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5分鐘速覽2024 SABCS前沿訊息~
整理:Key
引言
2024年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SABCS)將於12月10日至13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舉行。SABCS旨在向國際學術界提供有關乳腺癌方面的前沿資訊。日前,官網已公佈摘要題目,醫學界小編特將General Session和Poster Spotlight Sessions環節中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團隊在三陰性乳腺癌(TNBC)方面的報告內容進行彙總,以饗讀者。
PS3-02
順鉑/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nabp)/帕博利珠單抗誘導治療後,序貫帕博利珠單抗+奧拉帕利維持治療轉移性TNBC患者的療效:隨機、開放標籤、II期COMPLEMENT研究
講者:胡夕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摘要編號:SESS-1079
TNBC是一種需要持續用藥的難治性疾病,需要進一步探索最佳的維持策略。COMPLEMENT是一項隨機、開放標籤的II期研究,旨在探討奧拉帕利+帕博利珠單抗,是否能在順鉑+nabp(AP方案)/帕博利珠單抗誘導治療後獲得的臨床益處。
研究納入局晚期、復發或轉移性的PD-L1 CPS≥1 TNBC患者接受誘導治療帕博利珠單抗+AP方案,為期4-6個週期。並被隨機分帕博利珠單抗+奧拉帕利組或帕博利珠單抗單藥組,直到疾病進展。主要終點為無進展生存期(PFS)。次要終點是客觀緩解率(ORR),總生存期(OS)和安全訊號。
截至2024年5月31日,已有52名患者入組。41例(78.8%)初診為TNBC,11例(21.2%)起初非TNBC,後復發轉為TNBC。在誘導階段,ORR為86.5%,中位緩解程度(DpR)為60%,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1.5個月。其中29例患者隨機分為單抗組(n=15)和聯合組(n=14)進行維持治療。9名患者因疾病進展未隨機化,14名患者仍處於誘導期。在隨訪時間超過12個月的患者中,12個月PFS率為72.7%(8/11)。
初步結果顯示,與未轉為TNBC的患者相比,轉為TNBC的患者從這種維持策略中獲得的臨床獲益較少(6.6個月 vs 12.3個月)。11例(21.2%)患者報告了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所有患者均報告了治療相關不良反應(TRAE),其中32例(61.5%)發生了3級TRAE,包括中性粒細胞計數下降(52%)、血小板減少(4%)、貧血(13%)和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升高(8%)。
因此,在TNBC的一線治療中,奧拉帕利+帕博利珠單抗誘導治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案,但後期轉為TNBC的患者似乎從該方案中獲益較少。
GS3-06
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新輔助治療早期/區域性晚期TNBC:一項隨機、雙盲、III期研究
講者:邵志敏(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摘要編號:SESS-393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阻斷PD-1/PD-L1通路可能會提高TNBC常規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卡瑞利珠單抗是一種抗PD-1抗體,已證明在晚期或轉移性TNBC中具有抗腫瘤活性。在此,本研究進行了一項雙盲、隨機III期試驗,以評估新輔助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早期或區域性晚期TN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先前未接受治療的侵襲性II/III期TNBC患者隨機(1:1)接受新輔助卡瑞利珠單抗或安慰劑聯合化療治療16周,隨後是表柔比星+環磷醯胺聯合化療。主要終點是病理完全緩解(pCR)。次要終點包括無事件生存期(EFS)、無病生存期(DFS)、遠端無疾病生存期(DDFS)和術前ORR。
截至2023年9月30日,共有441例患者隨機接受治療,中位隨訪時間為14.4個月,中位年齡為48.2歲;35.8%的患者在基線時為III期疾病,70.5%表現為淋巴結累及。卡瑞利珠單抗+化療組的pCR率為56.8%(95%CI 50.0-63.4),安慰劑+化療組的pCR率為44.7%(95%CI 38.0-51.6)(p=0.0038)。且無論患者的PD-L1表達水平、淋巴結狀態或基線時的疾病分期如何,均可觀察到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方案所帶來的顯著益處。
在預後因素較差的患者中,卡瑞利珠單抗+化療vs安慰劑+化療的pCR率在淋巴結陽性疾病中為57.8%(89/154)vs 42.7%(67/157)[HR 15.1%(95%CI 4.1-26.1)],在III期疾病中pCR率為49.4%(39/79)vs 38.0%(30/79)[HR 11.4%(95%CI -4.0-26.8)]。在各個階段,卡瑞利珠單抗+化療組中90.1%的患者發生了3級TRAE,而安慰劑+化療組為82.6%。
因此,卡瑞利珠單抗加入含鉑強化新輔助化療可顯著提高早期或區域性晚期TNBC的pCR率,且安全性可控。
PS3-08
PM8002/BNT327(一種PD-L1/VEGF雙抗)聯合nabp一線治療區域性晚期或轉移性TNBC患者:Ib/II期研究中期總生存分析
講者:吳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摘要編號:SESS-3600
PD-L1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在免疫逃逸和腫瘤血管生成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PM8002/BNT327是一種針對PD-L1和VEGF-A的雙特異性抗體,正在開發用於治療實體腫瘤。截至2023年4月11日,本研究納入了42例未經治療的區域性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LA/mTNBC)患者,以評估PM8002/BNT327聯合na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所有患者在每個28天週期的第1、8和15天接受PM8002劑量為20mg/kg(Q2W)和nabp劑量為100mg/m2,直到觀察到不可接受的毒性或疾病進展。每8周評估一次療效。研究者評估的主要終點是CTCAE 5.0的安全性和根據RECIST v1.1評估的ORR,次要終點是PFS和OS。
