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從現在起,動起來!
撰文:地心
“我從跑步開始,出現了讓我自己特別喜歡的狀態,我越是累急了的時候,特別是腦子累急了的時候,情緒不好的時候,我越要去跑步。六七公里跑下來之後,發現一切都沒有那麼重要,就像服了一副藥一樣……其實就是出發最重要。”
這段話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老師所說,而只要是運動過的抑鬱症患者,都可能產生過類似的感受。
比如,因為某些事情感覺鬱鬱寡歡,心情沉重的時候,去健身房舉鐵、有氧了四十分鐘,滿頭大汗,但是心情也變好了,掌控感重新迴歸;也可能,長期都在緊張、焦慮的狀態裡,去練習了普拉提、瑜伽,抑或是靈動的舞蹈,在音樂中忘我地舞動,結束後,身心都放鬆了下來;還有的人,抽空去戶外跑步、騎行,在大自然的陪伴下感受自己的呼吸,體會身心合一的境界,也就把生活工作中的煩惱憂慮一起拋在腦後;而那些更喜歡競爭與合作的人,週末組局,來上幾場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或者最流行的飛盤……嬉笑怒罵間,心頭的憋悶不爽便盡數傾瀉。
事實證明,排除準備不當、體能不足的情況,運動這件事,真是一做心情就變好。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如果從心理健康的視角出發,我們該如何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運動呢?開始運動之前,我們又有哪些要注意的?
1
運動帶來的影響:大腦、激素與自我認知
2020年Krik I. Erickson教授團隊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運動對大腦和認知的影響。文章指出,運動能夠影響海馬體的體積,該區域和學習、記憶密切相關;運動還能改善前額葉皮質的功能,而前額葉皮質和執行控制、情緒調節相關。此外,運動還能夠改善大腦的血流,提高神經遞質的傳輸效率。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運動可以改善認知能力,特別是處理速度、記憶和執行功能。同時,運動可以有效減輕抑鬱症或精神病患者的抑鬱症症狀,並且,這可能是由於運動能夠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從而導致抑鬱症狀的減輕。
運動還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達。BDNF能促進大腦新神經元的發育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線。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大腦中BDNF的水平較低,而運動可以增加BDNF的表達,改善神經元的可塑性,進而調節與情緒相關的神經通路,減輕抑鬱症狀。
5-羥色胺、、內啡肽都是與情緒狀態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運動可以影響我們大腦內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過程。運動可以增加大腦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可用性,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增加可以改善情緒調節和認知功能,從而減輕抑鬱症狀。內啡肽是一種類似於嗎啡的天然鎮痛劑,能夠給人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而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有氧或者無氧運動20~30分鐘後,內啡肽就會開始釋放。瑜伽和冥想也能夠提高內啡肽的分泌量。
在自我認知和心理感受上,運動帶來的正反饋也非常顯著。研究表明,運動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那些運動頻率更高的人,會比運動頻率低的人,看起來更自信、更積極。
2
運動這麼好,我該怎麼選?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驗到運動的美妙。我們可能一直聽說“運動有益健康”,但從小到大,上學時體育老師總是“突然有事”,離開學校後,真正能夠享受運動的機會也寥寥無幾,於是,對運動的理解 和體驗還停留在上學期間,氣喘吁吁、毫無樂趣的800米和1000米考試上。
不過,近年來,健身和運動已經變得愈加流行起來。劉畊宏直播跳健身操數次登頂熱搜、帕梅拉的健身操影片播放量在各個平臺上累計超過千萬,2023年,全國馬拉松參賽規模達到了六百萬人次,跑者日益年輕化和專業化,下班去“擼鐵”“跑步”或者練普拉提,也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如果我們打算從有益身心健康的角度,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該如何選擇呢?
