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際網路醫療創始人向看醫界坦言,2024年的主要目標是提升盈利能力,而不是再寄希望於融資。
作者|周鑫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資本寒冬下,醫療服務投融資市場也很難倖免。
“按照目前的資本市場情況,我們已經不打算融資了,主要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近日,一位網際網路醫療創始人向看醫界坦言,2024年的主要目標是提升盈利能力,而不是再寄希望於融資。
據瞭解,該創始人停止融資的主要原因是很難再融到資,根據目前的醫療投資行情,靠融資輸血才能生存的很多專案都很難延續。
事實上,不僅是網際網路醫療,實體醫療機構也同樣如此。一位門診部創辦人向看醫界表示,投資400萬的門診部,目前50萬都難找人接盤。
前不久看醫界一則秦皇島廣濟醫院資產多次流拍的訊息,引起大家熱議,半年下來該醫院專案資產起拍價從1.17億跌到5820萬。
之前,投資近十億元打造的大型醫院白送給地方政府的訊息,也是震驚了二級市場和醫療行業,一些醫療資產正在成為燙手山芋,但出手也不易。
可見隨著醫療投資熱錢的退潮,醫療機構准入門檻的降低,醫療機構殼資源的溢價行情不再,醫療專案融資、出售正在遭遇房地產一樣的情況。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早在2018-2019年就已經初露端倪,一些靠融資大幅擴張的醫療連鎖機構開始出現融資難情況,投資機構變得越來越謹慎,不再只看PPT和講故事,而是要看現有醫療機構的運營狀況,如果盈利狀況不佳,單機構盈利週期過長甚至遙遙無期,投資機構往往會禮貌拒絕。
由此,導致一些瘋狂擴張的醫療連鎖資金鍊斷裂,轟然倒塌,投資機構血本無歸,創始人負債累累。
受害人還不僅僅是投資者和創始人,很多被高薪忽悠來的醫生護士也面臨著失業困境。
一些單店盈利狀況還不錯,早期不願意打折融資的機構,也突然發現資本市場熱度不在,投資人不再追著投錢,而是變得“砍價兇猛”,缺乏誠意。
當然,一些確定性較強的優質醫療專案,還是會受到一些投資機構的追捧,但那是極少數。
投資機構也變成了少數融資渠道暢通的上市醫療企業,這類企業因為融資成本低、具有一定的運營管理能力,因此還具有併購擴張的能力。
醫療投資退潮後,醫療機構該怎麼辦?一位投資人向看醫界坦言,醫療機構經營者不要想太多,靠投資醫療賺快錢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上市將越來越難,深挖醫療機構的“自我造血”能力,實現盈利才是出路。(本文為《看醫界》釋出,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