截至2024年9月13日,中位隨訪時間為18.1個月,中位治療持續時間為10.0個月,9/42例患者仍在接受治療。確認ORR(cORR)為73.8%,疾病控制率(DCR)為95.2%。中位緩解時間(TTR)為1.9個月,mDoR為11.7個月。意向治療人群(ITT)的中位PFS為13.5個月,中位OS未達到,而12個月OS率為80.8%,15個月OS率為78.1%,18個月OS率為72.2%。
所有患者均發生了TRAE,59.5%為3級或4級TRAE,未觀察到5級TRAE。最常見(約30%)的TRAE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白細胞減少症、貧血、蛋白尿、脫髮、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鼻出血和虛弱。
因此,在LA/mTNBC患者中,PM8002/BNT327聯合nabp一線治療顯示出有臨床意義的生存結果和抗腫瘤活性,同時具有可控的安全性。
PS12-04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HDACi)與蒽環類藥物聯合使用,引發MHC-II陽性TNBC與CD69表達CD4+Trm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協同促進免疫治療療效
講者:王澤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摘要編號:SESS-2512
早期TNBC缺乏預測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獲益的生物標誌物。因此,確定高效益患者的指標和尋找低效益人群的協同目標至關重要。腫瘤相關MHC-II(tsMHC-II)與ICB在早期TNBC中的益處有關,本研究擬透過臨床試驗佇列研究探討tsMHC-II與CD4+T細胞亞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和靶點。
本試驗納入了早期TNBC患者,進行了兩期臨床試驗,包括蒽環類藥物誘導,隨後是nabp和PD-1抑制劑(托里帕利單抗)。並採用RNA-seq、mIHC和空間分析來量化腫瘤中MHC的表達和TME內的空間關係。透過細胞系、類器官和T細胞共培養研究tsMHC-II的調控因子。採用TMA和sc-RNA序列法探討MHC-II陽性腫瘤的臨床意義和分子特徵。
構建基於結果和MHC亞型的ROC預測模型,發現MHC-I/MHC-II亞型陽性和tsMHC-II的AUC評分最高(分別為0.811和0.848),而CPS僅為0.419。同時,pCR組在基線時tsMHC-II的表達量顯著高於Non-pCR組,而MHC-I的表達量無顯著差異。空間分析顯示,CD69表達CD4+記憶T細胞(Trm)與MHC-II陽性腫瘤具有最強的空間相關性,這種關係在pCR組中最為普遍。動態分析蒽環類藥物治療前後的變化,發現pCR組治療後MHC-II陽性腫瘤和CD4+Trm細胞比例升高。
結合體內模型顯示,蒽環類藥物治療後,腫瘤中CD4+Trm細胞、Th1細胞和iNOS+巨噬細胞顯著增加。敲除腫瘤細胞中的MHC-II分子後,蒽環類藥物誘導的CD4+Trm細胞和Th1細胞的增加減少,腫瘤生長速度比對照組快。對300例患者的scRNA序列分析證實MHC-II陽性TNBC與較好的預後相關(HR=0.28,95%CI 0.12-0.64;p=0.003),而22.4%的TNBC患者高tsMHC-II。
綜上所述,tsMHC-II高表達的早期TNBC患者受益於序貫抗pd1 ICB的新輔助蒽環類藥物。蒽環類藥物可促進腫瘤細胞中tsMHC-II的表達上調,誘導CD4+Trm的產生。對於蒽環類藥物耐藥患者,新輔助蒽環類藥物聯合HDACi可顯著提高ICB的有效性。
PS3-01
替雷利珠單抗+sitravatinib+nabp治療未經治的區域性復發或轉移性TNBC患者:療效和安全性更新資料
➤摘要編號:SESS-728
證據表明,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和PD-(L)1阻斷可能協同作用,從而增強抗腫瘤活性。Sitravatinib(Sitra)是一種光譜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可以有效抑制分裂激酶受體和TAM受體。SPARK研究是一項多佇列、兩階段設計的II期試驗,旨在評估替雷利珠單抗+Sitra±nabp治療區域性復發或轉移性TNBC的療效和安全性。
符合條件的未經治療的區域性復發或轉移性TNBC患者被納入Tisle+Sitra+nabp組,接受Tisle(200mg,iv,第1天,Q3W)+Sitra(70mg,po,qd)和nabp(100mg/m2,iv,第1天和第8天,Q3W),直到疾病進展或無法忍受的毒性。主要終點為ORR。次要終點為DCR、PFS、DoR、1年OS率和安全性/耐受性。
在2022年9月9日至2023年6月2日期間,共有37名患者入組,中位年齡為49歲。15例(40.5%)患者為CD8+(定義為IHC染色CD8陽性),20例(54.1%)為CD8-疾病。經過14.7個月的中位隨訪,Tisle+Sitra+nabp組達到了主要終點,根據RECIST v1.1,前35名可評估療效的患者中有26名達到了客觀緩解。
在37例可評估療效的患者中,確認ORR為75.7%(28/37;95%CI 58.8%-88.2%),包括7例完全緩解(CR)和21例部分緩解(PR)。DCR為97.3%(95%CI 85.8%~99.9%)。中位PFS為10.3個月(95%CI 7.9個月-14.0個月),其中CD8+患者的中位PFS為12.9個月,CD8-患者的中位PFS為8.7個月。1年OS率為90.5%(95%CI 73.3%-96.9%)。36例(97.3%)患者發生TRAE,其中15例(40.5%)發生3級TRAE。11例(29.7%)患者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沒有發現新的安全問題。
綜上所述,作為未經治療的區域性復發或轉移性TNBC患者的一線治療,Tisle+Sitra+nabp的三聯療法在臨床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證實。
使用者調研
為了解各頻道粉絲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提供更有趣、有用、有態度的內容,醫學腫瘤頻道歡迎大家動動手指完成以下的調研,只要5秒鐘哦!
精彩資訊等你來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