不同的運動給人帶來的體驗是有區別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殷莉認為,面對不同負面情緒,體育運動的調節作用也會不同。比如焦慮不安時,可以選擇瑜伽、游泳等抗壓運動,讓肌肉放鬆,有助於平靜我們的神經系統;憤怒焦躁時,可以選擇消耗性強、節奏稍快的鍛鍊,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等;抑鬱悲觀時,可以參加集體性的體育專案、跑步等有氧運動。
另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夠降低心理壓力的運動,它們的貢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團隊合作型熱門活動,騎腳踏車,有氧運動或健身房,跑步或慢跑,休閒娛樂活動,冬季運動或水上運動,走路,其他運動,家務活動;對於抑鬱症患者,最有效的前三名則是團隊合作型熱門活動、騎單車、娛樂休閒活動。
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心特點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型別。就像前陣子大火的,由賈玲導演和主演的《熱辣滾燙》那樣,賈玲飾演的女主角樂瑩曾經是一個說話很小聲、有著“討好型人格”、在關係中不敢表露自己的攻擊性、即使受委屈了也不敢表達的女孩。
而當她機緣巧合地決定練習拳擊並參賽,除了體重下降、肌肉的增長,她在片尾呈現出的精神面貌也完全不一樣了。她在賽場上面對強大的對手,仍能堅持出拳,結束比賽後,也第一次清晰地說出了“我不喜歡吃牛蛙”。之所以是“拳擊”而不是其他型別的運動,正是因為諸如拳擊這樣的運動,既具有力量性,又有對抗性,會讓人體驗到極強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而這正是“討好型人格”所需要的。
但是當然,最適合你的運動,還是那項能讓你喜歡、有興趣、全心投入的運動。如果我們強行為了某項運動可能的“收益”而勉強自己,這無疑是一個事倍功半的選擇。無論如何,如果一項運動適應你當下的體能水平,進行時不會讓你感到緊張、僵硬甚至對抗,過程中你能夠投入其中,產生“心流”體驗,結束後不會造成運動損傷,還能帶給你一定程度的愉快體驗,那麼,這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對於精神障礙患者來說,運動同樣有效。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定義,運動療法指透過有計劃、結構化、重複的身體運動,來達到提高或保持身體健康的目的,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式,廣泛應用於神經和精神科臨床實踐。歐洲精神病學協會關於精神疾病的身體活動指南提出,可以將運動療法作為輕中度抑鬱症的一線治療方法。
對於抑鬱/焦慮/雙相等情感障礙患者,運動可以降低情感症狀發作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而對於精神分裂患者來說,運動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狀、認知功能,減輕藥物帶來的體重增加等代謝相關副作用。即使是短時間的急性鍛鍊,也能夠緩解抑鬱症狀。兩項新研究發現,30分鐘的運動至少能緩解抑鬱症狀75分鐘,並能提高抑鬱治療的效果。
3
從五分鐘起,開始運動!
眾所周知,運動一旦開始,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但在沒有開始之前,運動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又會變得很困難。在本來就繁忙的生活中安排用於運動的時間,要費心思考合適的場地、裝備,選擇運動型別,又或者,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不適合運動”,認為自己體力不足或者有不利於運動的小毛病……這些都是運動之路上的攔路虎。
那麼,不妨看看以下建議,開啟你的運動之旅:
1. 運動時間再短,也比完全不運動好。所以,哪怕這會兒出去走走,進行五分鐘的戶外散步,也勝過將這五分鐘用在手機螢幕上。
2. 如果你真的非常忙,沒有充裕的時間安排“一整個運動專案”,那麼,搜尋一些不需要器械的拉伸放鬆動作,將它們安排在你的零碎休憩時間中。
3. 比起在事前搜尋某項運動的利弊、裝備、注意事項,並因此“卡住”,更好的選擇是,尋找一個在這項運動上有經驗的人(朋友、教練或者團體帶領人),告訴對方你想體驗半個小時,讓ta告訴你可能需要什麼,怎麼開始。
在這個充滿壓力、焦慮的時代,我們可能都習慣了用頭腦去思考,將心靈用於無盡的計算和對抗之中。然而運動,可以讓我們的大腦、身體和心靈都進入到一個和諧而統一的狀態當中,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專注於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呼吸、我們的每一塊肌肉的緊繃和鬆弛,從而真正地迴歸“當下”。這也是我們愛自己的體現。
從現在起,動起來!
參考文獻:
[1]Stillman C M , Esteban-Cornejo I , Brown B ,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 and Cognition Across Age Groups and Health States[J].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0, 43(7).DOI:10.1016/j.tins.2020.04.010.
[2]Ross R E , Vanderwerker C J , Saladin M E ,et al.The role of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and clinical outcomes[J].MolecularPsychiatry[2023-12-20].DOI:10.1038/s41380-022-01819-w.
[3]Harte J L , Eifert G H , Smith R .The effects of running and meditation on beta-endorphin,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d cortisol in plasma, and on mood[J].Biological Psychology, 1995, 40(3):251-265.DOI:10.1016/0301-0511(95)05118-T.
[4]https://www.nytimes.com/2008/03/27/health/nutrition/27best.
[5]https://www.vernonwilliamsmd.com/News-Updates/2022/June/This-Is-Exactly-What-Happens-to-Your-Brain-Durin.aspx
[6]姜媛,張力為,毛志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情緒調節策略的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18, 16(4):7.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8.04.020.
[7]遊儀.讓青少年用體育運動促進心理健康[N].人民日報,2024.10.11
[8]Chekroud S R , Ralitza G , Zheutlin A B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 cross-sectional study[J].Lancet Psychiatry, 2018:S221503661830227X-.DOI:10.1016/S2215-0366(18)30227-X.
[9]https://neurosciencenews.com/exercise-depression-20292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心理專家說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