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從預測到干預,聽馬長生教授分享近期研究及房顫消融治療要點
整理:醫學界會議報道組
稽核專家: 馬長生教授
房顫作為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方法來預測和預防。近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團隊在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雜誌線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lasma Proteomic Insigh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Predictors and Potential Drug Target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的文章,探究了房顫預測與干預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及靶點。“醫學界頻道”榮幸邀請到馬長生教授對該研究進行解讀,並分享房顫消融治療的新進展。
圖.研究截圖
新研究:預測房顫的新型生物標誌物與干預靶點
該研究是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和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研究利用UK Biobank的血漿蛋白質組學資料,在納入的38,784例無房顫病史且基線資料完整的受試者中對2923種迴圈蛋白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IV型膠原蛋白α1鏈(COL4A1)以及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 Ret(RET)在佇列分析中與房顫顯著相關,RET蛋白被確認為可藥物靶向的分子。
馬長生教授介紹,在這項研究中,團隊基於血漿蛋白質組學技術,識別了多種可能與房顫發生相關的新型生物標誌物。研究發現,特定蛋白質的水平與房顫風險存在顯著關聯,而透過孟德爾隨機化分析,還驗證了這些標誌物與房顫之間的因果關聯。
“這些資料為房顫的早期檢測和干預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精準醫療方面,所鑑定的生物標誌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患者風險分層,從而採取個體化的預防策略。”馬長生教授說。此外,這些標誌物作為潛在的藥物靶點,有望帶來新的治療選擇,推動房顫治療從“控制”向“預防”轉變。
圖.佇列研究與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結果
(A)發現佇列;(B)驗證佇列;(C)孟德爾隨機化結果
規範管理流程,
提高房顫消融手術安全係數
房顫射頻消融術是房顫重要的控制心律的方法,同時,隨著其適應證的進一步擴大,對其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顫導管消融的嚴重併發症包括死亡、需要穿刺引流或外科處理的心臟壓塞、卒中、左心房-食管瘻等,其安全性高度依賴醫療單位和術者的經驗水平,而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導管裝置的快速改進,最近5年,國內外的房顫導管消融術併發症顯著減少。
在房顫導管消融領域,北京安貞醫院始終走在國內和國際電生理領域的前列。馬長生教授提到,要提高房顫導管消融的安全性,術前精準評估是基礎。北京安貞醫院房顫中心為每位接受房顫導管消融的患者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尤其是對左心房結構的評估。
對合並其它心血管疾病或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會進行多學科會診,制定個體化的術前準備方案。對於高風險患者,術前會進行抗栓方案調整,必要時安排麻醉科會診評估,確保整個手術過程的風險最小化。馬長生教授介紹,在手術中,其團隊會採用三維電解剖標測系統,結合實時超聲成像技術,使導管定位更加精準。實時監測導管的接觸壓力是術中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環,可以有效控制消融的深度和範圍,避免心肌組織的過度損傷。
此外,術中時刻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包括神志、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確保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併發症可能。術後繼續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以便在出現併發症時及時處理。同時,北京安貞醫院房顫中心為患者安排了定期隨訪計劃,包括心電圖、超聲檢查和症狀監測等,評估術後效果和復發風險,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心房顫動術後管理中,人工智慧(AI)和遠端監測技術提供了新的手段來提升效率和患者體驗。馬長生教授說道:“我們可以利用AI對患者心電資料進行實時分析,識別潛在復發的早期訊號。例如,透過心電監測裝置收集患者的日常資料,並結合AI演算法,能夠對心率及心律異常、心律進行精準預測,從而快速響應。”
此外,透過智慧手機應用或可穿戴裝置,患者可以便捷地上傳日常監測資料,使社群醫生能夠隨時獲取患者的實時資訊,進行個性化調整和干預。遠端監測和AI的結合不僅提高了社群管理效率,還顯著改善了術後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多途徑輔助心血管疾病治療更科學、更精準
最後,馬長生教授介紹了其團隊後續的重點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心血管內科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RCT)
馬長生教授介紹,其團隊正在計劃聯合國內頂尖心血管中心共同開展多中心RCT研究。這些研究將幫助獲得更具廣泛適用性的臨床資料,從而制定更科學的治療策略,推動心血管內科治療的規範化和個體化。多中心RCT不僅能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結果的推廣性,還將提高中國在全球心血管病治療領域的學術地位。
▌2.AI輔助醫生診療
同時,針對AI在心血管疾病診療中的巨大應用潛力,馬長生教授的團隊正在開發並最佳化一套基於AI的輔助診治系統,旨在透過對大量臨床資料的分析,為醫生提供智慧診治建議和風險評估。這一系統將幫助醫生更快速地識別房顫患者的特定病情及併發症風險,尤其在篩查高危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等方面,AI的輔助作用將極大提高醫生的診療效率和精確度。
“未來,我們還希望將AI診斷應用到患者的術後管理和遠端隨訪中,以提升患者的長期依從性和療效。”馬長生教授說道。
▌3.改良手術技術以降低房顫導管消融複發率
房顫導管消融術的複發率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馬長生教授團隊正著力於改進現有的消融技術,以減少術後復發風險。
寫在文末
在近期召開的美國心臟協會(AHA)年會上,公佈了備受關注的PROMPT-AF研究,該研究由桑才華、蔣晨陽、董建增、馬長生教授領銜,科學驗證了“改良2C3L”術式相比傳統治療方案(肺靜脈隔離)的優勢,標誌著中國在房顫導管消融治療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房顫的臨床治療水平將跨上新臺階。
專家簡介
馬長生 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
現任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辦公室主任
首都醫科大學心臟病學系主任
兼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心血管病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培訓專家委員會主任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遠端與智慧管理分會主任委員
Circulation副主編,PACE主編,Europace、JICE、Circulation AE、CMJ等國內外30餘種學術期刊編委。
北京市科委心血管領域“領銜專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北京學者”“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北京市高層次衛生技術領軍人才”“推動北京創造的科技人物”,獲“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十一五”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20餘項。
發表論文900餘篇(其中SCI收錄243篇),主編《心律失常射頻消融圖譜》、《介入心臟病學》等學術專著多部,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責任編輯丨 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