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既是一句成語,也是一計兵法。它最早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通‘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孫子兵法·虛實篇》也有類似的說法:“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長勺之戰示意圖
(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次年,其子周平王宜臼遷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建立東周。但經過西周末年的戰亂,王室衰微,中華大地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期。
齊、魯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諸侯國,且兩國毗鄰,因此常年兵戎相向。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命大將鮑叔牙率軍攻打魯國,一直攻至長勺(今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東北部,位於山東省中部)一帶。魯莊公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接受了大臣的建議,拜曹劌(guì)為大將,讓他隨自己一起出徵,希望他能幫助自己戰勝齊國。
兩軍在長勺對峙,齊軍之前連連獲勝,正是士氣高昂的時候,一見到魯軍便立刻鼓聲齊鳴、殺聲震天。見齊軍如潮水般衝來,魯莊公立刻便要迎敵,曹劌急忙制止他,說:“千萬不可以急躁。敵軍銳氣正盛,此時與他們交鋒弊大於利,不如我們嚴陣以待、暫緩交兵,以等待更合適的時機。”
魯莊公聽從了曹劌的建議,命魯軍穩住陣腳,沒有和齊軍正面交鋒。齊軍兩次衝陣,都沒有成功,但這反而讓鮑叔牙認為魯軍勢弱怯戰,因此決定第三次進攻。
此時,齊軍將士的鬥志也鬆懈了,認為魯軍十分懦弱,聽到第三次擊鼓,開始衝鋒。曹劌對魯莊公說:“現在是出擊的時候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鼓聲,魯軍士兵像猛虎一般衝向齊軍,殺得對方潰不成軍。
魯軍大獲全勝,把齊軍一路趕出了魯國,繳獲大量戰利品。事後,魯莊公問曹劌用兵的道理,曹劌答道:“打仗,憑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時,齊軍士氣十分旺盛;第二次擊鼓時,齊軍鬥志有所鬆懈;第三次擊鼓時,齊軍士氣衰竭,失去了戰鬥力。而這時,我軍再擊鼓,攻疲乏之敵,必定勢如破竹、旗開得勝。”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曹劌冷靜判斷局勢,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為後世留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見。長勺之戰成為“以逸待勞”的典型戰例,也間接促成了數年後齊、魯兩國的握手言和。
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中原地區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33年冬,因宋國背楚從晉,楚成王便命手下大將成得臣率軍,聯合幾個諸侯國攻打宋國,將其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圍了起來。
城濮之戰示意圖(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宋國派使臣向晉國求救,晉文公幾經思量,決定攻打曹國和衛國——它們是楚國的盟國,盟國有難,楚國必定要去救援,這樣就可以解除宋國的困境了。
公元前632年春,晉軍攻佔了曹國和衛國,俘虜了兩國國君。楚成王見形勢不妙,便命成得臣退兵,成得臣卻不肯放棄在自己眼中已成囊中之物的宋國。楚成王很不高興,只留下少部分兵力給他,將大部隊調回了國內。
成得臣並不在意,反而派人到晉軍之中,要求他們恢復曹、衛兩國國君的君位,作為交換,他會取消對宋國的包圍。晉文公私下對兩國國君表示,可以恢復他們的君位,但要同楚國斷交,兩國國君答應了。
成得臣得知後,十分憤怒,將圍在宋國的楚軍全部撤下,前去攻打晉軍。晉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幾年,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作為,對他禮遇有加,二人在一次談話中,重耳許諾,若將來兩國交戰,他會命軍隊退避三舍(舍是古代長度單位,一舍為30裡,這也是成語“退避三舍”的由來)。這次兩軍相遇後,晉文公兌現了當年的諾言,率軍一連退了90裡,一直退到城濮(今山東省菏澤市鄄〔juàn〕城縣西南部)城下,才擺好陣勢,準備迎戰。
成得臣以為晉軍怯戰,率軍窮追不捨,與晉軍在城濮交戰。兩軍剛一交手,晉軍就裝出敗退的樣子,還把樹枝砍下來拖在戰車後面,這樣,當戰車後退時,路上便揚起一陣陣的塵土,看起來十分狼狽。成得臣果然上當,率軍追上去,結果中了晉軍的埋伏,假意敗退的晉軍掉過頭,與主力部隊前後夾擊,圍殲楚軍。
成得臣且戰且退,收攏了殘兵敗將,逃回楚國。在歸國的路上,楚成王的使者前來見他,問他若就這麼進城去,該如何向楚國的父老交代。成得臣自慚形穢,無可辯白,自殺謝罪。
城濮之戰中,晉軍退避三舍,既避開了楚軍的鋒芒,又消耗了楚軍士氣,此消彼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李牧雁門
敗匈奴
戰國時期,趙國與匈奴等遊牧部族為鄰,經常受這些部族的侵擾。趙孝成王便派大將李牧前去抗擊匈奴。
李牧像(圖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到了北境後,李牧採取堅壁不出的策略,無論匈奴如何挑釁,他都不予回擊,還立下軍規:“如果匈奴入侵,要以最快的速度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膽敢捕獲敵人者斬首。”
李牧只埋頭進行軍事準備,他每天都命人宰殺牛羊、犒賞士兵,訓練士兵的騎射能力,提高軍隊的作戰實力;他還重視烽火臺的守備情況,經常派遣偵察人員打探敵情。
幾年過去了,他手下的人馬和物資沒有什麼消耗,趙國邊境也不曾因匈奴入侵而生靈塗炭。但匈奴和他手下的將士都認為李牧膽小,看不起他,將士們憋得難受,渴望能有一個施展拳腳的機會,和匈奴好好打上一仗。
就這樣,李牧悄然完成了自己的戰略部署。他準備了約1300輛戰車、1.3萬匹戰馬,又選拔出近五萬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和近十萬擅於射箭計程車兵,將他們全部組織起來,做好了協同作戰的準備。
為了引誘匈奴,李牧讓當地居民大規模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牲畜和放牧的百姓。匈奴果然聞訊而出,李牧派出一小隊人馬迎敵,兩軍一交戰,這一小隊人馬便佯裝失敗、狼狽逃竄。匈奴首領聞訊大喜,集結大軍,大舉進攻。
李牧見匈奴中計,便在匈奴行軍的道路兩旁佈下奇兵。他們來了之後,李牧先用守勢讓對方輕敵,再命早就準備好的戰車和弓箭手強勢出擊。這時的匈奴軍又累又餓,拼死也無法抵抗養精蓄銳的趙軍,只能被迫撤離。
就在下達撤離的命令時,埋伏在其後方的趙軍又衝了出來,將匈奴軍團團圍住。一時間,匈奴軍成了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趙軍宰割。這一戰,趙軍大敗匈奴十萬騎兵,不僅滅了匈奴的屬國襜襤(chān lán),還擊潰東胡、收降林胡(襜襤、東胡、林胡都是部族名),匈奴單于也落荒而逃。
李牧用數年養精蓄銳,一朝翻身,給了匈奴致命一擊。在其後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匈奴都不敢再侵擾趙國。李牧一戰成名,與白起、王翦、廉頗並列“戰國四大名將”。
“剛”與“柔”相對相生,在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力量也可以相互轉化。以逸待勞,正是以“剛”喻敵,以“柔”喻己。以逸待勞並不是消極,相反,它是對戰爭主動權的爭奪。
撰文 | 朋措文德
責任編輯 | 牛一名、段陽陽
運營編輯 | 段陽陽
質量稽核 | 業蕾
❖ 文章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韜略》 ❖
現訂購2024年
定價3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