。“如今,有很多患者就診時已經處於腫瘤進展期,那就需要透過多學科合作,為不同患者制定不同治療方案,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手術治療......包括圍手術期的管理,都需透過各個科室協同來提高診療水平。”方文濤告訴“醫學界”。
事實上,雖然近年來各大醫院都在強調多學科協作,但在兩位專家看來,如何結合不同地域、醫院、學科的實際情況,在執行層面真正把“多學科”做到位,尚存在諸多難點。
周彩存對“醫學界”表示,“多學科不是簡單地說,內科處理完就交給外科,外科認為沒有手術價值又丟回內科。它需要的是從疑難病人入院開始,不同專業就整合在一起,全流程追蹤患者病程,判斷預後,制定最佳決策。”
2月至今,隨著周彩存的到來,肺癌已成為東方醫院患者量增長最快的癌種,其中70%的患者來自外地。“過去我碰到的很多患者,他們並沒有手術和化療的機會。而現在有1/4的患者,經過免疫聯合新輔助治療,理論上能達到病理緩解狀態。那外科還要不要參與?哪些人群還需要進一步外科治療?”
“事實上,影像學和病理取材技術極大推動了肺癌分期分型的診斷,現在它已不單純是‘一種疾病’,而是由不同驅動基因組成的‘一組疾病’,涵蓋多個學科。”周彩存表示,他計劃和方文濤一起,在東方醫院成立腫瘤多學科病房,從診斷、誘導治療,到手術,術後輔助治療,一站式解決患者疾病。
這其中,並不僅僅只有腫瘤科和胸外科,針對轉移或伴有其他系統併發症的胸部腫瘤患者,各個科室也能給予胸部腫瘤專業組最大的支援。“比如碰到腰椎轉移的肺癌患者,我們可以請脊柱外科幫忙放骨髓泥。發生了腦轉移,神經外科也可以幫我們一起解決。”周彩存說。
此外,在東方醫院拿到國家肺癌早篩早診培訓基地專案後,周彩存還希望透過人工智慧和醫聯體平臺,在浦東地區推進大規模的肺癌早篩工作。根據國家癌症中心資料,上海惡性腫瘤發病率高於其他城市,全年因惡性腫瘤死亡3.8萬人,其中肺癌是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
方文濤告訴“醫學界”,腫瘤發病率越來越高,但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接診的患者,疾病的基本特徵面貌有所差異,“這意味著在制定相應的診療模式、臨床研究、人才培養、學科發展方向等時都要有所調整。如果照搬既往的成功模式,那肯定是做不好的。”
“場地、裝置、人力......醫院花了很大的代價組建起MDT,但最終是否提高了醫療質量,提升又能有多少,是否具備衛生經濟學效益?”方文濤說,“事實上,什麼才算最完美的MDT模式,全世界都沒有答案。但這就是我們接下去需要探索的。”
文章多能代表科研水平嗎?
除了臨床診療,9個月內以主要研究者(PI)的身份啟動了33項肺癌相關的臨床研究,這是周彩存來東方醫院後在科研領域交出的“成績單”。
其中,進展最快的一項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已完成了Ⅲ期患者入組,比較的是抗體偶聯藥物(ADC)聯合免疫治療,和單獨免疫治療在PD-1陽性肺癌患者中的療效優劣。“免疫加化療是這類患者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但仍有一部分人治療效果不佳,那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在周彩存看來,醫學科研最終需要結合臨床的實際需求。在這一鏈條中,最常規的做法是醫生透過與創新企業的合作,推動創新藥的臨床論證和轉化。但更進一步,醫生團隊能否成為創新的源頭?
在近日“科睿唯安”釋出的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周彩存是中國大陸臨床醫學領域僅有的9位上榜專家之一,但他卻認為,“一個高年資專家積累了足夠的資源,自然會拿到很多課題、發很多文章,但這未必能完全反映一個團隊的科研水平。”
“現在,我更希望的是能聯合醫院整個學科群的力量,打造出一個類似‘全國腫瘤學院內藥物研發中心’,或是‘器械研發中心’,從發現一個靶點、一個新方案等源頭創新做起,讓更多創新成果從醫院裡走出來。”
東方醫院MDT會診
在初步的規劃中,周彩存計劃與方文濤,以及腫瘤專業組各學科專家的合作,組建腫瘤研究型病房,推動東方醫院腫瘤科的創新藥研究,進一步打造院內臨床科研一體化平臺。
“在外科的學科發展中,提升手術水平是最容易的,其次是規範化治療,而最難的則是臨床研究。”方文濤同樣對“醫學界”表示。
“以常見的肺結節為例,醫生能正確診斷出它是不是肺癌,但具體惡性程度如何,在未進行病理檢查前,有經驗的醫生根據影像學結果也只能判斷出個大概。”方文濤說,“那能否透過醫院資料庫,開發一套人工智慧系統,在初診中幫助醫生明確病情,進一步為後續的精準治療鋪路?我們現在就有這樣的專案在推進。”
國際層面,方文濤在亞洲胸心血管外科學會、歐洲心胸血管外科協會、國際肺癌研究協會、國際胸腺腫瘤協會等均擔任重要學術任職,國內他又是中國抗癌協會縱膈腫瘤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委,“我希望能結合東方醫院現有的資源,和這些學術機構、平臺展開廣泛的合作,一起推進科研型醫院的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現一系列規劃的過程中,兩位專家均對“醫學界”表示,更重要的是,他們要把團隊裡的年輕醫生們帶起來。
周彩存的另一個身份是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依託於腫瘤研究所和同濟大學癌症中心,東方醫院腫瘤中心將成立理論培訓基地,基地設有理論培訓教研室,佔地3000平方米,由200名高階職稱專家定製數十門課程,覆蓋早篩、診斷、臨床技術等一系列課程。
方文濤認為,醫學發展至今,外科醫生已不能再簡單地滿足於把手術做好,“我們需要學習先進的理念、瞭解研究的進展,最終要解決的不只是手術檯上的問題,而是一組、一類疾病的問題。”
“我經常會對年輕醫生說,我不看你做了多少臺手術,更關注是否精準把握了適應證,有沒有誤診,又是否存在過度治療?做完手術後,患者長期的複發率、生存率又能達到多少?從這個角度上說,等幫助年輕醫生們都成長起來後,我也就可以退休了。”方文濤說。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恆佳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