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楊曉露)“這裡有兩個中藥材標本,大家猜猜是大的沉還是小的沉?”參觀者紛紛嘗試拿起體積較小的密陀僧,發現一個成年人雙手也很難抱起,旁邊體積較大的海浮石反而更容易拿起。
館內工作人員讓參觀者體驗密陀僧、海浮石的重量。呼夢瑤攝
“密陀僧的密度非常大,所以看起來體積小反而非常重,具有燥溼殺蟲,收斂生肌等功效。海浮石能浮在海上,可見密度小,雖然體積大但是輕,具有清肺化痰,軟堅通淋的功效。”11月22日,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新聞調研活動來到了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在重慶市中藥博物館內(2024年掛牌重慶市中醫藥博物館),工作人員透過一個簡單的互動,讓來訪者對中藥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博物館內展示的兩隻人參,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朝鮮領導人首次訪華贈送的,轉贈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呼夢瑤攝
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副院長陽勇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重慶市中藥博物館館藏38萬份標本,參與並完成了全國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是國內藥用植物標本儲存數量最多的地方中藥博物館。各類標本主要採集於我國中藥資源最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最具特色的西南地區,少數採集於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不少種類為國內乃至世界的珍稀物種。
重慶市中藥博物館館藏38萬份標本,是國內藥用植物標本儲存數量最多的地方中藥博物館。曹子豪攝。
陽勇介紹,館藏中有很多“模式標本”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目前,模式標本有110餘份,很多科研人員在發現一些新物種或不太熟悉的藥材時,會來到我們博物館透過模式標本來做一些對照,方便對藥材做更深入的瞭解。”
部分珍貴藥材受限於儲藏條件限制,只用於科研,沒有在博物館展區內展出。曹子豪攝
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重慶市博物館的館藏標本也在逐年上升。“研究院中藥生藥研究所研究團隊每年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內容就是進行藥材採集和標本製作。博物館內的標本時間跨度近90年,科研人員進行了採集與製作、分類與鑑定、儲存與管理、數字化與資訊化、教育與科普等多方面工作。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也為保護長江上游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做出了重要貢獻。”陽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