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進一步規範和最佳化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的操作流程
近日,在“2024 協和婦科腫瘤論壇暨第九屆宋鴻釗滋養細胞腫瘤論壇” 上,來自廣州醫科大學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堯良清教授分享的 “重新審視根治性子宮切除中的陰道旁組織:新見解最佳化策略” 主題報告,為與會專家帶來新思路。
堯良清教授在報告中首先回顧了根治性子宮切除術(RH)的漫長髮展歷程。自 1895 年 Clark 經腹 RH 開創先河以來,手術技術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從 Wertheim 的改進到 Okabayashi、Meigs、Piver Rutledge 等學者的不斷完善,直至 2007 年 Fujii 報道的保留神經的 RH 技術,每一次進步都體現了醫學領域對提高手術療效、減少患者併發症的不懈追求。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深入,陰道旁組織在 RH 手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目前在其定義、切除範圍、邊界界定以及手術策略選擇等方面,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共識,這也成為制約手術進一步最佳化的關鍵因素。
堯良清教授及其團隊透過採用真實世界手術影片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義了陰道旁組織的手術解剖結構。研究明確指出,陰道旁組織內側以陰道中 1/3 為界,外側延伸至盆筋膜腱弓,頭側止於主骶韌帶匯合處,尾側至恥骨尾骨肌筋膜,其背側為陰道旁間隙,腹側為直腸旁間隙。基於這一全新的解剖學認知,堯良清教授進一步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手術策略:對於腫瘤位於陰道一側的患者,僅切除該側陰道旁組織即可,而對於腫瘤未累及陰道的患者,則無需常規切除陰道旁組織。這一觀點的提出,打破了傳統手術觀念的束縛,為 RH 手術的精準化、個體化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與會專家們對這一創新觀點表示高度認可。他們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進一步規範和最佳化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的操作流程,提高手術治療效果,還將對婦科腫瘤患者的術後生活質量產生積極影響。透過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切除,有望降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加速患者術後康復程序。相信在未來,隨著更多類似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與應用,婦科腫瘤的診療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希望與健康福祉。
專家簡介
堯良清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廣州醫科大學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副院長,婦產科學帶頭人,婦科腫瘤綜合治療首席專家
中國抗癌協會中西卵巢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轉移腫瘤雜誌》副主編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